孔子的资料简介

 我来答
暗夜精灵james
2019-11-13 · TA获得超过298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7万
展开全部
常老师000
2018-07-05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万
展开全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拓展资料: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闲看着落花
2015-06-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28
展开全部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
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东

)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

《诗》
《书》


《礼》
《乐》


《周易》


《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
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
“正名”主张,
以为“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都应实副其“名”;
注重“学”
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
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
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
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
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
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
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
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
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
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
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
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睾(名睾,字夷父又作祈父),睾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
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
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
《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
563
年,
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
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
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
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
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
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纪送出重围,然
后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
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称
孟皮。复娶颜徵在,时叔梁纥已六十六岁,而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遂生孔子。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
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
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徵在卒。孔子十
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
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享年五十岁。孔鲤生子孔及,字子思,
享年六十二岁,著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流离一生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
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其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
公历应为公元前
551

9

8
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
“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
544
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
止。
鲁昭公二年
(前
540
年)

晋大夫韩宣子访鲁,
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
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
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
“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
孟僖子、
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
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
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
年(前
517
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
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
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
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
501
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
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
定公十年(前
500
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
武备,
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早有防范,
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
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
498
年),孔
子为加强公室,
抑制三桓,
援引古制“家不藏甲,
邑无百雉之城”,
提出“堕三都”
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
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
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
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
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
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
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
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
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
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
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
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
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
年(前
484
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
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
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
年),孔
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政治生涯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
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
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
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五十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
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
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
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
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
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前
517
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
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
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前
515
年),齐国的大夫想
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
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
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前
501
年)被任命为中
都宰,此时孔子已五十一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
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前
498
年),孔子为削弱三
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
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

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
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
年),齐国送八十名美
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
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
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
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
子俸粟六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日,逃
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
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
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
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前
493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
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
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
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
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
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六十四岁时又回到卫国,六十八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
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
年),孔子七十三
岁,患病,不愈而卒。

教育生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
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
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七、八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
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
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六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九岁的子路。子路几
乎是终生陪伴着

孔子。

第二阶段:自三十七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前
515
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五
十五岁(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
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十八年的时间。
这十八年中,孔子虽然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这一阶段
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
气越来越大,
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
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
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
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
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
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六十八岁(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
到他去世,共五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
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
意见。
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
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
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
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
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
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
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
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
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
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
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
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
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
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
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
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
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
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孔子的弟子中,
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其情
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
其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六年。中国历史上创办
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性格其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
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
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
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
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
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愈挫愈愤

孔子六十三岁时,
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
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
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
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
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
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
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
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
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
就是看问题太深刻,
讲话太尖锐,
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ie思聪
2017-12-03 · 在这里,我们一起读懂区块链
Xie思聪
采纳数:77 获赞数:105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母亲是颜徵在,妻子是亓官氏。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希望这是你想要的答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15
展开全部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