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对于幼儿教育有什么意义
幼儿期让孩子学习数学意义,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初步有数的概念。数的概念最主要的就是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根据中国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因此,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也一样,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孩子的数学教育,一方面给孩子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生活中点滴渗透。
扩展资料: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入学前不需要进行数学教育,以后可由学校老师教。
研究发现:1岁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岁左右是婴儿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的培养,也就失去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孩子入学后学得吃力,甚至厌学或弃学。换言之,被称之为“数字脑”的左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开发,那么丧失的将是孩子的学业和将来。
误区二:入学前会简单的数数即可。
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单纯地教孩子数数对学习数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数到100,却分不清5和7哪个大。也就是说,忽视学前的数学教育,会妨碍孩子数理逻辑思维的发育,将导致孩子缺乏抽象概括的能力,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应由家长决定。
很多家长的回答是:数数、认图形、算总数等等。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数学教育,而是父母的知识或想法的移植。幼儿的数学教育应符合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否则会阻碍幼儿大脑的开发和使用,导致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的缺失,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匮乏,也必将会被科技大潮所淘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幼儿数学
推荐于2017-11-2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纲要》还指导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纲要》中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 “学习不是告诉,是感悟、更是体验。”是幼儿知识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真理。
一、 幼儿数学活动的快乐因子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孩子,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活动得十分高兴和投入。且教育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强调孩子要在“做中学”,以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训练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学、逻辑推理、创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激活幼儿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二、 利用数形结合教育发展幼儿的能力
近年来,对大脑分工的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对右脑功能的研究有力地匡正了长期以来盛行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使大家认识到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重要意义:形象思维的发展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基础;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发展形象思维,是丰富道德情感,完善人格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开发右脑的功能,重视发展形象思维,使左脑和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可能使人类的智能得到迅猛的提高。
幼儿期是人脑发育的高峰期,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
对幼儿的数学教育,历来只重视数的教育,轻视形的教育,不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数学是一门数形结合的学科,形与数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抽象、形直观,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将抽象的逻辑信息与形象的图像信息连接起来,使幼儿双脑并用,对发展形象思维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