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蜀道难》的素材写一篇作文

妖佳之0v
2014-09-06 · TA获得超过68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6万
展开全部
一提到作文,就有学生感叹“赤手空拳难敌虎,家徒四壁羞待客”。思考作文材料可谓绞尽脑汁、搜遍枯肠。其实,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语文课本加上读本,已成为了一座作文素材的宝山,很多都可以活学化用。巧用课本中的素材,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来说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诗仙”李白,就是我们从课本中熟知且在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常见一例。
  材料:李白的傲岸不屈
  话题一: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04年重庆考卷)
  是荒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话题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04年全国考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话题三:一枝一叶一世界(05年浙江考卷)
  李白看见了黄河,于是便把大半条银河引入心间,灌溉了几世几代人的浪漫情怀。仅那一瓢黄河之水,便让这位“谪仙人”的酒杯里长存一轮皓月,他从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话题四:05年福建考卷(看图作文)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仅仅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话题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05年湖北考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青年李白对前途有无限的憧憬,他对官场仕途抱有希望,他希望以己之才报效国家,挥洒人生。可是,多年的游历让李白成长起来,有过得意,却不免最终失意……我们看到他始终是洒脱的,不断得被世事抛弃,却又不断地重拾希望,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不愧为“诗仙”,却又是一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若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寻找规律,总结方法。
  1、确定立意,抓住实质
  不管选择哪个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文章的立意,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的侧重点,分析人物精神或者行为的实质。例如话题二对材料的使用,李白的“放鹿青崖”就体现了他面挫折表现出来的豁达。
  2、由表及里,挖掘深意
  即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从现象到本质,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例如话题四的运用,李白之所以能潇洒地离开,就在于他不事权贵的核心思想。
  3、转换角度,另辟蹊径
  转换角度,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要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一个小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
  例如话题一,作者通过写世人对李白的期望,与李白自己对人生价值认识的反差,来揭示主旨,可谓是不落窠臼。
  4、小处落笔,见微知着
  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到成为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也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首诗,一句话,皆可引申开去,为我所用。
  例如话题三,作者取材于李白的诗《将进酒》,选取的切入口很小,但不仅切合题意,也使材料翻出了新意。
  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众多的文人骚客,仁人志士皆可入文,如东晋的陶潜、北宋的苏轼,在“位置与价值”、“忘记与铭记”、“执着与变通”、“一枝一叶一世界”等话题里都可灵活运用。考生只要对一个或者多个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吃透,就可以为我所用,不用刻意追求事例上的新颖,寻常路,也能走出精彩。
  其实,除了课本中的素材可以一例多用外,课本内容也可以拓展延伸,多材一用。
  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以“买镜”为话题,部分学生认为话题难度较大。实际上,庄子的《秋水》是我们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学习过的,而刘征的杂文《庄周买水》也是在第二册学习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了广阔的大海,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开始做自我批评,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如果看不到大海的广阔,那么自己的错误将永远得不到改正,自己也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时,海神若就是河伯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河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在《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讲到了一个“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拓展延伸,运用到别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人贵有自知之明,心中自有一面镜子。同样,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就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一面可以“明得失,致兴盛”的镜子。这些课文内容都能与“买镜”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可以提炼出不同观点。
  三、课文结构的梳理分析,强化文体意识。
  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创的话题开始,多数考场作文对文体就不加以限制,对文体的要求越来越趋于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文体不分。许多学生的文体意识不强,文体意识更是缺乏了,写出的文章常常是四不像。那么,议论文、散文、记叙文到底该怎样写?其实,我们仍然可以从课本中去找答案。
  如果要写议论文,苏洵的《六国论》就是最好的范本。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又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第二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第四、五段得出结论,提出警告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此类的例子还很多都是我们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要写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是最好的范本。文章是最常见的思维模式:总——分——总。第一、二段总起,分别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对南国之秋的的感受,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接着,第三至第十二段分别从小院赏秋、落蕊知秋、寒蝉啼秋、闲人叹秋、硕果绘秋这五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特点。最后总括,第十三段照应第一、二段,对比南国北国之秋,最后一段写出感想,再次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痴迷。全文脉络清晰,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一目了然,形散而神不散。
  纵观近年来一些高考优秀作文,无不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感情、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而获得阅卷者的青睐。而有的优秀作文就是从学过的课本中挖掘的材料。如此看法有了课本这一源头活水,何愁天光云影不在你的笔下徘徊呢?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