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机能特点进行教学活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觉而积极的过程;教学既包括脑力活动过程又包括体力活动过程,无论是脑力活动还是体力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而学习或体力活动的效果则取决于当时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因此,学校在重点抓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教学卫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机能活动规律合理的组织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即兴奋和抑制过程。无论是兴奋还是抑制都是能动的,它们都具有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矛盾统一和相互协调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的有规律的活动。它们活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优势法则
人们在从事脑力或体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都有代表性的区域,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有关的皮层区域是否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如果这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就能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并将其他部位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度同时使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处于优势兴奋灶的皮层去,具有最好的应激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工作能力和效率都比较高。
(二)始动调节
始动调节是指工作或学习开始时能力较低,然后才逐渐提高。神经细胞和机
体其它组织一样具有“惰性”,始动时需要时间来克服;另外,神经系统作为全身协调系统,对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在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作而增加了功能损耗会引起恢复过程加强,工作能力才逐渐上升。
(三)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发生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继而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又逐渐向原来的部位聚集。强弱不同的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运动是不相同的:弱的神经过程倾
向于扩散;中等强度的神经过程倾向于集中;而极强的神经过程则又倾向于扩散。
(四)动力定型
当各种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次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按一定的排列顺序作出的反应越来越精确和恒定。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按照一定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构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花费很大神经劳动和很多时间的重复训练才能形成,它形成以后,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损耗收到最大的学习和工作的效果。
(五)镶嵌式活动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有很细的分工,在学习和工作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细胞群兴奋或工作状态,而其它部分则处于抑制或休息状态。在工作区中,有些神经元处于兴奋过程,而另一些则处于抑制过程,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或工作区与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六)保护性抑制
人们从事任何劳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都逐渐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增加,劳动开始时,由于大脑皮层的恢复过程大于损耗过程使得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如果劳动长时间持续下去,机能损耗过程超过了恢复过程,工作能力则逐渐下降,进而出现保护性抑制。
二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一)优势兴奋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 优势兴奋灶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随着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活的目的性而形成的,因此,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对所学的课程的兴趣,加强它们的
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由一定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使皮层经常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因为,儿童的优势兴奋灶不能持久,比较容易消失,而且年龄越小表现的越明显。
(二)始动调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和工作的难度。在安排活动时将难度大的放在神经活动的兴奋高潮进行,使之符合大脑皮层活动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效果。
2 由于受始动调节的影响,每学期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时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比较低,以后才逐渐上升。因此,在刚开学时,不应安排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新课,而应带领同学们从简单的开始,使其慢慢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再安排难度大的新课。
3 经过双休日的休息之后,学生的疲劳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但受始动调节的影响,星期一的学习能力并不高,星期二才开始升高,到星期三或星期四达到最高峰,星期五有持续下降。因此,在安排一周的课程时,星期一的学习任务不宜太重,星期五也应安排较轻的学习任务,而星期三和星期四则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课程。
4 在一日之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第一节课开始上升,第二节和
第三节课学习能力最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午休之后,下午第一节课仍较高,后来又逐渐下降。因此,应把难度大的课尽量安排得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最容易的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学日末。在清晨第一节课前安排一段的早读,能使大脑皮层机能活动克服“惰性”,有利于提高第一节课的学习效能。
(三)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教学难度与分量的适中,以利于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因为强弱不同的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的运动是不同的:弱的神经过程倾向于扩散,中等强度的神经过程倾向于集中,而极强的神经过程则又倾向于扩散。
2儿童少年的注意力有限,应在每堂课后有一段休息时间,或在教学过程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避免抑制过程的扩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动力定型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应从小引导他们养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学习和卫生习惯,而且不要轻易地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或习惯的生活学习次序,以免破坏已经建立的动力定型。
(五)镶嵌式活动特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编排课表时不宜连续安排两节或两节以上性质相同的课程,尤其是小学生更不能这样安排,因为除了教师的形象、语言、动作所形成的单一刺激外,教学内容相同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不同性质课程的转换对提高学习效率有良好的作用。
2课间休息有利于学生消除疲劳,恢复学习工作能力,保证学生在下一节课中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课间易采用活动性休息,让学生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学校操场散步、自由活动和做活动性游戏。 3要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交换。在一周的中间安排一次劳动有利于下半周大脑皮层继续保持较好的学习工作能力。
(六)保护性抑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疲劳的早期表现,适时组织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和工作的协调性破坏。
1过多地学习时间回使学生出现疲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一般不超过7小时,而高等学校则不超过8小时。
2作为教师在安排作业时,作业量不宜过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一般上午布置的作业不应下午交,那样会占用学生中午的休息时间,影响下午的学习效率。时还要按时下课,不拖堂,不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否则会影响下节课的效率。
3双休日不应在安排课堂教学,可布置适量上午作业让学生自学。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双休日适当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三 实例分析
(一)分析
编制课程表是学校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具体的事务,学生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是学校编制课程表的一个重要依据。以下几点是根据某中学的课
程表进行的分析和讨论,该校课程表的编制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作息制度的安排就比较合理:第一节课前安排10分钟的预备,让学生提前进入准备阶段,符合始动调节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第一节课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留有较长的时间让学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有利于大脑皮层机能的恢复,使第三节课保持较高的学习能力,符合保护性抑制的要求。
但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就出现了问题:
1最后一节课安排的是用脑强度大的学科,主要有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四门学科,如七年级2班星期一上午最后一节和星期二下午最后一节都是数学课,星期五上午最后一节是英语课,还有七年级3班星期一下午最后一节是数学课。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学习,机能损耗过程超过了恢复过程,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到最后一节课学习能力最低,不该再安排用脑量过多的主要学科。
2上午连续三节课和下午半天都是同一性质的学科,如七年级1班星期一下午半天都是偏向于文科性质的学科(三节课分别为英语、英语、政治);八年级1班星期三下午连续三节课都是偏向理科性质的学科(分别为物理、生物、数学);九年级6班星期一下午半天也都是偏向理科性质的学科(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由于大脑皮层具有镶嵌式活动特点,使得大脑皮层的各区域轮换休息,恢复工作能力,如果长时间的使一个区域处在工作状态而得不到休息,就很容易出现疲劳。
3一天内课节数太多,学时太长,达到了7节课,一般来说应该是6节课,而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又相对太少,除星期四下午政治业务学习时学生有一节课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外其它时候基本上是没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时间太长,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这样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容易使学生出现疲劳,不符合保护性抑制的要求。
4体育课安排的不够合理。体育课课后不应该再安排学生到教室静坐上课,因此,体课应安排在最后一节课,如七年级一班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就安排体育课,这样影响一下午的学习效果。由于体育课后人的体力不能马上恢复,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需要一段时间休息才可以,而且身体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也不宜静坐在那里。
一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即兴奋和抑制过程。无论是兴奋还是抑制都是能动的,它们都具有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矛盾统一和相互协调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的有规律的活动。它们活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优势法则
人们在从事脑力或体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都有代表性的区域,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有关的皮层区域是否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如果这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就能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并将其他部位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度同时使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处于优势兴奋灶的皮层去,具有最好的应激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工作能力和效率都比较高。
(二)始动调节
始动调节是指工作或学习开始时能力较低,然后才逐渐提高。神经细胞和机
体其它组织一样具有“惰性”,始动时需要时间来克服;另外,神经系统作为全身协调系统,对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在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作而增加了功能损耗会引起恢复过程加强,工作能力才逐渐上升。
(三)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发生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继而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又逐渐向原来的部位聚集。强弱不同的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运动是不相同的:弱的神经过程倾
向于扩散;中等强度的神经过程倾向于集中;而极强的神经过程则又倾向于扩散。
(四)动力定型
当各种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次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按一定的排列顺序作出的反应越来越精确和恒定。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按照一定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构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花费很大神经劳动和很多时间的重复训练才能形成,它形成以后,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损耗收到最大的学习和工作的效果。
(五)镶嵌式活动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有很细的分工,在学习和工作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细胞群兴奋或工作状态,而其它部分则处于抑制或休息状态。在工作区中,有些神经元处于兴奋过程,而另一些则处于抑制过程,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或工作区与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六)保护性抑制
人们从事任何劳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都逐渐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增加,劳动开始时,由于大脑皮层的恢复过程大于损耗过程使得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如果劳动长时间持续下去,机能损耗过程超过了恢复过程,工作能力则逐渐下降,进而出现保护性抑制。
二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一)优势兴奋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 优势兴奋灶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随着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活的目的性而形成的,因此,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对所学的课程的兴趣,加强它们的
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由一定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使皮层经常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因为,儿童的优势兴奋灶不能持久,比较容易消失,而且年龄越小表现的越明显。
(二)始动调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和工作的难度。在安排活动时将难度大的放在神经活动的兴奋高潮进行,使之符合大脑皮层活动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效果。
2 由于受始动调节的影响,每学期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时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比较低,以后才逐渐上升。因此,在刚开学时,不应安排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新课,而应带领同学们从简单的开始,使其慢慢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再安排难度大的新课。
3 经过双休日的休息之后,学生的疲劳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但受始动调节的影响,星期一的学习能力并不高,星期二才开始升高,到星期三或星期四达到最高峰,星期五有持续下降。因此,在安排一周的课程时,星期一的学习任务不宜太重,星期五也应安排较轻的学习任务,而星期三和星期四则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课程。
4 在一日之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第一节课开始上升,第二节和
第三节课学习能力最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午休之后,下午第一节课仍较高,后来又逐渐下降。因此,应把难度大的课尽量安排得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最容易的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学日末。在清晨第一节课前安排一段的早读,能使大脑皮层机能活动克服“惰性”,有利于提高第一节课的学习效能。
(三)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教学难度与分量的适中,以利于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因为强弱不同的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的运动是不同的:弱的神经过程倾向于扩散,中等强度的神经过程倾向于集中,而极强的神经过程则又倾向于扩散。
2儿童少年的注意力有限,应在每堂课后有一段休息时间,或在教学过程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避免抑制过程的扩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动力定型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应从小引导他们养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学习和卫生习惯,而且不要轻易地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或习惯的生活学习次序,以免破坏已经建立的动力定型。
(五)镶嵌式活动特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1在编排课表时不宜连续安排两节或两节以上性质相同的课程,尤其是小学生更不能这样安排,因为除了教师的形象、语言、动作所形成的单一刺激外,教学内容相同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不同性质课程的转换对提高学习效率有良好的作用。
2课间休息有利于学生消除疲劳,恢复学习工作能力,保证学生在下一节课中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课间易采用活动性休息,让学生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学校操场散步、自由活动和做活动性游戏。 3要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交换。在一周的中间安排一次劳动有利于下半周大脑皮层继续保持较好的学习工作能力。
(六)保护性抑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疲劳的早期表现,适时组织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和工作的协调性破坏。
1过多地学习时间回使学生出现疲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一般不超过7小时,而高等学校则不超过8小时。
2作为教师在安排作业时,作业量不宜过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一般上午布置的作业不应下午交,那样会占用学生中午的休息时间,影响下午的学习效率。时还要按时下课,不拖堂,不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否则会影响下节课的效率。
3双休日不应在安排课堂教学,可布置适量上午作业让学生自学。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双休日适当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三 实例分析
(一)分析
编制课程表是学校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具体的事务,学生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特点是学校编制课程表的一个重要依据。以下几点是根据某中学的课
程表进行的分析和讨论,该校课程表的编制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作息制度的安排就比较合理:第一节课前安排10分钟的预备,让学生提前进入准备阶段,符合始动调节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第一节课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留有较长的时间让学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有利于大脑皮层机能的恢复,使第三节课保持较高的学习能力,符合保护性抑制的要求。
但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就出现了问题:
1最后一节课安排的是用脑强度大的学科,主要有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四门学科,如七年级2班星期一上午最后一节和星期二下午最后一节都是数学课,星期五上午最后一节是英语课,还有七年级3班星期一下午最后一节是数学课。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学习,机能损耗过程超过了恢复过程,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到最后一节课学习能力最低,不该再安排用脑量过多的主要学科。
2上午连续三节课和下午半天都是同一性质的学科,如七年级1班星期一下午半天都是偏向于文科性质的学科(三节课分别为英语、英语、政治);八年级1班星期三下午连续三节课都是偏向理科性质的学科(分别为物理、生物、数学);九年级6班星期一下午半天也都是偏向理科性质的学科(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由于大脑皮层具有镶嵌式活动特点,使得大脑皮层的各区域轮换休息,恢复工作能力,如果长时间的使一个区域处在工作状态而得不到休息,就很容易出现疲劳。
3一天内课节数太多,学时太长,达到了7节课,一般来说应该是6节课,而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又相对太少,除星期四下午政治业务学习时学生有一节课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外其它时候基本上是没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时间太长,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这样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容易使学生出现疲劳,不符合保护性抑制的要求。
4体育课安排的不够合理。体育课课后不应该再安排学生到教室静坐上课,因此,体课应安排在最后一节课,如七年级一班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就安排体育课,这样影响一下午的学习效果。由于体育课后人的体力不能马上恢复,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需要一段时间休息才可以,而且身体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也不宜静坐在那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