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这篇政治论文怎么写
以“春节的经济学故事”为主题,选择发生在春节期间的一个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或讨论。字数:1000字左右,写在原稿纸上。要求:角度要小,贴合生活,说理清...
以“春节的经济学故事”为主题,选择发生在春节期间的一个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或讨论。字数:1000字左右,写在原稿纸上。要求:角度要小,贴合生活,说理清晰。
问下应该怎么写,根本无从下笔,不知道应从什么东西下手,也不知道写什么能写那么多写到1000字。
告诉我思路就ok了,如果有例文之类的就更好 展开
问下应该怎么写,根本无从下笔,不知道应从什么东西下手,也不知道写什么能写那么多写到1000字。
告诉我思路就ok了,如果有例文之类的就更好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50张春节账单的经济故事:“简约风”吹来新消费观
当人们拎着圣诞老人一样的礼物袋子投入到节日的狂欢里,再在7天后两袖清风地回到现实中,一个个消费记录已经又一次被刷新。
商务部监测显示,蛇年春节,仍然是一个消费的节日。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5390亿元,比2012年的4700亿元增长了14.7%。
不过,在连年攀升的亮丽数字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细微变化。北京晨报收集了50位消费者的节日账单,这里不仅有一掷千金的豪爽,有面对“春劫”的无奈,也有经济故事隐藏其中。
节俭之风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城镇化在农村消费的释放中露出端倪……在“账单”中,我们得以寻找这些变化的蛛丝马迹。
“简约风”里的消费观
作为唯一一家经营烟花爆竹的上市公司,熊猫烟花也许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蛇年业绩。人们习惯通过大年初一早上扫出的炮仗皮重量,衡量这个行业的景气度。蛇年初一上午,北京共清扫烟花爆竹残屑1586吨多,比2012年减少155.61吨,同比下降近9%。“今年北京花炮销量可能出现较大下降。”来自北京市烟花办的预测说。
价格不菲的烟花爆竹,原本是一些家庭节日消费的“大头”,但在真切体验了雾都生活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自己能做的比“自强不吸”更多。
而用鲜花代替烟花,显然成了一些市民在蛇年春节的新选择。记者发现,在节前的花卉市场,涨到120元一盆的水仙花仍然颇受欢迎。
对环境的关注,不是人们对烟花热忱不再的唯一原因。从鄂尔多斯到扬州,人们也在爆竹声中感受到了经济的热度。
无法再依靠放贷增加收入的鄂尔多斯人“更加懂得节省了”,上百响的礼花空炮筒比往年少了很多。“去年国家经济情况不好,做生意的难赚到钱。”在扬州,出租车司机这样解释鞭炮少了的原因。
刮起简约风的不仅仅是烟花市场。
随着塑化剂阴影、禁酒令、政务消费的减少,使得春节不再是高端酒的消费旺季,高端白酒逢年涨价的“神话”正在终结。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酒类礼品仍然占到春节礼品的16%,但不少受访者都反映,他们不再购买动辄千元的高端酒,而是选择200元至300元、更加实惠的中档产品。
时髦的电子产品也迎头赶上,在礼品清单中,与包装奢华的高端烟酒分庭抗礼。
2亿游客的快乐消费
尽管节俭成为新风尚,但在我们的统计中,仍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春节支出增加了。钱都花在了哪里?
受低温严寒天气影响,从去年末起,鲜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成为助推通胀上升的主要因素。不过,“吃”在人们的节日消费中仍然是个小比例数字。
“必要”让位“快乐”,我们发现一次旅游行程,是不少受访者春节消费激增的原因之一。
春节这个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正成为旅行社赚钱的机会。
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报告称,蛇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达到2.03亿人次,比前一个春节黄金周增长15.1%。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441.9亿元。
在我们的调查里,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这个春节最大笔的消费支出是旅游。他们相信,春节假期应该用来享受而不是被长辈盘问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
农村消费升级,可能是春节消费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开私家车走亲访友成了农民过年的新时尚,驾车采购礼品更是拉动了农村市场消费。
商务部的监测称,北京顺义、怀柔等郊区部分商业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以上;上海郊区县抽样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3%。青岛等地农村市场食品、烟酒、奶制品、水果等销售增幅在12%以上。
创新继续挑战权威
在春节消费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照见未来的小细节。
随着假期的结束,有车族迫不及待地加满了油箱。辛塔、迪拜、布伦特DTD原油平均价格持续走高。大假归来后,国内成品油或将迎来蛇年第一涨,7.99元/升的92号汽油极有可能再次回到“8时代”。
是的,新的一年,我们还要和CPI作斗争。
不过,我们的经济生活也依旧充满了令人期待的悬念。
春节联欢晚会前十分钟的广告是经济晴雨表,往往可以看出哪些行业正当红。今年,科技公司的广告轮番登场,小米、360、京东……人们还惊讶地发现,腾讯为微信打造了一个颇为煽情的广告。
除夕前夜,微信置顶群发功能,直接把“枪口”对准电信运营商。按照1M流量1元的资费计算,1元可以发上千条文字微信消息,而手机短信只能发送10条。如果有WiFi支持,微信则基本上就是“零成本”。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移动就不再是除夕夜最赚钱的公司了。
创新挑战了权威。在新的一年里,迎面而来的创新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记者 刘映花)
打折,保护环境(鞭炮),勤俭节约
“暴食经济”与社会承载力
最先牵动人们神经的莫过於“春运”。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据考证,其现代意义上的概念,1980年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但其诞生至今,给人所带来的逼仄感却是“一年胜似一年”。它见证了中国在急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人文变迁,与之相伴的词汇常常包括“买票难”、“运力紧张”、“铁道部”、“黄牛”等。
同样具有年度词汇魔力的还有“春晚”、“购物潮”。像“春运”一样,这些词汇背后所折射出的“暴食经济”,正是春节这个特殊时间段所设置的独特经济现象——前后各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把需求和供给的经济学博弈演练到了极致,而这段时间一过,一切则魔幻般烟消云散回归正常。
在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博弈中,短暂时间庞大的需求刺激了供给,同时也考验着这个供给链条的有序运作而不致於部分或全部失灵。“春运”背后是对运输需求的急剧膨胀,这条需求曲线给了供给以极大压力,作为主要供给方的铁路部门正是压力的承载者,“买票难”等衍生词汇就是供给不足的代名词。
“春晚”体现的则是13亿多人民的娱乐需求。当数亿家庭除夕夜坐在电视机旁时,这一需求所“瞬造”的影响力足以让奥斯卡、格莱美逊色。这是“春晚”造星的魔力法宝,也是供给方央视的垄断价值和供给压力所在。“春晚”和“春运”的相似之处都在於,当供给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时,关於垄断、涨价利弊的争论都会甚嚣尘上,“山寨春晚”、“飞的”、“拼车返乡”等替代名词也随之相伴而生。
“购物潮”却有些不同。由於需求和供给的分散和相对充分竞争,对之的批评则散见於个别货物质量和服务态度上。由於这种非官方的对物资和服务的急剧整合分散,不亚於战时,故在利益这根弦的牵引下,保障传递链条畅通的物流、金融、仓储等的安全有序正体现着这些部件的承载力。对承载力的考验正是“暴食经济”的独特魅力。“暴食经济”之前是检验现有机制或新机制的度量衡(如果担心一项新事物能否经得起检验,不妨放到春节期间进行),之后则是全国性的经济休克,人们停下手头的经济活动回归家庭重温亲情,伴随这些的是另一些民俗和仪式。
“鞭炮经济”与酒神精神
放鞭炮和烟花就是这些标志性仪式中的一种。小小的鞭炮和烟花,不夸张地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唐·刘禹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是唐宋文人的节日喜庆;“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鲁迅)却是现当代志士的悲壮酸楚。
历史演绎到当下,鞭炮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经济解读却丝毫未变:硝酸钾、硫磺、木炭等添加成份佐以纸张加工而成,再经过燃烧这个化学过程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其看似正面的产品就是五颜六色的光和啪啪的声音。
站在效用论的角度分析,为满足光和声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需要承受污染和危险等副产品。而对另一些消费者来说,光和声的正面效用其实也是噪音和视觉污染。一些人效用的最大化,恰恰是另一些人效用的最小化,这也正是近些年部分城市争吵禁鞭炮的现实原因。即使对主动消费的人们而言,制造鞭炮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毁灭,这看起来是多麽的不经济。那麽,能用其他可以发出类似光和声的物品代替吗?
这样的替代品并不鲜见。但现实是,替代品的魅力远不及正品。燃放者,正是从爆竹自身的毁灭中获得快感和享受。效用最大化的代价是毁灭,这多少暗合了古希腊文明中所谓的酒神精神。潜藏悲剧意蕴的酒神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契合着中国的现实——有多少瑰宝毁於一旦,又有多少凄美的故事在历史的长廊里回旋!
正如鲁迅所言,火药的另一功用是制造枪炮,而枪炮则意味着战争。人类发展总是伴随着浪费和战争,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是永恒的话题。而如果换一种思路,可否借燃放爆竹这样的游戏姿态消解掉战争的诱发因素呢?不知道是否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燃放爆竹这种仪式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尚有较大的价值,就不会轻易地被新的仪式所取代。
“年夜饭经济”与和谐之道
燃放完爆竹,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今年照例有酒店年夜饭价格高但质量难以控制的争论,部分地方也有不得乘机炒作抬高年夜饭价格的行政指令。媒体报道称超七成的家庭选择在家吃,但那三成已足以让年夜饭预订火爆。
年夜饭的价格和质量同样是个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当需求过旺时,只要充分竞争(与石油电信不同,餐饮业向来不缺乏竞争),供给者就有权力抬高一定价格来平衡与需求的矛盾。没有人会把价格抬高到逼退目标客户的程度,同时客人选择除夕夜外出享受也肯定会核算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价格太离谱,相信宁愿选择在家自己做。
年夜饭价格高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竞争者选择了临时退出,原因是也要“回家过年”。随着春节临近,你会发现暂停营业的饭馆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同样可以在菜场和建筑装修工地看到。临近年关,不少市民突然发现附近菜场经常供应一级香菇的老王小李不见了。当时针指向除夕那天时,市民长年生活的这座城市便显得空空如也:公交地铁乘客寥寥,小商铺理发店关门大吉,街边摆地摊的大姑娘小伙子也不见了,只剩下联华可的等便利店通宵长明……生活一下子不方便起来,而且这种状况每年都要持续近半月余。
生活便捷度的降低,与年夜饭经济中部分竞争者选择退出有着同样的事实逻辑。要获得与之前同等的便利,消费者就要付出更大代价——多付钞票或选择替代品。便捷度的回升,则有待这些竞争者重新回到竞争的行列。
更进一步,这还是个索取与付出的大课题。市民为贪图便利向外来竞争者索取更多的产品和更舒适的服务,需要承担一定的索取成本;城市为了自身发展利用外来务工者,自然也要付出管理难度增加和市容维护费高企等代价。周边环境变坏、随便乱摆摊有碍观瞻、就业压力增加、教育资源被分散,甚至衣着杂乱的盲流增多等,就是这些付出的部分表象。毕竟,这些新来者也和其他人一样要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这是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若干缩影,解决的根本之策就是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尽可能消减投射在个体之上的经济、区域和文化差异。这是长治久安之本,也是理想国的应有之义。
春节送礼经济学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互赠礼品或发问候短信。但有些礼品被认为是“弃之可惜,留之无用”,有些短信被认为是“垃圾短信”。为什么花钱买的礼品、发的短信,没有起到增强情感的作用呢?看来送礼,发短信还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用不同的方式送礼、发短信,效果会完全不同。先看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男方想在春节也是情人节这一天送女方一件礼物。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他给女方一笔钱,让女方买一件自己喜爱的东西;另一种是他为女方精心挑选一件礼品。如果用第一种方法,很可能引起女方的不快,因为你用钱来表示自己的爱,会被对方认为把自己作为一个见钱眼开的人;但用第二种方法,对方会感到很高兴,因为你买了她想要的东西,这东西代表了你对她的了解和爱。要说明其间的原因,还必须讲点经济学。
经济学家认为,你向自己所爱的人送礼决不仅仅送给她一件东西,而是向她传递爱的信息。你给她买了一件她心仪的东西,表明你了解她,知道她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件东西代表你对她的了解和爱,她当然会很高兴。但你只给她钱,表明你并不了解她,爱又从何谈起,难怪她得到钱而不高兴。情人之间送礼,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份关怀和爱。送一份她心仪的东西,表明你一直关心她,也了解她,这就是传递你爱她的信息。这份礼品的珍贵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表明了你对她的内心了解,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与收益的,送礼也是如此。送礼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自己满足程度最大化,这就是收益。在送礼时自己的满足程度又取决于对方的满足程度。因此,收益就是受礼者的满足程度,受礼者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他(她)的需求与偏好。
送礼本身的成本除了买礼品的钱以外,就是寻找对方需求与偏好的时间。受礼者的需求与偏好属于他的私人信息。寻找这些私人信息需要时间。因此时间是送礼的重要成本。不少人送礼没有达到目的正是由于他不愿意付出时间这种成本。关注女友的言行,才能找出她的需求与偏好的私人信息,所以送一件女友心仪的礼品才能表达对她的关心与爱,礼品也才能传递爱的信息。寻找受礼者需求与偏好的私人信息,投其所好是送礼成功的关键。这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时间以及对对方的了解和关怀。好的礼品不在于花多少钱,而在于用了多少心思。
只要用了心思,少花钱也能送出好的礼品。记得有一年,我为一个副部级以上的高干班上课,春节时这个班上的一个山东学员为我和其他同学每人送了一些山东大葱和白菜。这份礼花钱不多,但受到所有人的赞赏。礼品本身并不贵,受礼者可以免去受贿的嫌疑。而这些东西北京不容易买到,又是春节时每个人所需要的,几年过去了,同学们对这份礼品仍然念念不忘。有的人送礼只买贵的,不买适用的,给不吸烟的人买高档烟,不喝酒的人买高档酒,或者买一些价高而无用的装饰品,岂不让受礼者“弃之可惜,当之无用”。
与送礼相似的是发问候短信。有人的短信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问候短信,短信前有名字或尊称,后面有发发短信人的名字或谦称。这样的短信,自然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感到对方的关怀。有人则采取群发短信的方式,同样教条式的问候,前面没有接受者的名字,后面甚至没有发短信者的名字,这样的问候短信冰冷冷的,不被作为垃圾短信才怪呢。两种问候短信的发送方式用的钱差不多,但效果大不一样。前一种短信需要时间,后一种短信迅速、快捷,无须多少时间。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省时的方法,但也淡化了人们之间的亲情。我每年收到上百条群发短信,烦不胜烦,我真想告诉这些人,群发短信不如不发,尽管收短信不收费,但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啊。
送礼也是一门大学问,经济学中就有赠与经济学之说。当然送礼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要送一份好礼,发一个让人心动的短信,都必须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特别强调一点,我说的送礼是亲朋好友之间正常的人情来往,而不是行贿,如果你读了我的文章,按这种理论去行贿,我可不承担“教唆犯罪”的罪名!
当人们拎着圣诞老人一样的礼物袋子投入到节日的狂欢里,再在7天后两袖清风地回到现实中,一个个消费记录已经又一次被刷新。
商务部监测显示,蛇年春节,仍然是一个消费的节日。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5390亿元,比2012年的4700亿元增长了14.7%。
不过,在连年攀升的亮丽数字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细微变化。北京晨报收集了50位消费者的节日账单,这里不仅有一掷千金的豪爽,有面对“春劫”的无奈,也有经济故事隐藏其中。
节俭之风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城镇化在农村消费的释放中露出端倪……在“账单”中,我们得以寻找这些变化的蛛丝马迹。
“简约风”里的消费观
作为唯一一家经营烟花爆竹的上市公司,熊猫烟花也许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蛇年业绩。人们习惯通过大年初一早上扫出的炮仗皮重量,衡量这个行业的景气度。蛇年初一上午,北京共清扫烟花爆竹残屑1586吨多,比2012年减少155.61吨,同比下降近9%。“今年北京花炮销量可能出现较大下降。”来自北京市烟花办的预测说。
价格不菲的烟花爆竹,原本是一些家庭节日消费的“大头”,但在真切体验了雾都生活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自己能做的比“自强不吸”更多。
而用鲜花代替烟花,显然成了一些市民在蛇年春节的新选择。记者发现,在节前的花卉市场,涨到120元一盆的水仙花仍然颇受欢迎。
对环境的关注,不是人们对烟花热忱不再的唯一原因。从鄂尔多斯到扬州,人们也在爆竹声中感受到了经济的热度。
无法再依靠放贷增加收入的鄂尔多斯人“更加懂得节省了”,上百响的礼花空炮筒比往年少了很多。“去年国家经济情况不好,做生意的难赚到钱。”在扬州,出租车司机这样解释鞭炮少了的原因。
刮起简约风的不仅仅是烟花市场。
随着塑化剂阴影、禁酒令、政务消费的减少,使得春节不再是高端酒的消费旺季,高端白酒逢年涨价的“神话”正在终结。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酒类礼品仍然占到春节礼品的16%,但不少受访者都反映,他们不再购买动辄千元的高端酒,而是选择200元至300元、更加实惠的中档产品。
时髦的电子产品也迎头赶上,在礼品清单中,与包装奢华的高端烟酒分庭抗礼。
2亿游客的快乐消费
尽管节俭成为新风尚,但在我们的统计中,仍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春节支出增加了。钱都花在了哪里?
受低温严寒天气影响,从去年末起,鲜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成为助推通胀上升的主要因素。不过,“吃”在人们的节日消费中仍然是个小比例数字。
“必要”让位“快乐”,我们发现一次旅游行程,是不少受访者春节消费激增的原因之一。
春节这个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正成为旅行社赚钱的机会。
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报告称,蛇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达到2.03亿人次,比前一个春节黄金周增长15.1%。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441.9亿元。
在我们的调查里,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这个春节最大笔的消费支出是旅游。他们相信,春节假期应该用来享受而不是被长辈盘问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
农村消费升级,可能是春节消费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开私家车走亲访友成了农民过年的新时尚,驾车采购礼品更是拉动了农村市场消费。
商务部的监测称,北京顺义、怀柔等郊区部分商业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以上;上海郊区县抽样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3%。青岛等地农村市场食品、烟酒、奶制品、水果等销售增幅在12%以上。
创新继续挑战权威
在春节消费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照见未来的小细节。
随着假期的结束,有车族迫不及待地加满了油箱。辛塔、迪拜、布伦特DTD原油平均价格持续走高。大假归来后,国内成品油或将迎来蛇年第一涨,7.99元/升的92号汽油极有可能再次回到“8时代”。
是的,新的一年,我们还要和CPI作斗争。
不过,我们的经济生活也依旧充满了令人期待的悬念。
春节联欢晚会前十分钟的广告是经济晴雨表,往往可以看出哪些行业正当红。今年,科技公司的广告轮番登场,小米、360、京东……人们还惊讶地发现,腾讯为微信打造了一个颇为煽情的广告。
除夕前夜,微信置顶群发功能,直接把“枪口”对准电信运营商。按照1M流量1元的资费计算,1元可以发上千条文字微信消息,而手机短信只能发送10条。如果有WiFi支持,微信则基本上就是“零成本”。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移动就不再是除夕夜最赚钱的公司了。
创新挑战了权威。在新的一年里,迎面而来的创新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记者 刘映花)
打折,保护环境(鞭炮),勤俭节约
“暴食经济”与社会承载力
最先牵动人们神经的莫过於“春运”。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据考证,其现代意义上的概念,1980年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但其诞生至今,给人所带来的逼仄感却是“一年胜似一年”。它见证了中国在急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人文变迁,与之相伴的词汇常常包括“买票难”、“运力紧张”、“铁道部”、“黄牛”等。
同样具有年度词汇魔力的还有“春晚”、“购物潮”。像“春运”一样,这些词汇背后所折射出的“暴食经济”,正是春节这个特殊时间段所设置的独特经济现象——前后各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把需求和供给的经济学博弈演练到了极致,而这段时间一过,一切则魔幻般烟消云散回归正常。
在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博弈中,短暂时间庞大的需求刺激了供给,同时也考验着这个供给链条的有序运作而不致於部分或全部失灵。“春运”背后是对运输需求的急剧膨胀,这条需求曲线给了供给以极大压力,作为主要供给方的铁路部门正是压力的承载者,“买票难”等衍生词汇就是供给不足的代名词。
“春晚”体现的则是13亿多人民的娱乐需求。当数亿家庭除夕夜坐在电视机旁时,这一需求所“瞬造”的影响力足以让奥斯卡、格莱美逊色。这是“春晚”造星的魔力法宝,也是供给方央视的垄断价值和供给压力所在。“春晚”和“春运”的相似之处都在於,当供给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时,关於垄断、涨价利弊的争论都会甚嚣尘上,“山寨春晚”、“飞的”、“拼车返乡”等替代名词也随之相伴而生。
“购物潮”却有些不同。由於需求和供给的分散和相对充分竞争,对之的批评则散见於个别货物质量和服务态度上。由於这种非官方的对物资和服务的急剧整合分散,不亚於战时,故在利益这根弦的牵引下,保障传递链条畅通的物流、金融、仓储等的安全有序正体现着这些部件的承载力。对承载力的考验正是“暴食经济”的独特魅力。“暴食经济”之前是检验现有机制或新机制的度量衡(如果担心一项新事物能否经得起检验,不妨放到春节期间进行),之后则是全国性的经济休克,人们停下手头的经济活动回归家庭重温亲情,伴随这些的是另一些民俗和仪式。
“鞭炮经济”与酒神精神
放鞭炮和烟花就是这些标志性仪式中的一种。小小的鞭炮和烟花,不夸张地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唐·刘禹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是唐宋文人的节日喜庆;“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鲁迅)却是现当代志士的悲壮酸楚。
历史演绎到当下,鞭炮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经济解读却丝毫未变:硝酸钾、硫磺、木炭等添加成份佐以纸张加工而成,再经过燃烧这个化学过程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其看似正面的产品就是五颜六色的光和啪啪的声音。
站在效用论的角度分析,为满足光和声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需要承受污染和危险等副产品。而对另一些消费者来说,光和声的正面效用其实也是噪音和视觉污染。一些人效用的最大化,恰恰是另一些人效用的最小化,这也正是近些年部分城市争吵禁鞭炮的现实原因。即使对主动消费的人们而言,制造鞭炮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毁灭,这看起来是多麽的不经济。那麽,能用其他可以发出类似光和声的物品代替吗?
这样的替代品并不鲜见。但现实是,替代品的魅力远不及正品。燃放者,正是从爆竹自身的毁灭中获得快感和享受。效用最大化的代价是毁灭,这多少暗合了古希腊文明中所谓的酒神精神。潜藏悲剧意蕴的酒神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契合着中国的现实——有多少瑰宝毁於一旦,又有多少凄美的故事在历史的长廊里回旋!
正如鲁迅所言,火药的另一功用是制造枪炮,而枪炮则意味着战争。人类发展总是伴随着浪费和战争,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是永恒的话题。而如果换一种思路,可否借燃放爆竹这样的游戏姿态消解掉战争的诱发因素呢?不知道是否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燃放爆竹这种仪式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尚有较大的价值,就不会轻易地被新的仪式所取代。
“年夜饭经济”与和谐之道
燃放完爆竹,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今年照例有酒店年夜饭价格高但质量难以控制的争论,部分地方也有不得乘机炒作抬高年夜饭价格的行政指令。媒体报道称超七成的家庭选择在家吃,但那三成已足以让年夜饭预订火爆。
年夜饭的价格和质量同样是个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当需求过旺时,只要充分竞争(与石油电信不同,餐饮业向来不缺乏竞争),供给者就有权力抬高一定价格来平衡与需求的矛盾。没有人会把价格抬高到逼退目标客户的程度,同时客人选择除夕夜外出享受也肯定会核算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价格太离谱,相信宁愿选择在家自己做。
年夜饭价格高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竞争者选择了临时退出,原因是也要“回家过年”。随着春节临近,你会发现暂停营业的饭馆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同样可以在菜场和建筑装修工地看到。临近年关,不少市民突然发现附近菜场经常供应一级香菇的老王小李不见了。当时针指向除夕那天时,市民长年生活的这座城市便显得空空如也:公交地铁乘客寥寥,小商铺理发店关门大吉,街边摆地摊的大姑娘小伙子也不见了,只剩下联华可的等便利店通宵长明……生活一下子不方便起来,而且这种状况每年都要持续近半月余。
生活便捷度的降低,与年夜饭经济中部分竞争者选择退出有着同样的事实逻辑。要获得与之前同等的便利,消费者就要付出更大代价——多付钞票或选择替代品。便捷度的回升,则有待这些竞争者重新回到竞争的行列。
更进一步,这还是个索取与付出的大课题。市民为贪图便利向外来竞争者索取更多的产品和更舒适的服务,需要承担一定的索取成本;城市为了自身发展利用外来务工者,自然也要付出管理难度增加和市容维护费高企等代价。周边环境变坏、随便乱摆摊有碍观瞻、就业压力增加、教育资源被分散,甚至衣着杂乱的盲流增多等,就是这些付出的部分表象。毕竟,这些新来者也和其他人一样要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这是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若干缩影,解决的根本之策就是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尽可能消减投射在个体之上的经济、区域和文化差异。这是长治久安之本,也是理想国的应有之义。
春节送礼经济学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互赠礼品或发问候短信。但有些礼品被认为是“弃之可惜,留之无用”,有些短信被认为是“垃圾短信”。为什么花钱买的礼品、发的短信,没有起到增强情感的作用呢?看来送礼,发短信还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用不同的方式送礼、发短信,效果会完全不同。先看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男方想在春节也是情人节这一天送女方一件礼物。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他给女方一笔钱,让女方买一件自己喜爱的东西;另一种是他为女方精心挑选一件礼品。如果用第一种方法,很可能引起女方的不快,因为你用钱来表示自己的爱,会被对方认为把自己作为一个见钱眼开的人;但用第二种方法,对方会感到很高兴,因为你买了她想要的东西,这东西代表了你对她的了解和爱。要说明其间的原因,还必须讲点经济学。
经济学家认为,你向自己所爱的人送礼决不仅仅送给她一件东西,而是向她传递爱的信息。你给她买了一件她心仪的东西,表明你了解她,知道她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件东西代表你对她的了解和爱,她当然会很高兴。但你只给她钱,表明你并不了解她,爱又从何谈起,难怪她得到钱而不高兴。情人之间送礼,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份关怀和爱。送一份她心仪的东西,表明你一直关心她,也了解她,这就是传递你爱她的信息。这份礼品的珍贵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表明了你对她的内心了解,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与收益的,送礼也是如此。送礼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自己满足程度最大化,这就是收益。在送礼时自己的满足程度又取决于对方的满足程度。因此,收益就是受礼者的满足程度,受礼者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他(她)的需求与偏好。
送礼本身的成本除了买礼品的钱以外,就是寻找对方需求与偏好的时间。受礼者的需求与偏好属于他的私人信息。寻找这些私人信息需要时间。因此时间是送礼的重要成本。不少人送礼没有达到目的正是由于他不愿意付出时间这种成本。关注女友的言行,才能找出她的需求与偏好的私人信息,所以送一件女友心仪的礼品才能表达对她的关心与爱,礼品也才能传递爱的信息。寻找受礼者需求与偏好的私人信息,投其所好是送礼成功的关键。这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时间以及对对方的了解和关怀。好的礼品不在于花多少钱,而在于用了多少心思。
只要用了心思,少花钱也能送出好的礼品。记得有一年,我为一个副部级以上的高干班上课,春节时这个班上的一个山东学员为我和其他同学每人送了一些山东大葱和白菜。这份礼花钱不多,但受到所有人的赞赏。礼品本身并不贵,受礼者可以免去受贿的嫌疑。而这些东西北京不容易买到,又是春节时每个人所需要的,几年过去了,同学们对这份礼品仍然念念不忘。有的人送礼只买贵的,不买适用的,给不吸烟的人买高档烟,不喝酒的人买高档酒,或者买一些价高而无用的装饰品,岂不让受礼者“弃之可惜,当之无用”。
与送礼相似的是发问候短信。有人的短信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问候短信,短信前有名字或尊称,后面有发发短信人的名字或谦称。这样的短信,自然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感到对方的关怀。有人则采取群发短信的方式,同样教条式的问候,前面没有接受者的名字,后面甚至没有发短信者的名字,这样的问候短信冰冷冷的,不被作为垃圾短信才怪呢。两种问候短信的发送方式用的钱差不多,但效果大不一样。前一种短信需要时间,后一种短信迅速、快捷,无须多少时间。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省时的方法,但也淡化了人们之间的亲情。我每年收到上百条群发短信,烦不胜烦,我真想告诉这些人,群发短信不如不发,尽管收短信不收费,但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啊。
送礼也是一门大学问,经济学中就有赠与经济学之说。当然送礼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要送一份好礼,发一个让人心动的短信,都必须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特别强调一点,我说的送礼是亲朋好友之间正常的人情来往,而不是行贿,如果你读了我的文章,按这种理论去行贿,我可不承担“教唆犯罪”的罪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