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推荐于2016-06-02
展开全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话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早就灭绝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内外收集一些词语,既可使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又能见锋插针地渗透环境教育。比如,收集同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节外生枝、滥竽充数、梦笔生花、箭在弦上、寄人篱下……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秦汉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丰泽,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盛产竹。而且古人衣食住行同竹有着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苏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古代气候也像现在这样,黄河南北很难植竹,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了。可见,生态环境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科普说明文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例如:《动物过冬》讲的是动物有关的科学类知识。学习这课时,教师要一方面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让学生找除了书上面介绍几种动物过冬之外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另一方面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动物的不当做法,如日本海边渔民捕鲸的报道,我国东北虎被无情地捕杀等等,唤起学生心里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人与动物在自然界里和谐和处,生态才会平衡,世界才会更美。又如《找春天》一课,教师就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写人叙事的文章似乎和环境教育无关,然而教师如果心中有“环保”,就一定能渗透教育。如阅读课文《雪猴》,为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教师可采用手抄报交流的方式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认识人和动物友好相处,就是保护生态平平衡。
三、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在教学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写一处景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让学生写想象作文,也不失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一种方式。比如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让学生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滥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再比如写《未来的家乡》,让学生畅想家乡在十年、二十年后的变化,使学生对家乡美好的未来有一种强烈的向往,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而现实生活中有关环保的话题相当多,如“做贺卡”,可先按课文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做贺卡的知识。然后,讲传统的贺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大量的贺卡浪费了宝贵的木材资源,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态负担。我们提倡一种新的时尚,不在新年期间大量发送贺卡,而是用电子邮件或电话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和友情。还可介绍我国大学生组织的“减卡救树”活动,提倡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
一、在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话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早就灭绝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内外收集一些词语,既可使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又能见锋插针地渗透环境教育。比如,收集同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节外生枝、滥竽充数、梦笔生花、箭在弦上、寄人篱下……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秦汉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丰泽,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盛产竹。而且古人衣食住行同竹有着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苏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古代气候也像现在这样,黄河南北很难植竹,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了。可见,生态环境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科普说明文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例如:《动物过冬》讲的是动物有关的科学类知识。学习这课时,教师要一方面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让学生找除了书上面介绍几种动物过冬之外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另一方面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动物的不当做法,如日本海边渔民捕鲸的报道,我国东北虎被无情地捕杀等等,唤起学生心里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人与动物在自然界里和谐和处,生态才会平衡,世界才会更美。又如《找春天》一课,教师就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写人叙事的文章似乎和环境教育无关,然而教师如果心中有“环保”,就一定能渗透教育。如阅读课文《雪猴》,为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教师可采用手抄报交流的方式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认识人和动物友好相处,就是保护生态平平衡。
三、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在教学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写一处景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让学生写想象作文,也不失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一种方式。比如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让学生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滥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再比如写《未来的家乡》,让学生畅想家乡在十年、二十年后的变化,使学生对家乡美好的未来有一种强烈的向往,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而现实生活中有关环保的话题相当多,如“做贺卡”,可先按课文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做贺卡的知识。然后,讲传统的贺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大量的贺卡浪费了宝贵的木材资源,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态负担。我们提倡一种新的时尚,不在新年期间大量发送贺卡,而是用电子邮件或电话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和友情。还可介绍我国大学生组织的“减卡救树”活动,提倡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