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候没有名列云烟阁的大将是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太宗时候没有名列凌烟阁的大将是薛仁贵。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是:左武卫大将军长孙无忌、监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孝恭、左仆射杜如晦、建议大夫魏徵、右仆射房玄龄、尚书高士廉、尚书尉迟敬德、鹤城太守李靖、尚书令萧瑀、颇炉将军段志玄、尚书刘弘基、洛阳郡守屈突通、荆州长史殷开山、右武卫上将军柴绍、京兆尹长孙顺德、洛州长史张亮、扬州郡守侯君集、武威长史张公谨、虎贲将军程知节、尚书虞世南、左令刘政会、右令唐俭、上将军李勣和虎威将军秦琼。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是:左武卫大将军长孙无忌、监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孝恭、左仆射杜如晦、建议大夫魏徵、右仆射房玄龄、尚书高士廉、尚书尉迟敬德、鹤城太守李靖、尚书令萧瑀、颇炉将军段志玄、尚书刘弘基、洛阳郡守屈突通、荆州长史殷开山、右武卫上将军柴绍、京兆尹长孙顺德、洛州长史张亮、扬州郡守侯君集、武威长史张公谨、虎贲将军程知节、尚书虞世南、左令刘政会、右令唐俭、上将军李勣和虎威将军秦琼。
2015-07-13
展开全部
西安德风堂画廊 公众号: 德风堂 薛礼
郭子仪(697~781)
唐朝杰出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由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东征,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攻取静边军(今山西右玉),进围云中(今大同),攻克马邑(今朔州),开东陉关(今代县东北)。十五载,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进至恒阳(今曲阳),采取深沟高垒,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扬兵、夜袭营的战法,使史军疲惫后出战恒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4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拟将进兵范阳,获悉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与李光弼引兵入井陉。旋奉命率兵5万至灵武,护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节度使。十一月,讨平进逼灵武的叛将阿史那从礼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诸部落数万众,解除了朔方后顾之忧。二载二月,郭子仪率兵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度攻破潼关,大败安将崔乾佑。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奉诏引兵赴凤翔(今属陕西),于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设伏击败安将李归仁铁骑5000。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兵15万,再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大败之,斩其6万人,收复京都长安(今西安)。十月,随李俶乘胜东进,在回纥军配合下,大败安将严庄、张通儒等15万兵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迫安庆绪弃洛阳退守邺城(今安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受命经营河北。乾元元年(758),进位中书令,奉命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共数十万大军联合讨安庆绪。十月,领兵渡黄河,至获嘉(今属河南)大破安将安太清,进围卫州(今卫辉)。时鲁炅等四节度使亦会于卫州,安庆绪倾邺城兵7万来援。子仪选3000弓弩手设伏于营垒,先战后退诱安军至垒下,伏兵万箭齐发,安军败走。子仪引兵追击,俘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拔卫州。再战愁思冈(今安阳西南),前后斩杀3万人,遂与诸军连营,进围邺城。二年三月,诸军与援救安庆绪的史思明5万精兵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杀伤相半;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因无统一指挥,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子仪亦引军退守河阳(今孟县南),以保东都。旋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后为宦官鱼朝恩谗毁,被解除兵权。宝应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兵相继叛乱,朝廷恐其联络安军,乃封子仪为汾阳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行营节度,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子仪至绛州斩乱首及同谋者40人,太原亦效仿处置。从此河东诸镇皆奉守法纪。不久,子仪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程元振隐情不报,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再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咸阳东北)抵御。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万众已渡渭水逼近长安。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京都失守。子仪至商州(今属陕西),收集散卒及武关(今丹凤东南)守兵合计4000人,以雪国耻激励将士;又以昼击鼓张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计,吓退吐蕃,收复长安。二年,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反唐。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节度大使,出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不久,怀恩反谋败露,其部众归附子仪。怀恩奔灵武,又引回纥、吐蕃十万众攻关中,长安震骇。子仪奉诏出镇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东通和吐蕃使。当怀恩等部进逼奉天时,子仪布阵于乾陵(今陕西乾县西北)之南。回纥、吐蕃知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回纥、吐蕃大军进围泾阳(今属陕西),闻仆固怀恩暴死,遂不睦而分营,子仪即利用其矛盾,领数骑赴回纥营地,说服其大帅药葛罗,并与之结盟,大破吐蕃军,稳住了关中局势。大历元年(766),屯军河中,为解决军粮,垦田自耕。是年河中野无旷土,军粮充裕。二年,奉命讨伐叛唐的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智光部众闻子仪发兵,遂斩智光以降。八年,吐蕃10万余众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战宜禄(今长武)失利,遂召诸将议事,不究战败之过,只议再战之谋,兵分三路,相互配合,于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连连取胜,杀获甚众,吐蕃败逃。此后数年,多次遣兵击退吐蕃的侵扰。子仪曾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安民兴国而上书。九年,年事已高,又为边陲不宁而入朝陈谏,提出:吐蕃、党项、吐谷浑为主要威胁,应从内地各道调精兵屯朔方各重镇,以作防守边疆的长远计划。十四年,唐德宗继位,被尊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免。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郭子仪(697~781)
唐朝杰出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由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东征,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攻取静边军(今山西右玉),进围云中(今大同),攻克马邑(今朔州),开东陉关(今代县东北)。十五载,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进至恒阳(今曲阳),采取深沟高垒,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扬兵、夜袭营的战法,使史军疲惫后出战恒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4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拟将进兵范阳,获悉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与李光弼引兵入井陉。旋奉命率兵5万至灵武,护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节度使。十一月,讨平进逼灵武的叛将阿史那从礼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诸部落数万众,解除了朔方后顾之忧。二载二月,郭子仪率兵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度攻破潼关,大败安将崔乾佑。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奉诏引兵赴凤翔(今属陕西),于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设伏击败安将李归仁铁骑5000。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兵15万,再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大败之,斩其6万人,收复京都长安(今西安)。十月,随李俶乘胜东进,在回纥军配合下,大败安将严庄、张通儒等15万兵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迫安庆绪弃洛阳退守邺城(今安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受命经营河北。乾元元年(758),进位中书令,奉命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共数十万大军联合讨安庆绪。十月,领兵渡黄河,至获嘉(今属河南)大破安将安太清,进围卫州(今卫辉)。时鲁炅等四节度使亦会于卫州,安庆绪倾邺城兵7万来援。子仪选3000弓弩手设伏于营垒,先战后退诱安军至垒下,伏兵万箭齐发,安军败走。子仪引兵追击,俘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拔卫州。再战愁思冈(今安阳西南),前后斩杀3万人,遂与诸军连营,进围邺城。二年三月,诸军与援救安庆绪的史思明5万精兵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杀伤相半;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因无统一指挥,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子仪亦引军退守河阳(今孟县南),以保东都。旋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后为宦官鱼朝恩谗毁,被解除兵权。宝应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兵相继叛乱,朝廷恐其联络安军,乃封子仪为汾阳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行营节度,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子仪至绛州斩乱首及同谋者40人,太原亦效仿处置。从此河东诸镇皆奉守法纪。不久,子仪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程元振隐情不报,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再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咸阳东北)抵御。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万众已渡渭水逼近长安。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京都失守。子仪至商州(今属陕西),收集散卒及武关(今丹凤东南)守兵合计4000人,以雪国耻激励将士;又以昼击鼓张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计,吓退吐蕃,收复长安。二年,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反唐。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节度大使,出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不久,怀恩反谋败露,其部众归附子仪。怀恩奔灵武,又引回纥、吐蕃十万众攻关中,长安震骇。子仪奉诏出镇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东通和吐蕃使。当怀恩等部进逼奉天时,子仪布阵于乾陵(今陕西乾县西北)之南。回纥、吐蕃知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回纥、吐蕃大军进围泾阳(今属陕西),闻仆固怀恩暴死,遂不睦而分营,子仪即利用其矛盾,领数骑赴回纥营地,说服其大帅药葛罗,并与之结盟,大破吐蕃军,稳住了关中局势。大历元年(766),屯军河中,为解决军粮,垦田自耕。是年河中野无旷土,军粮充裕。二年,奉命讨伐叛唐的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智光部众闻子仪发兵,遂斩智光以降。八年,吐蕃10万余众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战宜禄(今长武)失利,遂召诸将议事,不究战败之过,只议再战之谋,兵分三路,相互配合,于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连连取胜,杀获甚众,吐蕃败逃。此后数年,多次遣兵击退吐蕃的侵扰。子仪曾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安民兴国而上书。九年,年事已高,又为边陲不宁而入朝陈谏,提出:吐蕃、党项、吐谷浑为主要威胁,应从内地各道调精兵屯朔方各重镇,以作防守边疆的长远计划。十四年,唐德宗继位,被尊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免。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屈突通 ( 蒋国公 )
▪,推心待士”; 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唐太宗“为人君者;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 段志玄 ( 褒国公 ) ▪,画像均面北而立: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
▪ 尉迟恭 ( 鄂国公 ) ▪ 侯君集 ( 陈国公 ) ▪,比例皆真人大小; 刘弘基 ( 夔国公 ) ▪ 程知节 ( 卢国公 ) ▪ 李靖 ( 卫国公 )
▪,驱驾英材; 唐俭 ( 莒国公 )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杜如晦 ( 莱国公 ) ▪ 张亮 ( 郧国公 )
▪ 萧瑀 ( 宋国公 )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 高士廉 ( 申国公 ) ▪,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刘政会 ( 邢国公 ) ▪ 殷开山 ( 勋国公 ) ▪ 房玄龄 ( 梁国公 ) ▪ 张公瑾 ( 郯国公 ) ▪,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阁中分为三层,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柴绍 ( 谯国公 ) ▪ 李勣 ( 英国公 )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 魏征 ( 郑国公 )
▪,推心待士”; 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唐太宗“为人君者;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 段志玄 ( 褒国公 ) ▪,画像均面北而立: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
▪ 尉迟恭 ( 鄂国公 ) ▪ 侯君集 ( 陈国公 ) ▪,比例皆真人大小; 刘弘基 ( 夔国公 ) ▪ 程知节 ( 卢国公 ) ▪ 李靖 ( 卫国公 )
▪,驱驾英材; 唐俭 ( 莒国公 )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杜如晦 ( 莱国公 ) ▪ 张亮 ( 郧国公 )
▪ 萧瑀 ( 宋国公 )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 高士廉 ( 申国公 ) ▪,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刘政会 ( 邢国公 ) ▪ 殷开山 ( 勋国公 ) ▪ 房玄龄 ( 梁国公 ) ▪ 张公瑾 ( 郯国公 ) ▪,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阁中分为三层,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柴绍 ( 谯国公 ) ▪ 李勣 ( 英国公 )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 魏征 ( 郑国公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