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喜爱音乐,而且注重衣着打扮,讲究仪表。朝鲜族人民非常爱整洁,历史上喜欢穿素色衣裳,因此有“白衣民族”之称。他们服装最鲜明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服装根据年龄、性别而稍有不同。朝鲜族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肥大,最适合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同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出门访友时还要再加穿一件长袍。上衣的斜襟上镶着白布边,这样装饰,既很美观,又可以经常拆下洗净。衣服的颜色大体一致,衣服和裤子多为白色,但也有的是灰色、玉色等。
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它实际是一种农民舞蹈,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者,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伽倻琴
伽倻琴 ,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
长鼓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儿童长鼓和幼儿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大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古代的长鼓,用獐皮做左边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边的薄鼓皮,鼓筒采用木材或多层纸、薄铁等材料制成。长鼓有沙市6个铜制的龙头形钩子,钩住松紧绳.松紧绳用三股真丝线制成,每只鼓上装有8全套袖,即用来调整鼓绳的皮套。
扇子舞
扇子舞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15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象帽舞
象帽舞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光辉耀眼的美好彩环。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介于中间为中象帽。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难动作。
顶水舞
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上世纪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随着道具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刀舞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刀舞与剑舞一样,雄壮、勇猛、跃动的舞姿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式刚柔相济,激舒并存,急缓相容,像疾风般的向前冲,左右猛刺,轻快猛移等动作,“喀嚓”、“喀嚓”的挥刀声以及浪漫的舞态,给人以强烈的号召感,体现了朝鲜族舞蹈的高超技艺。
筒箫
筒箫是朝鲜族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吹奏乐器,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其管长70厘米,内径2.5厘米,外径3.8厘米。制造这种乐器的选材十分考究,多选用福建、江西一带生长3年以上的优质竹材,截取竹根一二节到七八节比较坚硬的一段进行加工。竹材选好后要打通竹管,用火烤直,制成管身,然后划线钻出5个音孔,其中4个音孔在前,1个音孔在后,吹孔在上端,吹孔下端有振动膜孔,还有一个底孔,用来调整音准,振动膜孔贴有苇膜制的笛膜,笛膜上面有一个膜孔盖。钻好音孔,调好音孔,还要缠线、刷油,经过九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奚琴
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面得名。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旧时婚俗,通常男到女 家,先娶姑爷。届时,新郎在亲友陪同下骑马到女家。女家操办结婚。新郎、新娘先在院中隔桌互拜,并饮交杯酒。当晚在女家成亲。一般只在女家住一夜,次日携新娘返回男家再举行互拜等仪式。其它结婚细节大体与汉、满族相同。
朝鲜族饮食
朝鲜族的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其他泡菜为副食,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米饭多为大米饭,也有大米和小米混做的二米饭,还有五谷饭等。
摔跤
每当各种节日或大型运动会,朝鲜族群众聚居的村屯都要自发地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摔跤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参加摔跤项目的小伙子们,个个顽强勇敢,骁勇骠悍。比赛场上龙腾虎跃,热闹火爆,四周观众心情振奋,群情激昂。
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姑娘们所钟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跳板两端的姑娘踏动跳板,此起彼落,婀娜多姿,宛如空中芭蕾,别有一番情趣。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姿态,有腾空而起,翻滚而下的动作;有跃身曲体,双腿伸开,落地垂立的动作;有挺胸展臂,双腿叉开,落地合拢的姿态。跳板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有时边跳边唱,一个唱一个和。比赛有比抽线比拉高和比表演技巧两种。比抽线,就是比拉出的线的总长度,以抽线的长短定胜负。表演道具有铁圈、花环等,比谁的动作最符合标准,谁的动作难度大,谁的动作更优美。
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少女参加的体育运动,艳丽的衣裙像彩凤的双翼,带动缕缕清风,远远望去,天空湛蓝,草地青青,浓妆淡抹的朝鲜族少女,宛若飞动的彩色蝴蝶,在天空中飘忽来去,仿佛一幅流动的瑰丽画卷。大型的荡秋千比赛更为迷人,只见众人围簇之下,高空中悬挂着一面皮鼓,荡秋千的姑娘们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高高荡起,在空中用脚踢鼓,谁踢响的次数越多,谁将成为比赛的冠军。那在高空中流动着的“咚咚“鼓声,敲得人们心情振奋,心潮翻滚。
拔河
拔河也是朝鲜族所喜爱的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朝鲜族在民间举行拔河游戏的历史很长。早在15世纪已盛行拔河比赛。过去,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这一天,一早开始就热闹异常,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各自组织农乐队从四面八 方涌来聚集在拔河赛场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中午时分,双方壮丁各自扛着自己的绳子,进入赛场分界线接绳。拔河绳分“雄绳”和“雌绳”,连结时把雄绳尖头插入雌绳圈头里,然后插上大木簪子固定。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全场群情激昂,助威呐喊。雷鸣般的呼叫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取胜的一方队员扛着拔河绳子,在农乐队的助兴下,欢天喜地凯旋回村。全村男女老幼,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胜利。
婚俗
婚俗,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婚俗复杂,礼仪繁多,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但其内容和程序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纳彩、纳币、迎亲三个程序。纳彩,就是定婚。纳币,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礼。随后就要“迎亲”,也就是举行婚礼了。
丧葬
朝鲜族自古以来,将孝道视为万行首,因而在丧礼与祭礼中,比其他礼仪更彻底的体现了崇拜祖先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丧礼,祭礼程序。
忌绳
朝鲜族人民十分注重出生仪礼,将其视为人生的开端礼,非常讲究。朝鲜族的出生礼仪大体包括“忌绳”、“百日”、“抓周”等。“忌绳” 是出生礼仪中的第一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上一条草绳,即“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放入绳内;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如果家中出生的不是第一胎,那么“忌绳”上的标志就不那么严格了。也有的家庭生了女孩也插上红辣椒,用以表达想生男孩的心愿。
抓周
“抓周”是朝鲜族格外讲究的一周岁生日仪式。这一天,母亲会给小宝宝穿一身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将其打扮得漂亮可爱。若是男孩儿,要穿用红、黄、绿、蓝、灰、粉红、白等七种颜色的缎子缝制的七彩缎上衣,头戴幅巾,腰系荷包。要是女孩,要穿上色彩艳丽的彩色裙子。
花甲宴
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关怀备至,一到节日,先和家里的 长辈依次恭喜问安,接着到村里其他老人家问好祝福。自1982年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老人节,举行尊老敬老的活动,为老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条件,使尊老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的美德。
满族婚俗
满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风俗习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满族结婚一般先由男方择出吉日,同女方协商,最后由姑爷携礼物去女家送日子,并将原议定的聘礼如数备齐,送至女家,称为过大礼或过彩礼。结婚前1天,两家相距路远者,男方要代女家就近选好落脚之处,称之打下处。女家提前1天,亲友女眷陪同新娘抵达下处,并将妆奁送至男家。
满族礼俗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有讲礼貌、重礼节的优良传统;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礼仪、礼节在生活中的作用,他们所创造、借鉴和遵循的礼节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满族育儿风俗
旧时满族农村妇女在分娩前,习惯将炕席被褥卷起来,在土炕铺一层草。将孩子生在谷草上,俗称落草。时至今日在个别地方仍保留这种习惯。在此前,谁家如生男孩,在大门口挂一张小弓、一支箭,意即祝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好射手;如生女孩,则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孩子满月时,亲友们前来馈赠礼品。如胸前佩挂的长命锁之类等。
满族房屋居室
满族人民的房屋结构多数是五檩四臼,石砌黄泥心墙,内外拌泥的草房。每株三间居多、五间、四间次之,五间的多是四合院的大户人家。开门位置一般是三间房在东面开门,四间房的在东侧第二间开门,五间房的在中间开门。窗户是上下两大扇,可以大启大开,窗户纸一般用高丽纸糊在外面,进门便是厨房,住宿屋一般都是南北大炕,两个炕之间靠墙处有一连接条炕,俗称万字炕。居住特点一般大都是老少几辈同住一栋房,只是儿子结婚时要挂上幔帐,晚睡时将幔帐放下。另一特点是凡小孩的居室,一般要在屋梁上或天花板上钉上两个钩环,以便挂摇车之用。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服装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夸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一些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老的妇女主要为御寒,年轻妇女讲究质地、款式、花样、颜色,用以衬托体态美。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一般是白色的或 绿色、黄色等,较之女人的要长得多,尤其上山下地的男人腿带大都扎到膝盖下。
满族饮食
火锅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弥漫山谷间的肉香、酒香,回荡在林莽间的满族先民们的欢声笑语。满族是如今风靡东西南北的火锅老祖,多少合家欢宴,多少亲朋相聚,多少宾客往来都在这红红的炭火里沸腾着各自的温馨和真情。
白肉酸菜血肠
白肉酸菜血肠是满族传统食品,普遍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又是城乡居民杀年猪之后,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加水下锅,加入调料。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即成一菜。此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极高。
大黄米干饭炖鸡肉
大黄米干饭炖鸡肉是桓仁农村满族昔时招待客人的上好饭食。旧时稻米稀少,农村平日缺少待客的食物,偶尔客来,便煮黄米干饭,炖鸡肉,是最好的饭菜。至今,在非水稻产区的农村,此种饭菜仍是待客的佳肴。
粘火烧
粘火烧又称粘干粮,是满族民间的传统面食。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蒸上几大锅这种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它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经过浸泡发酵,水洗之后,带水磨成粘面子,漆干,分成小团,按压成面饼,中间夹以煮熟的小豆加糖豆沙馅,再压成小厚饼,入锅烙熟。此饼,皮粘、馅甜且松散,营养丰富,是冬季和春节期间民间的主食干粮。这种蒸做的面点满族人叫馒子,又加小豆,又加红枣,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酸汤子
原为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做法是用玉米整粒入缸加水浸泡,发酵后用清水冲洗,去酸味,磨成水面,滤去渣皮,榨去过多的水分,即成汤面。吃时,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姆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盛碗,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酸汤子具有细腻、滑口、易消化、营养等优点。
菠萝叶饼
夏季,将玉米碴浸泡,发酵后,冲洗去掉酸味,加水磨成汤面,漆干后拍成小薄饼,中间夹以拌好的菜馅,外裹新鲜柞树叶,入锅蒸熟。菠萝叶饼,味道清香,油而不腻,是满族传统食品。
苏叶干粮
以糯米或大、小黄米为主料,将米浸泡发酵后,用水冲洗去掉酸味,加水成水面子,漆干后,分拍成薄饼,中间加糖豆沙馅,包成大饺子形状,外裹新鲜苏子叶,用锅蒸熟即成。苏叶干粮,粘而细腻,又具有苏子叶的香味。
满族游艺
满族是个渔猎民族,他的游艺项目特别多,游艺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它既是娱乐,又是健身,又是一种对抗。
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族女孩爱玩的一种游戏,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猪、羊或是鹿等动物身上比较小的关节骨所制成的。满族女孩把它抓来抛去,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后来这一游戏在汉族女孩中也开展得非常普遍。
老鹞抓小鸡
老鹞抓小鸡,这种游戏形式如下:一些小孩(不分男女孩)列成一队,一个扯一个后衣襟,装成小鸡。前排第一个装扮成老抱(即老母鸡),另外一个小孩单独在队前,装扮成老鹞子(老鹰)。游戏开始时,老鹞子装作抓小鸡的模样,来回捕捉小鸡,而老母鸡则张开双臂(翅膀)来回躲闪扑打老鹞子,来保护小鸡不被捉到。老鹞子每抓住对方一个小鸡,便装作拾柴点火烧煮吃鸡的姿态,然后让被抓住的小孩背他转一圈。如此重复进行,直到将小鸡抓光为止。
滑冰车
滑冰车,单腿驴、登冰鞋。一般为木板制作而成的冰上活动游戏用具,且多半为男孩子活动项目。
放雪坡
放雪坡,放雪坡多半是少年男孩子们玩的游戏,冬天积雪后,成群结队的男孩子三、五人拉一张爬犁(用木头制作的滑雪橇)爬到山坡上方,然后由摆头男孩子把方向,上面坐几个,按雪坡的陡、缓往下边放行,由于速度太快,往往搞得人仰马翻,这样一会儿爬上去,一会儿又放下去,玩得不亦乐乎。
轱辘冰
轱辘冰,每年正月十五元霄节夜晚,成群结队的满族妇女、小孩到河湖冰上来回翻滚。边滚边念:轱辘冰,轱辘洋,不腰疼,不腿疼。同时砸碎一此碎冰块含在咀里并带回家中一些送给老人及家中其他亲人,俗称脱晦气,克百病。轱辘冰时,妇女孩儿在月光下、明冰上,随意嬉笑玩闹,形式可以说丰富多样气氛十分热烈。
雪地走
满族女孩在室外,也有她们钟爱的游戏--雪地走,俗称走百病。满族女孩通常要做许多针线活,比如说,旗袍要十八镶,她的旗头绢花做得非常大,鞋绣得非常美,冬天因为雪特别厚,又希望人们能看到她的绣花鞋,就在鞋下面加了一个花盆底,垫起来在雪上走,既不脏鞋又能看到鞋的漂亮的绣花,第一表现自己的绣功,第二表现自己的体态,第三还可表现自己的体力,走起来要走百病,还要竞赛,胜者意味着一年吉祥如意。
斗拐
男孩子们愿意玩一种叫斗拐的游戏,也叫单人布库,布库在满语里是摔跤的意思,既是体力的对抗,又是友谊的交流;人多了也好办,一人背起另一个人,与另一组开展对抗,俗称骑马打仗,满族的孩子们管这叫双人布库;还有三人一组的玩法叫三人布库。
冰陀螺
此项活动多为男孩的冰上游戏,用木块削制而成的下尖上平的陀螺形,将冰嘎尖部朝下放在冰面上,用细鞭子适时抽打,使冰嘎在冰面上旋转不停息,颇具童稚趣味。
跑马城
跑马城是指参与者手挽手分列两排,相向而立,人数相等。攻城的一方如果冲开了守方的队列,即可将守方的一个人俘获带回到自己一方成为攻方队员,然后再由守方进攻,最后以人数多少论胜负。这既可以锻炼儿童的勇猛无畏的精神,增强体质,又可以体验到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喊阵的场面。
珍珠球
珍珠球也叫采珍珠,游戏共分三个区,第一个中心区叫水区,水区就是采珍珠的人互相在夺这个珍珠;第二个区叫蛤蚌区,拿着蛤蜊蚌挡着他不让他把这个珍珠往外扔出去;第三个区叫威呼区,威呼是满语'船'的意思。上面有一个人拿一个网子,又叫抄子,扔出来之后,来躲过蛤蜊蚌,抄到球,每抄到一个球得一分。
满族的丧葬、祭祀风俗
满族丧葬习俗虽较之过去较大变化,但在满族聚居的一些地区,仍然存留着过去的一些丧葬遗俗,如指路,报庙、哭九场、送褡裢等。现在,人死后,一些地方还有停留三天的风俗习惯,儿女经及至亲晚辈们都要穿孝服、戴黑纱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