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下旬进行的什么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 我来答
职场螺丝钉7t
高粉答主

2018-11-14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487
展开全部

高山铺战役。

战役过程:

1947年秋,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根据中央战略决策,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12.4万余人,转战千里,长驱直入大别山,揭开大转折历史序幕。蒋介石急忙调兵追截,纠合22个旅的野战部队要予“聚歼”!

刘邓审时度势,决定利用蕲春境内高山铺一带的有利地形,创造条件,诱敌深入,围歼尾追之敌。 10月25、26日,刘邓指挥我军一纵十八旅、六纵第五十二团和中原独立旅用“拖刀计”将敌整编四十师(相当于军)及整编五十二师八十二旅,引入高山铺狭谷地带围击聚歼,共歼敌1.26万人。

扩展资料

战役成果及意义:

此役,刘邓大军共歼国民党军12660人,其中俘敌9560人,毙伤3100人,缴获火炮33门,机枪375挺,子弹40万发,骡马172匹,及大批军用物资。

刘伯承回忆道:战斗解决得如此迅速、干脆,以致当我军带着俘虏离开战场的时候,从武汉起飞的一批敌机,还在高上铺上空投下热馒头、烧饼,来支援他们的部队呢! 

张家店、高山铺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几次作战,都是在敌情十分严重、供应异常困难、部队人员和装备都削弱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响应了中原局的号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些胜利大大打击了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提高了部队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胜利信心,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高山铺战役

百度百科——高山铺战役遗址

小车零件清单
2016-07-29 · TA获得超过12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0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3万
展开全部
1947年10月
初,刘邓大军主力南移黄安以北、麻城以西地区后,从大别山的整个情况看,只是暂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形势并未根本好转。一方面,已进入山北地区的数路追
敌,随时都可能扑上来;另一方面,刘邓大军新的集结地距离敌武汉行辕的巢穴武汉不远,敌人正沿平汉线调集重兵防堵。也就是说,刘邓大军仍处在敌人的两面夹
击之中。中央军委考虑到大别山区的军事形势严重,为有利于分散敌人和便于筹集军需物资,曾于10月4日
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分出三个旅越路西进,相机攻占孝感、云梦、应城、安陆、京山、天门、钟祥、随枣诸县,你们手中集中六个旅仍有每战歼灭弱敌两个旅强
敌一个旅之能力。目前向西南,相机攻占麻城、黄安、黄陂、礼山、广水、花园诸地,并相机控制铁路一段。尔后则可向东方或东北方机动。”中央军委指示的意思
很明确,即要求集结于黄安北部地区的我军主力一分为二,一部分(3个旅)穿越平汉线,插到敌后的江汉地区去开辟根据地;另一部分亦西移靠近铁路沿线,以便相机截断铁路和攻占武汉外围的部分地区,如黄陂、花园等。

如果单从分散敌人兵力这一点来看,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还是很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它与战场的实际情况不符,首先表现在对刘邓大军的力量估计有误。当时,刘邓大军除留在大别山北麓负责牵制敌人和向皖西展开的部队外,集结在黄安北部地区受总部直接指挥的只有7个旅,而不是军委估计的9个旅。若分遣3个旅去平汉路西,留在路东敌人包围圈里的则只有4个旅,相比之下,兵力过于单薄。更为困难的是,根据指示的要求,留在路东的4个旅还要向敌重兵设防的武汉外围和铁路沿线出击,无论从哪方面讲,这样做都是不利的。至于筹集急需的军用物资问题,尽管这块敌占区比较富庶,但若在军事上不能取胜,这一任务也将难以实现。鉴于此,刘伯承、邓小平于10月6日
致电中央军委,如实反映情况,据理申述:“我们现以三纵全部在皖西作战,一、二、六纵各分散一个旅掩护地方工作,集结的只有七个旅(每旅约五千人),如果
马上分三个旅到路西,则不易歼敌。”电文虽然没有陈述进击敌武汉近郊和铁路沿线的利弊,但要求以部队集结的“现地”即安北、麻西地区为“基本区”,解决棉
衣,同敌作战;或者先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鄂东中南部地区出击,待消灭“黄梅、广济、浠水、圻春等城之土顽”,即在扫清大别山西南部地区的反动势力、打开建立
根据地的局面之后,“再以主力出平汉”。

中央军委接此电文后,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刘伯承、邓小平的“计划很好”,并于10月8日
复电撤销原来的指示,批准按刘邓的意见办。根据中央军委的批示,刘邓最后选择了上述建议中的第二点,即集中兵力东下鄂东中南部的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由
于避实就虚,进击方向正确,这一部署取得了迅速展开和连续歼敌的重大胜利。刘伯承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这些胜利大大打击了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气焰,鼓
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提高了部队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胜利信心,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是对我军东下战略行动的科学总结和实
事求是的评价。假如当初不顾实际情况执行分兵西进指示的话,不说因兵力过于分散易招致损失,起码不会有鄂东地区那样的重大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军的东
进行动,乃是打开大别山局面的关键之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