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培训班的各大艺人培训班
1967年,深具战略眼光的邵逸夫将事业重点转移到了当时新兴的电视产业,香港无线电视广播公司——这个即将影响了几代华人的传媒巨挚应运而生。几年后,与“邵氏”的明星制理念一脉相承的无线艺员培训班成立。或许邵爵士自己也想不到,这个原本自产自用的明星培养基地日后竟然撑起了香港,或者说是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受益最多的首推香港电影。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从无线走向大银幕的艺人几乎同步经历着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蓬勃发展时期他们崭露头角,盛极一时之际他们是中流砥柱,市场萎靡的低谷他们不离不弃,而现今的图谋破壁他们又是不可或缺的中坚人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届届的无线艺员培训班,还会不会有这片熠熠生辉的璀璨星河,而没有了这些优秀的电影人,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又将如何地黯然失色。
人生离别几度秋。回望这个名副其实的“香港明星的黄埔军校”,他们中有的早已湮灭无名,有的依旧如日中天;有的还在默默耕耘,有的则蓄势待发。看看这些陌生或熟悉的名字,看看这些让我们感动与欢乐过的名字,看看这些曾让我们顶礼膜拜魂牵梦萦的名字,有多少情怀可以重来,又有多少时光不会遗忘? 2010年“演员培训班”的点子,最早出于宁浩的“私心”。拍完《无人区》后,宁浩打算拍一部民国背景的喜剧,开机时间定在2011年3月。影片依旧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宁浩想找一些生活质感厚实的演员,但一直没着落。宁浩突发奇想:所谓明星阵容,既没必要又难伺候,不如自己开个班,从普通人中找苗子。
这个主意得到了影片出品方小马奔腾的首肯,于是宁浩迅速动手,把新片制作费用的一部分拨出来,组团队找场地。2010年9月29日,一份“小马奔腾——宁浩演员培训班招生简章”出炉,不限定职业、出身,面向社会招纳两种人,一是“男,30岁以内,男人味,经历过,还有劲”;另一种是“女,26岁以下,毕业一两年,有些经历,不失纯净”,并强调“表演不止停留在兴趣,而成为可以全情投入的事业。”
这份“纳贤榜”一出,首先吸引了媒体的兴趣,有人怀疑宁浩炒作,还有人认为,如果大规模采用非职业演员,根本成不了一台戏。对此,宁浩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交待工作人员尽量低调。但无论如何,“宁浩选演员”的消息还是在圈内圈外迅速传开。
入围第一人:王文
“招生简章”贴出来第三天,工作人员收到一段特殊的报名视频:一个身形壮硕,绷着黑色小背心,头发蓬乱的男孩歪坐在镜头前,操着一口辽宁味儿的普遍话,自我介绍一字没提,冲上来便拖腔带调地做起了“报名攻略”,“就说这‘男人味’,我估计是表面看起来比较有阅历,再说这‘有劲’,我觉得……”男孩两条浓黑的眉毛上下翻飞,慢条斯理地说了两分多钟,趁人不注意,他猛然大喊一句:“我特别喜欢表演,真的!谢谢!”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
这个视频送到宁浩手里,宁浩乐了,当即决定,第一个入围的就是他!于是,在工地上当监理的王文打头阵,进入了“宁浩演员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