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我来答
呼楚洁0BFhs
2020-09-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15
展开全部
1: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有30万人.观礼的
还有国际友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央人民政府秘
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代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
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编辑于 2016-09-03
查看全部3个回答
16条评论
热心网友7
还行
查看全部16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是什么?50字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即将举行。李普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李普说:“新闻记者的幸运在于,他们的岗位使他们能够接触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场景,在历史发展的最近处观察和记录历史的进程。” [3] 作品赏析编辑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的领袖风采。细细品味,作者是在围绕“大”做文章。 一、事件之“大” 文中所写的“开国大典”与一般的典礼不同,它是一次盛大的典礼,是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在这一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因为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业已召开,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希等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二、场面之“大” 文章描写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六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句子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不同人员和人数,突出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人员范围之广,宏大的场面预示着这是一个已经觉醒腾飞的大国,正向世人展示着他朝气蓬勃的面貌。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从声音上,从群众对领袖的反应中写出了场面之大,宏大的场面洋溢出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4赞·70浏览2020-09-15
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
30赞·381浏览2016-09-03
《开国大典》创作意图及背景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   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际会,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这次画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泸定桥》等等。   后来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好作品不少,但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 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结论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打下了伏笔。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确实需要一件这样的好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代到秦国统一,从大唐开基到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开端都找不到流传至今的有关开国盛典的历史画,而要创作一幅新中国开国盛典的巨型油画,该是何等的气魄!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当之无愧”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他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虽现已说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与点名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有联系,但董希文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本领确实是行内知名。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个就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均表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   两个月后,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开国大典》引起较大反响,并掀起了“油画中国风”的艺术思潮。《开国大典》完成之后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
37赞·2,761浏览2016-09-15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历史背景是在民国时期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之后的开建新中国的时代背景。
18赞·446浏览
以开国大典为例,说说应怎样从作品的形象形式分析以及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去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
2赞·140浏览
华为畅享max怎么样?值得
zgrbkr
高能答主

2016-09-03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7986万
展开全部
1: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有30万人.观礼的
还有国际友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央人民政府秘
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代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
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思凝说语文
2020-10-21 · 中小学校长
思凝说语文
采纳数:37 获赞数:42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