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有哪些地质年代的地层

 我来答
wangpanyong110
2017-03-3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wangpanyong110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5719 获赞数:363477
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专业,学士学位;从教23年,读过地理专著和教育学专著,现任中学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以及下古生界的奥陶系。

陕甘宁盆地在地质学上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居中国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灵魂巡游者都蓝
2016-11-03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517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294万
展开全部

1. 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   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 

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

(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      

    从上述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构造特点是: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东西两凹的沉降幅度和构造活动性差异很大,在中石炭世呈明显的分割状态,仅在晚石炭世初期两凹的海水才与中间鞍部连通。西缘凹陷是早古生代剪切—张性裂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南北边缘不均衡俯冲和碰撞所形成的楔

形张性裂谷,而东部凹陷是克拉通内的坳陷。后期,即二叠纪以后,由于南、北边缘的俯冲和碰撞造山,以及相应于南北方向上的收缩挤压作用,致使该区自二叠系以后形成统一的克拉通坳陷.并同时强化了克拉通内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和凹陷(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以及定边-吴堡区域东西向构  

晚三叠世-白至纪 

    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个是一次重大变革。在沉积上实现由侮相、过渡相向大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具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降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其构造活动性亦明显增强,并在燕山期达到高峰,围绕盆缘形成平行盆地边缘的褶皱冲断、逆冲推覆镶边。因此我们认为该阶段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处于特殊围压挤压构造环境内,盆地的形成机制已由南北方向陆块拉张、洋壳俯冲与陆块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化为由印度陆块对欧亚古陆块的俯冲碰撞和太平洋洋壳对中国古陆块的俯冲作用形成的远效应所控制的陆内变形体制。  

 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东亚濒太平洋边缘海盆的扩张及印度陆块对欧亚大陆块的碰撞造山作用使盆地及周缘地区出现总体张性、局部挤压性的构造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的总体特征: 

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基本经历了3个构造体制,即前古生代深部热体制、古生代克拉通与南北相邻海域所组成的类似于现代板块扩张、俯冲、碰撞造山体制及中新生代东西部现代板块远源控制的陆内变形体制。由此可见,热作用的深与浅、南北向的扩张-俯冲与俯冲-碰撞造山、陆内构造环境的挤压与拉张是盆地构造演化6大阶段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 

    2.盆地内部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依次发育了中、晚元古代裂陷槽,早古生代边缘沉降的克拉通坳陷,晚古生代边缘碰撞的克拉通坳陷,中生代大型内陆场陷及新生代周缘断陷等不同类型的原始盆地。这些原型盆地是本区现今评价和寻找天然气的五大领域。 

    3.盆地边缘的演化经历是,从中、晚元古代裂陷转化为早古生代古活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造山的碰撞边缘、中生代逆冲推覆边缘和新生代周缘断陷及断块隆升边缘。 

    4.盆地内次级隆起、凹陷及其它构造现象所指示的各阶段主体构造线方向的变化规律性是;太古代-早元古代为东西向;中、晚元古代为近南北向;早古生代为前期南北向 (继承)与后期东西向(新生)的复合形式;晚古生代在继承早古生代的复合形式基础上,后期演变为东西向;中生代由东西向(继承)逐步转变为北北东一南北向;新生代为总体的拉张背景和逐步显示为北西向。上述变化,与地史上本区深部热动力机制及不同形式的边缘动力学机制的演变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