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 宗璞赏析,给高分,帮忙啊!!!!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大家给我个总结。(尾评

还有三个问题、

1、文章1---3段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的含义。
展开
 我来答
城市秋天1
高粉答主

2019-08-19 · 日常,旅游,美食,情感经历,创业
城市秋天1
采纳数:94 获赞数:14822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作品赏析

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而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的从笔端流出的心灵之语。《丁香结》正是这样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从古到今,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大多象征着高洁、美丽而又哀婉的事物。有多少诗人,都曾经用丁香来写“愁”啊,所以,就给人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仿佛丁香花就只能哀愁一般。或许,我也是先入为主了啊,因为看了太多关于丁香与哀愁的诗篇,所以,潜意识中就以为丁香花只能代表哀愁了。

一直以来,丁香花都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意象,那就是愁思情结,一般来说,我们称之为“丁香结”。那么,为什么会有“丁香结”这样的说法呢?那是因为,古人发现丁香花蕾结而不绽,就好像是人的情结一般,所以,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香结”。自此以后,丁香结,就成了愁思的代名词。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

三、原文及出处

1、《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

2、摘录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扩展资料

一、作者自述

常写游记的原因在喜欢旅行,喜欢与山水相亲。山水于我是朋友,是知音,给我灵气和想象,却限于体力,浅尝辄止者多。

苏辙曾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太史公走遍天下,遍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名山大川一句是向自然,我足迹有限;与豪俊交游一句是向社会,也更感欠缺。

统而言之是要有阅历,枯坐斗室,未免干瘪。二寸象牙上的雕刻不管怎样精细,总觉拘束。何况只是粗粗有个模样儿呢。集子以篇名名,曰《 丁香结 》。我虽孤陋,尚知生活中多的是难解的结,也许有些是永远解不开的,不过总会有人接着去解。

《 丁香结 》所收文字原截于一九八五年底,于八七年春排印时又收入八六年所写的两篇。八一年至八六年之散文统归于此矣。

二、背景

宗璞始终都生活在中国高层的知识分子群中,与他们学业的专攻,崇高的操守,事业成就的欢欣,以及家国危亡的忧患深深地纽结在一起。

宗璞本人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而她生长的门第又是世代书香,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

命运之神对她优厚有加,一下子便置她于中国最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中。因此,人们不难看到她的创作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阶层的气质、情操以及生活方式,或隐或现的,然而又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香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璞

等临零白之样1l
2008-11-12 · TA获得超过59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5万
展开全部
我的见解: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锺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内容概要

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送黎遄

这些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所送大都为青年。先是送去插队,福气好的是参军。然后纷纷考大学考研究生,然后纷纷去美国留学。我在后园松墙外一次又一次挥手告别,形式重复,心情却很不一样。有时怨,有时喜;有时不得已,有时巴不得;有时无限担心,有时满怀期望。走的人沿着松墙,跨过那三不管地带的垃圾,不断回头。以后写信来说,连那垃圾,也觉得亲切。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年代,年轻人来访,常常谈论这事。打听情况,筹办手续,盼着早日成行。这样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似乎熟识的人都朝着上蓝大越碧海这个方向去了。没有想到,到了年底,要送黎遄。

黎遄是一个亲戚,也是一个朋友。他有知识,有头脑,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他没有读书人的呆气,没有一味经营小家庭的俗气。大学毕业后在京工作,“妻如玉女儿如花”,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可以惬意地就此终老了。可是居然要为他送行。而且不是飞渡重洋,是往泥土里钻——到基层工作。许多人对他的决定感到奇怪。有的人马上想到第三梯队,有的人怀疑他家庭不和,有的人最先的反应是他去的地方是否多土特产,有的人则明白表示不可解。说实话,他没有特殊背景,没有个人问题。有的只是一腔热情,一腔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情。就是这一点热情,使他远离京华冠盖,到穷乡僻壤去。青年人关心大事,不怕丢失什么的精神,我一直景仰。一个人难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也要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抗日战争中,有多少青年献身救亡。解放战争中,有多少青年不顾杀身之祸,寻求光明。从五四到“四五”,多少人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华民族展示着希望!我们的正常青年,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一心只想“八种机”的小市民。我们需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有志之士。可是这样的人,往往受到误解和责难。我为黎遄担心,基层工作是不容易的。不过我知道他并不怕生活中难解的结,他是朝着那错综复杂的结去的。送黎遄,四字即可:壮哉此行!对此四字,我只有惭愧。

作品鉴赏 她有不少作品是国外风景胜地的观光,信笔写来,亲切感人,读者如身临其境。由于作者对于外国的文化人情有较深的了解,有一种世界的开阔的眼光,因此她的这类作品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宗璞的散文也写国内的事情,既瞩目社会现实,也写个人的情绪体验。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又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她仍是每到一地或每见一物就想起了历代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而自己的感受却被忽略了。宗璞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尤其可贵的是,她不是不知道过去那些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她很具体地了解这样一些文学遗产,然而这些优秀遗产却并不影响她此时此地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人之所以写不了文学作品,正是因为他们读文学作品太多了。对于过去文学的亮点变成了对于现实生活的盲点,面对生活现实中的某景某物,他们立即可以滔滔不绝地背诵出众多前人的吟诵,可就是找不到此时此地的生命感觉。宗璞不是这样的文人。就以《丁香结》这篇散文来说,它的创作完全建立在作者多年的感情积累与顿悟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她的体验与感觉之上。多少年来她一直每年看丁香,也可以说多少年前以来她心里就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但她一直没有萌发写散文的念头。可以这样说,她是在对于人的一生中永远解不开的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与顿悟之后,才忽然在一次春雨里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再联想到古人“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这才找到了这篇散文的构思。古人的“丁香结”只是在孕育这篇散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她,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体验与思想是她自己的。因此,这是一篇“言志”的好散文。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既可以是包袱,它压缩生命的感悟,但也可以是一个启示,就看作家怎样处理了。在接受这种启示的时候,作家的想象能力是很重要的,宗璞在这点上很有优势。“丁香结”这个概念不仅加强了作家的观察能力,而且,她由此想到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并且把这个意思引申向作家所一向关注的社会现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结,是解不完的。然而,宗璞是现代作家,她并不要像古代作家那样一味赞颂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她不必要渲染忧愁,她有现代人的洒脱:“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送黎遄》是一篇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的散文,宗旨是提倡青年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这篇散文的力量来自作家的厚积薄发。作家对于社会,尤其对于青年是很了解的,诚如作家所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而且所送大都为青年,但她却只选了这样一件送行的事来写,这说明她选材的严格。这篇散文正面赞扬奔赴基层去开拓事业的青年,其反面是批评对他的误解和责难,其含义是很深的,而境界是很高的。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背景上,在小市民们的不理解的责难和误解声中,宗璞写了这样一位青年,他抱有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望,远远离开京华而去穷乡僻壤。这样高昂的调子,但却相当真挚,很有道理,因此它不是高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iangjie951221
2008-11-11 · TA获得超过7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6万
展开全部
宗璞 丁香结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锺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内容概要

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送黎遄

这些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所送大都为青年。先是送去插队,福气好的是参军。然后纷纷考大学考研究生,然后纷纷去美国留学。我在后园松墙外一次又一次挥手告别,形式重复,心情却很不一样。有时怨,有时喜;有时不得已,有时巴不得;有时无限担心,有时满怀期望。走的人沿着松墙,跨过那三不管地带的垃圾,不断回头。以后写信来说,连那垃圾,也觉得亲切。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年代,年轻人来访,常常谈论这事。打听情况,筹办手续,盼着早日成行。这样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似乎熟识的人都朝着上蓝大越碧海这个方向去了。没有想到,到了年底,要送黎遄。

黎遄是一个亲戚,也是一个朋友。他有知识,有头脑,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他没有读书人的呆气,没有一味经营小家庭的俗气。大学毕业后在京工作,“妻如玉女儿如花”,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可以惬意地就此终老了。可是居然要为他送行。而且不是飞渡重洋,是往泥土里钻——到基层工作。许多人对他的决定感到奇怪。有的人马上想到第三梯队,有的人怀疑他家庭不和,有的人最先的反应是他去的地方是否多土特产,有的人则明白表示不可解。说实话,他没有特殊背景,没有个人问题。有的只是一腔热情,一腔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情。就是这一点热情,使他远离京华冠盖,到穷乡僻壤去。青年人关心大事,不怕丢失什么的精神,我一直景仰。一个人难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也要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抗日战争中,有多少青年献身救亡。解放战争中,有多少青年不顾杀身之祸,寻求光明。从五四到“四五”,多少人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华民族展示着希望!我们的正常青年,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一心只想“八种机”的小市民。我们需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有志之士。可是这样的人,往往受到误解和责难。我为黎遄担心,基层工作是不容易的。不过我知道他并不怕生活中难解的结,他是朝着那错综复杂的结去的。送黎遄,四字即可:壮哉此行!对此四字,我只有惭愧。

作品鉴赏 宗璞既写小说,也写散文。在散文创作方面,她写了不少国外游记一类的作品。她的这类散文热情洋溢,也很有魅力,选取的事件多侧重写与外国友人的友情,以及这种友情的真挚诚恳深厚,读之让人感动。也有不少是国外风景胜地的观光,信笔写来,亲切感人,读者如身临其境。由于作者对于外国的文化人情有较深的了解,有一种世界的开阔的眼光,因此她的这类作品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宗璞的散文也写国内的事情,既瞩目社会现实,也写个人的情绪体验。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又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她仍是每到一地或每见一物就想起了历代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而自己的感受却被忽略了。宗璞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尤其可贵的是,她不是不知道过去那些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她很具体地了解这样一些文学遗产,然而这些优秀遗产却并不影响她此时此地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人之所以写不了文学作品,正是因为他们读文学作品太多了。对于过去文学的亮点变成了对于现实生活的盲点,面对生活现实中的某景某物,他们立即可以滔滔不绝地背诵出众多前人的吟诵,可就是找不到此时此地的生命感觉。宗璞不是这样的文人。就以《丁香结》这篇散文来说,它的创作完全建立在作者多年的感情积累与顿悟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她的体验与感觉之上。多少年来她一直每年看丁香,也可以说多少年前以来她心里就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但她一直没有萌发写散文的念头。可以这样说,她是在对于人的一生中永远解不开的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与顿悟之后,才忽然在一次春雨里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再联想到古人“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这才找到了这篇散文的构思。古人的“丁香结”只是在孕育这篇散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她,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体验与思想是她自己的。因此,这是一篇“言志”的好散文。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既可以是包袱,它压缩生命的感悟,但也可以是一个启示,就看作家怎样处理了。在接受这种启示的时候,作家的想象能力是很重要的,宗璞在这点上很有优势。“丁香结”这个概念不仅加强了作家的观察能力,而且,她由此想到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并且把这个意思引申向作家所一向关注的社会现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结,是解不完的。然而,宗璞是现代作家,她并不要像古代作家那样一味赞颂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她不必要渲染忧愁,她有现代人的洒脱:“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送黎遄》是一篇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的散文,宗旨是提倡青年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这篇散文的力量来自作家的厚积薄发。作家对于社会,尤其对于青年是很了解的,诚如作家所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而且所送大都为青年,但她却只选了这样一件送行的事来写,这说明她选材的严格。这篇散文正面赞扬奔赴基层去开拓事业的青年,其反面是批评对他的误解和责难,其含义是很深的,而境界是很高的。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背景上,在小市民们的不理解的责难和误解声中,宗璞写了这样一位青年,他抱有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望,远远离开京华而去穷乡僻壤。这样高昂的调子,但却相当真挚,很有道理,因此它不是高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48e4bdd
2019-09-05 · TA获得超过12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21
展开全部
一、作品赏析

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而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的从笔端流出的心灵之语。《丁香结》正是这样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从古到今,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大多象征着高洁、美丽而又哀婉的事物。有多少诗人,都曾经用丁香来写“愁”啊,所以,就给人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仿佛丁香花就只能哀愁一般。或许,我也是先入为主了啊,因为看了太多关于丁香与哀愁的诗篇,所以,潜意识中就以为丁香花只能代表哀愁了。

一直以来,丁香花都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意象,那就是愁思情结,一般来说,我们称之为“丁香结”。那么,为什么会有“丁香结”这样的说法呢?那是因为,古人发现丁香花蕾结而不绽,就好像是人的情结一般,所以,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香结”。自此以后,丁香结,就成了愁思的代名词。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

三、原文及出处

1、《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

2、摘录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扩展资料

一、作者自述

常写游记的原因在喜欢旅行,喜欢与山水相亲。山水于我是朋友,是知音,给我灵气和想象,却限于体力,浅尝辄止者多。

苏辙曾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太史公走遍天下,遍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名山大川一句是向自然,我足迹有限;与豪俊交游一句是向社会,也更感欠缺。

统而言之是要有阅历,枯坐斗室,未免干瘪。二寸象牙上的雕刻不管怎样精细,总觉拘束。何况只是粗粗有个模样儿呢。集子以篇名名,曰《 丁香结 》。我虽孤陋,尚知生活中多的是难解的结,也许有些是永远解不开的,不过总会有人接着去解。

《 丁香结 》所收文字原截于一九八五年底,于八七年春排印时又收入八六年所写的两篇。八一年至八六年之散文统归于此矣。

二、背景

宗璞始终都生活在中国高层的知识分子群中,与他们学业的专攻,崇高的操守,事业成就的欢欣,以及家国危亡的忧患深深地纽结在一起。

宗璞本人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而她生长的门第又是世代书香,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

命运之神对她优厚有加,一下子便置她于中国最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中。因此,人们不难看到她的创作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阶层的气质、情操以及生活方式,或隐或现的,然而又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香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月亮满杯星星海
2020-06-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第一节运用拟人 将丁香花拟人化 写出丁香花惹人喜爱的特点
2 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丁香花,描写了她的形状、颜色和气 味与“雪白 甜美”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 文中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 丰富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4 提供想象的天地
5 作者经历的春光几乎是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6 实写丁香花的形象 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7 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