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长江图》是故弄玄虚还是艺术杰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京华时报讯 由秦昊、辛芷蕾、谭凯、邬立朋、江化霖等主演的《长江图》9月8日上映。导演杨超接受京华时报专访,透露了关于这部被称作“难懂”电影的初步“解锁”方式,相对于解读,他更希望观众不带预设以开阔心态去欣赏这部电影。“它有完整精确的时空设定,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总结了将近10条时空定律,这10条是长江的秘密,是两位主人公得以不断相遇的物理机制,我特别期待观众倒推出来。”他说,诗歌是一把钥匙,不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诗意,而是提供了关于时空定律的关键点。
2012年开机,2015年9月完成剪辑,《长江图》2016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摘奖前经历了种种困难,除了江上实际拍摄中的,还有资金上的,“我们第一期启动资金只有1000万,才会导致停机再拍,再融资。”导演杨超坦言,目前影片加上宣发总投入是3000万上下,这意味着影片需要有至少9000万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作为艺术电影我们对票房早就有估计了,压力其实是没有的,我们要的也不多,一个亿(票房)就可以了。但是,艺术片票房并不是衡量标准,我的压力是期待它被更多人看到。”
谈及影片在柏林获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杨超大赞摄影指导李屏宾是具有文人气的“活在古代”的摄影师,“无论是现代技术的掌握还是审美的追求,这个电影他都是最好的人选,这样的摄影师对导演都是福音和保障,因为他是艺术大师也是工艺大师。我之前画的复杂分镜头,他都完成得很有效,性价比很高,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用尽量少的条数拍完。”
目前上映的《长江图》版本与柏林获奖版本比较,旁白减少三分之二。谈及为何减少了大量旁白,杨超解释:“柏林时的画面是2K,表现力、清晰度等都比现在差,视听魅力都达不到现在的程度,那时候的旁白是无奈之举。现在4K版本做了以后,电影视听完整度达到新的高度,我更愿意用影像、声音呈现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旁白去告知观众了。”
《长江图》被称作可能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谈及胶片电影的即将消失,杨超称这是正常历史现象,“我没有抗拒,我张开双臂迎接数字时代,数字逐渐会在参数上完成胶片今天能完成的东西,包括层次感的过渡。胶片今后确实不会是主流了。”
影片中的大段诗歌让观众们联想到了《路边野餐》,被问及两部电影诗歌运用的不同,杨超表示:“《长江图》的诗歌都是高淳80年代末写的,诗歌并非是外在于故事,并非是一种抒情或者表达,而是故事的一部分。《长江图》不是诗歌电影而是故事片。”他还称这些诗歌也不是导演用诗对故事进行注解,而是主人公写的诗,“我是个导演,可不是个诗人。”
于有些观众觉得影片晦涩难懂,杨超笑说商业片是不能晦涩的,但艺术电影却不需要按照类型讲故事,“《长江图》你看第二遍后肯定会呈现更多小秘密,第一遍时比较难发现。第三遍后会更不同。我非常理解有的女观众在二刷的时候流泪,因为这就是影片最后结局时男人和女人间巨大的精神差异,跨过漫漫长河,男人深刻理解了女人带来的感触。”
京华时报:如何理解影片时空运转的规律?你之前说,男主人公的诗歌是打开时空的钥匙,把长江两岸的男女主角连接在一起,男主人公可以回溯这个女孩的经历?
杨超:这个问题很准,大家沉淀后会意识到《长江图》是魔幻或者科幻电影,它有完整精确的时空设定,我不能完全剧透,但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总结了将近10条时空定律,这10条是长江这条河流的秘密,是两位主人公得以不断相遇的物理机制,我特别期待观众倒推出来。当然诗歌是其中的钥匙,不是增加诗意的功能,而是提供了时空定律的关键点功能。
片中高淳撕掉诗集很重要,到底是为什么?安陆在最初为何对这个男孩说“我也爱很多人”?在长江源头,男主人公看到坟墓旁边的老人是谁?在坟墓旁边回望整个长江,他目光里的含义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在理解了这些后都会流泪的。
杨超:如果我要表现爱情、修行、信仰,或者他们之间矛盾纠结的话,我会让演员的喜怒哀乐,包括内心的波折都用山川大地表现出来。这其实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征。你看到好像我拍了一条河流的全貌,其实我拍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心绪而已。
影片中有一个女孩的词,就是这个男孩“过其门而不入”,不停船去见她,这个女孩就疯狂地对着长江大吼说“你能躲去哪儿?这是我的长江!”这虽然是一个女子疯狂的言语,但其实也是影片的一层用意。就是说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水的质感、空气的质感、物的质感、山川的质感来呈现,我觉得这是我的电影观。
京华时报:影片中女性显得比男性更决绝,为何这样设定?
杨超:这个故事在时空结构上比较疯狂的是,从男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从上海到宜宾大约一两个月的航程,但他路上所经历的女孩是十几年的历程,他经历的这个女孩是逆着时间而来的,最后看到的女孩是最年轻的样子。每一次的相遇,都是时空在对流的疯狂奇特的时间结构,这种时间结构也只有在长江,对中国人有这么大意义的河流中间才有可能成立。
京华时报:你说过,这部电影讲的并不仅是爱情故事。
杨超:它是不断相遇,不断告别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到了最后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在长江的头和尾互相回望。男人回望整个长江,才明白女孩已经到了长江口,也不可能再见到面,不光是空间的阻隔,还有他们俩对信仰、对追求、对爱本身的看法都有巨大的差异,只在最后的凝望中才明白女孩是一个什么人,他一直以为这个女孩在追求爱情,其实远不止如此。
京华时报:辛芷蕾演的女主人公有没有隐喻色彩?有人解读她是水妖,或者记忆中的影子。
杨超:我希望她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我觉得可能观众跟随电影的旅程当中,很早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会干脆认为这是一场回忆,或者那个女孩是个河神之类的,当然这也是一个角度。
京华时报:辛芷蕾演的安陆在寺庙关于“罪”的三问,是否也是对现代人信仰缺失的追问?
杨超:这个理解是对的,但安陆的信仰是个人化的信仰,是一个人非得找到让内心安宁的方法。普通人也有“为什么活着”的疑惑,但会很快忘记这件事,但安陆这个角色是疯狂把这个问题追问到底的人。
京华时报:安陆有一幕对男主人公说“我放弃了修行来爱你,你却不见我”,她的爱和修行是矛盾的吗?
杨超:要想彻底安宁,就没法偏执。她对高淳的爱和其他人的爱不同,她总觉得自己更爱这个男人一点。当然我们看来很正常。但对疯狂追问人生的人,她要找到答案,她的纠结可以说是修行,也可以理解为偏执狂或者是有点疯了。
京华时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高淳”、“安陆”也是真实地名,有何用意?
杨超:不光是男女主人公,每个人名字都是地名,不一定是长江沿岸,但是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名,这使得人物有了简史,比如高淳是南京一个船工家的儿子。其实这是给人物一个地理上的依据,同时我觉得这些名字很好听。“高淳”含水,“安陆”有陆地,这也是对男性、女性通常意义理解的反叛。
2012年开机,2015年9月完成剪辑,《长江图》2016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摘奖前经历了种种困难,除了江上实际拍摄中的,还有资金上的,“我们第一期启动资金只有1000万,才会导致停机再拍,再融资。”导演杨超坦言,目前影片加上宣发总投入是3000万上下,这意味着影片需要有至少9000万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作为艺术电影我们对票房早就有估计了,压力其实是没有的,我们要的也不多,一个亿(票房)就可以了。但是,艺术片票房并不是衡量标准,我的压力是期待它被更多人看到。”
谈及影片在柏林获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杨超大赞摄影指导李屏宾是具有文人气的“活在古代”的摄影师,“无论是现代技术的掌握还是审美的追求,这个电影他都是最好的人选,这样的摄影师对导演都是福音和保障,因为他是艺术大师也是工艺大师。我之前画的复杂分镜头,他都完成得很有效,性价比很高,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用尽量少的条数拍完。”
目前上映的《长江图》版本与柏林获奖版本比较,旁白减少三分之二。谈及为何减少了大量旁白,杨超解释:“柏林时的画面是2K,表现力、清晰度等都比现在差,视听魅力都达不到现在的程度,那时候的旁白是无奈之举。现在4K版本做了以后,电影视听完整度达到新的高度,我更愿意用影像、声音呈现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旁白去告知观众了。”
《长江图》被称作可能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谈及胶片电影的即将消失,杨超称这是正常历史现象,“我没有抗拒,我张开双臂迎接数字时代,数字逐渐会在参数上完成胶片今天能完成的东西,包括层次感的过渡。胶片今后确实不会是主流了。”
影片中的大段诗歌让观众们联想到了《路边野餐》,被问及两部电影诗歌运用的不同,杨超表示:“《长江图》的诗歌都是高淳80年代末写的,诗歌并非是外在于故事,并非是一种抒情或者表达,而是故事的一部分。《长江图》不是诗歌电影而是故事片。”他还称这些诗歌也不是导演用诗对故事进行注解,而是主人公写的诗,“我是个导演,可不是个诗人。”
于有些观众觉得影片晦涩难懂,杨超笑说商业片是不能晦涩的,但艺术电影却不需要按照类型讲故事,“《长江图》你看第二遍后肯定会呈现更多小秘密,第一遍时比较难发现。第三遍后会更不同。我非常理解有的女观众在二刷的时候流泪,因为这就是影片最后结局时男人和女人间巨大的精神差异,跨过漫漫长河,男人深刻理解了女人带来的感触。”
京华时报:如何理解影片时空运转的规律?你之前说,男主人公的诗歌是打开时空的钥匙,把长江两岸的男女主角连接在一起,男主人公可以回溯这个女孩的经历?
杨超:这个问题很准,大家沉淀后会意识到《长江图》是魔幻或者科幻电影,它有完整精确的时空设定,我不能完全剧透,但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总结了将近10条时空定律,这10条是长江这条河流的秘密,是两位主人公得以不断相遇的物理机制,我特别期待观众倒推出来。当然诗歌是其中的钥匙,不是增加诗意的功能,而是提供了时空定律的关键点功能。
片中高淳撕掉诗集很重要,到底是为什么?安陆在最初为何对这个男孩说“我也爱很多人”?在长江源头,男主人公看到坟墓旁边的老人是谁?在坟墓旁边回望整个长江,他目光里的含义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在理解了这些后都会流泪的。
杨超:如果我要表现爱情、修行、信仰,或者他们之间矛盾纠结的话,我会让演员的喜怒哀乐,包括内心的波折都用山川大地表现出来。这其实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征。你看到好像我拍了一条河流的全貌,其实我拍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心绪而已。
影片中有一个女孩的词,就是这个男孩“过其门而不入”,不停船去见她,这个女孩就疯狂地对着长江大吼说“你能躲去哪儿?这是我的长江!”这虽然是一个女子疯狂的言语,但其实也是影片的一层用意。就是说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水的质感、空气的质感、物的质感、山川的质感来呈现,我觉得这是我的电影观。
京华时报:影片中女性显得比男性更决绝,为何这样设定?
杨超:这个故事在时空结构上比较疯狂的是,从男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从上海到宜宾大约一两个月的航程,但他路上所经历的女孩是十几年的历程,他经历的这个女孩是逆着时间而来的,最后看到的女孩是最年轻的样子。每一次的相遇,都是时空在对流的疯狂奇特的时间结构,这种时间结构也只有在长江,对中国人有这么大意义的河流中间才有可能成立。
京华时报:你说过,这部电影讲的并不仅是爱情故事。
杨超:它是不断相遇,不断告别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到了最后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在长江的头和尾互相回望。男人回望整个长江,才明白女孩已经到了长江口,也不可能再见到面,不光是空间的阻隔,还有他们俩对信仰、对追求、对爱本身的看法都有巨大的差异,只在最后的凝望中才明白女孩是一个什么人,他一直以为这个女孩在追求爱情,其实远不止如此。
京华时报:辛芷蕾演的女主人公有没有隐喻色彩?有人解读她是水妖,或者记忆中的影子。
杨超:我希望她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我觉得可能观众跟随电影的旅程当中,很早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会干脆认为这是一场回忆,或者那个女孩是个河神之类的,当然这也是一个角度。
京华时报:辛芷蕾演的安陆在寺庙关于“罪”的三问,是否也是对现代人信仰缺失的追问?
杨超:这个理解是对的,但安陆的信仰是个人化的信仰,是一个人非得找到让内心安宁的方法。普通人也有“为什么活着”的疑惑,但会很快忘记这件事,但安陆这个角色是疯狂把这个问题追问到底的人。
京华时报:安陆有一幕对男主人公说“我放弃了修行来爱你,你却不见我”,她的爱和修行是矛盾的吗?
杨超:要想彻底安宁,就没法偏执。她对高淳的爱和其他人的爱不同,她总觉得自己更爱这个男人一点。当然我们看来很正常。但对疯狂追问人生的人,她要找到答案,她的纠结可以说是修行,也可以理解为偏执狂或者是有点疯了。
京华时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高淳”、“安陆”也是真实地名,有何用意?
杨超:不光是男女主人公,每个人名字都是地名,不一定是长江沿岸,但是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名,这使得人物有了简史,比如高淳是南京一个船工家的儿子。其实这是给人物一个地理上的依据,同时我觉得这些名字很好听。“高淳”含水,“安陆”有陆地,这也是对男性、女性通常意义理解的反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