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出新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各位老师好。首先说明一下,在2016年全面施行的全国卷中,广东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I的卷子,本次讲授内容所举例子、所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然后以解读小说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如何寻求最佳立意。新课标在2013年的时候基本确定了目前的考查形式,而且模式稳定,方向明确。在新课标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规定要求考生“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但是同一则材料往往读者见仁见智,于是,如何判断立意属于“新颖”又不致“离题”就成了重心问题。
在对近三年的新课标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觉得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比较倾向于故事(或情节性的材料)。在审题时,第一个关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考查学生的提炼和表述能力。而提供的材料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意林”小故事(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老陈、2014年的切割钻石、2014年的游客租屋等等)。这些故事和以前的话题作文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大,思维角度广(在之后又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来避免开放性太宽)。而审题中难度最大的,无疑就是在这样一则可以做多向理解的材料中找到一个“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本身”(高考作文要求中大多隐藏有此意图)的立意,即所说的“最佳立意”。在此说明一下,对于一则材料的理解,其实立意上没有本质的高低之分。我所定义的“最佳立意”不是指最特别、最新颖、最深刻、最吸引人的“最佳”,而是指“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由材料中提炼而出又不致偏颇”的立意。只有先做好了这点,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立意新颖、深刻的写作目的。在高考的赛场上,立意必须要先做到正确,之后才能做到准确、贴合,然后才能做到精彩。我们这次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立意正确。
考究一下近年来的新课标作文卷,我们可以发现“材料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则小故事”,从本质上说,材料作文的阅读和小说阅读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对文章或者文段进行提炼之后解读,然后进一步表述个人看法”。那么,在阅读技巧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材料作文同样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某个精简的片段或者是全文的浓缩,只要你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以共通的阅读方法或许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准确理解材料内容”这个问题,找准“最佳立意”就变得容易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以诗歌鉴赏方式来谈谈如何突破哲理类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或者以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来寻求时评类材料作文。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浅陋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指点一二。
什么是“意林体”材料作文:
一、2013年开始,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就基本确定并开始推广了,通过对2013年-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变化看出,“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基本确立。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阅读材料、一首诗或者一幅图画并对之做必要提示,但不提供明确写作话题,在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或图画做一定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写作,立意可以自定,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的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
它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上更进一步,它不提供可供参照的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作文主旨要求围绕考生提炼的观点展开叙写。我把2013年—2015年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作文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①.故事型(寓言型)阅读材料(2012年新课标I船工顺手补洞救人、2013新课标I切割师切割钻石、2014年湖北卷的“大树”、2015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2015山东卷的“父子的对话”、2015重庆的“小孩等待妈妈”、2014?大纲版全国卷的“老王住院”、2014?重庆卷“游客租屋”、2013辽宁的“沙子与珍珠”、2013广东卷的“富翁救济穷人”)
②哲理诗、诗歌、歌曲、格言、感悟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福建卷的“路”、2015广东卷的“远与近”、2015江苏卷的“智慧”、2014四川的“人,站起来”)
③实验调查、实践数据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的翅膀”、2015年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2015四川卷“老实与聪明”、2014江西的“探究”、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同学关系调查”、)
④新闻、时评型阅读材料(2014?新课标全国卷I“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II“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2014湖南“最美乡镇干部”、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这种材料的解读与①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实意义更强一些。)
⑤漫画、图标型阅读材料,近年来考查的比例很少;⑥整合型材料作文,即由“多则有相近、相关材料整合而成的材料”,解决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基本一致
【四川·吴荥林:比如,寓言故事,生活传说故事、新闻故事·····
安徽程俊:这是根据材料呈现形式分类的
四川·吴荥林哦,这个我是这么考虑的,分析了一下高考提供的材料,一般可以按情节划分,那么,哪种类型的就不是非常重要,只要都是有情节的,我们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太多了,各人有各人思维角度,各不相同,按情节分或许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二、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个人觉得出卷者相当青睐“意林体”式的材料。
所谓”意林体”,就是俗称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特点是故事短小精悍却饶有趣味,在简单又曲折的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某种观点,读完之后能让人若有所悟,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引向作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2012年的“顺手补洞,船工举手挽救船长儿女性命”的故事,之后的“梯子不用横着放”,之后出现的“切割师应对切割钻石的风险”的故事,2014年全国大纲卷“老王住院”的故事,2014年重庆卷“游客租屋”的故事,2015年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等故事其实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上都有类似的故事,故事言近旨远,令人感慨,让人顿悟。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故事型的出题方式,似乎越来越受出卷者青睐,这种材料其实就是一则精缩的故事,如果采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解读“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是否会有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对情节上的处理方式是如何的。
可供借鉴来解读材料作文的小说阅读的基本解读方法:
小说情节鉴赏的基本解读方法(非小说鉴赏方式):我整理为三种:
1.理清线索,把握来龙去脉
2.知人论世,透视人物性格
3.见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解读这类“意林体”的材料作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一则故事,那么故事必然可以整理出事件基本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往往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贯穿了故事的线索。高考材料作文限于篇幅和考试需要,情节冲突不能太过曲折,变化不能太多,一般都要在这四个环节中寻求一个地方来突显故事的主旨。
那么,一则短小精悍的材料的着重点就基本只能放在“高潮”部分了,次之,选择的会是“结局”部分。在小说鉴赏上,我们把握了一定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就掌握了构成一篇作品的基本线索。
在一则短小的高考作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如能抓住情节的主要线索,理清材料的来龙去脉,那就有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纵览全材料,达到“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不得脱离材料本身”的目的,那么,命题者的意图就顺理成章可以分析出来了。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往往就是一则作文阅读材料的最佳立意。
试以2015新课标I的高考题目为例: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给学生做了这则材料作文时,学生的立意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有些想法则是片面化的思维,列几个有代表性的立意思路供大家参考:
1.开车打电话本身就违法,何况高速公路打电话,为小陈点赞
2.小陈举报的目的是什么?在举报对象是亲生父亲时仍下定决心举报
3.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4.为何举报父亲就会引发质疑,难道举报他人就不会吗?
5.除了举报,没有更温和的劝解方式吗?小陈一家人都不会积极思考其他方法吗?
从学生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来看,有些方向其实应该也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高考作文毕竟是高考作文,这则材料我们稍微来做一下分析,然后来找找看立意可以如何着手:
抓住“高潮”这个关键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深入的分析来确立他的“最佳立意”:
如①如何定义小陈这种的行为?——源于生命安全、尊重法律和规则
②你觉得小陈的做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情与法的选择是否有正误之分
③你觉得小陈除了这么做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吗?——对家长屡劝不改,是否非得借助法律来惩处。
几乎任何一则叙事性的小材料,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梳理,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探究出,这则材料最容易突破的口,可以扣住“亲生女儿举报父亲”这个行为的性质来分析。
只要找好了这个突破口,之后由此延伸写“老陈”、“警察”与“小陈”之间的冲突,“情与法”这个主题就基本确定了,自然不易写偏题。
应该这么说:一般而言,一则材料虽然是开放性的,各个立意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尤其是简短的故事,而且还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倾向往往就会借助某个集中的点来展示。高考作文毕竟“立意准确”是得分的先决条件,命题者必然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多样性,所以在命题时往往都会设有某个隐有倾向的突破点,以此来让考生有一定的思考方向,进而把握材料立意。2013年的高考作文,也是这种形式的小故事:
(2013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郭成军:先抓住高潮的关键点,作多角度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寻求最佳突破口。
广东黄传: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故事的高潮部分在于“老师傅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按照所讲授的方式,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关键立意:
这是典型的故事型的材料,只要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分析比较一下,很容易看出一个故事的侧重与内容的分析。而高考题的故事往往又比较精简,情节曲折变化不会特别剧烈,只要找得到相应的关键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偏重所在。
广东周晓延: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先得教一下他们如何解读小说
安徽程俊:其实不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慢慢的汇总,找出最靠谱的吧
安徽程俊:提问在点子上,发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与材料的契合度】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现在因镇内“无红绿灯”而正受到世界关注。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表面似乎有些“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2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奇迹”。
这则材料是针对一个“交通奇迹”,材料的集中点在于“路面川流不息,却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故事也好,叙事性的新闻也好,或者是讲述某种现象的材料也好,都是要求我们从某个点出发,然后探究一下内在的本质原因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只要扣住了这个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围绕它来分析就可以了:
如“①这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知道源于人们的“礼让”、“遵守与规则”、“人与人的理解”、“用心的沟通”
“②这个奇迹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吗?——对人们的行为的思考”
“③这个奇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探索”。
“④奇迹的原因找到了——由此可以延伸到社会道德、文明、素养等更高一点的领域”。
【安徽程俊:关键词追问法。
广东黄传福:这个分析之后的两篇范文,第一篇《学会礼让》是针对材料而言,内容写作上都很不错,抓住了某个关键点,但是在观点掌握上,主要谈“学会礼让”,对于材料的解读来说,分析时所选择的点显得有点小,毕竟这只是整则材料的前半部分的关键点而已。】
第二篇《创造“心”生活》则针对材料的“高潮”而来,着手由“奇迹”的产生来谈“礼让”、“沟通”,这样写作,文章主题一目了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立意的准确。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就是两篇作文的写作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请大家从立意的角度评断一下。
学会礼让
荷兰不知名古镇德拉赫腾镇没有红绿灯,人们用眼神和手势来交流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相让,“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他们的礼让创造了交通奇迹。
荷兰古镇德拉赫腾的“无红绿灯”现象,使我不禁想到我国许多地方的“无视红绿灯”现象。
在我国大小城市,红绿灯、电子警察遍布交叉路口和要道,可谓设施完备,然而时常可见高速奔驰的汽车乱闯红灯。如果两车在小巷“狭路相逢”,“虎视眈眈”的现象并不鲜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人让自行车,自行车让汽车”倒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
“请自觉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中国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不懂礼让的行为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不懂礼让”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才懂得礼让,礼让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不懂礼让,其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对方着想,不懂得体贴对方、尊重对方。很多人满脑子都是“孔方兄”,早已将古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遗训”抛在脑后。十字路口,加大油门高速奔驰,为得是赢得时间去追求自己的金钱、名誉和地位;在追求功利的路上,“狭路相逢”,必定是一场好斗……
由此可见,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过于追求功名是造成“不懂礼让”的根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只有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的文明素养,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礼义之邦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于让出了“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古人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礼让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礼让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礼让又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摩擦,化解紧张的关系。
学会礼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祥和的文明环境需要每个人都学会礼让。只要人人都学会礼让,祖国处处都能变成美好的德拉赫腾古镇。
创造“心”生活
现代的都市人越来越疲惫,因为,累了,倦了,也只能不停向前走。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任何人之间,只是同一个平面上不同的直线,或许有交集,却很难有交流;或许有默许,却很难有默契;或许能留下痕迹,却很难创造奇迹。人们依照既定的规则去做自己的事,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假如人们都只是让自己游离于心之外,让自己按照既有的东西去做事,那么社会将会越来越冷漠,人际将会越来越淡漠。“心”的生活,应当是以理解和信任为根本的。在德拉赫腾小镇上产生的交通无须红绿灯人们却能各行其是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因为人们无须信号灯的指示,也能通过眼神和动作来交流,然后互相理解,互相礼让,所以让人赞叹不已。反观拥有让人歆羡的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呈现的却是让人羞赧的“中国式过马路”。原因,是中国马路上的信号灯能让人们依照既有规程去做,却无法让人和人发自内心地去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因为,缺乏了心的躯壳可以行动,却无法让心靠近。
最近爆红的《爸爸,去哪儿》,林志颖父子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候感动的,是他们那自然而然的理解和信任,而田亮父女让人为之感到无奈的原因,无非是爸爸没有和女儿一起生活,无法获得内心的沟通。无法从内心去理解对方,却交流彼此的看法,自然无法在步伐上获得一致。彼此是至亲尚且如此,何况社会上的芸芸众生?
一个看似奇迹般的交通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人们之间的温和和礼让,而引发思索的却远不止如此。在这温和和礼让背后,引人思索的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这么理解对方,彼此信任。交通现象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折射的,却远不止如此。当前的中国,让我们感到刺眼的远不止是“中国式过马路”,“小悦悦”的血迹仍旧残留,“红十字会”的阴霾依然笼罩,“见死不施救”的“常识”照样遗留。人和人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和理解,即使社会看似平和,这些恶相也不会消除。如果没有信任和理解,中国式的“遗憾”,就不仅仅是交通的乱象。
国无礼则不宁,人无信则不立。这里的“信”,不应当仅限于诚信,更应该是用自己的诚实的心去获得理解。德拉赫腾小镇的奇迹或许没有代表性,却不曾让人遗忘人们之间的有序和宁和。因为,理解和信任,才是和谐的真谛。
材料的解读方式其实和我们所讲的内容非常类似,也可以使用同样的解读方式。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使用这种简单的解读方法,尝试开拓一下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以延续,然后探究出更深刻的立意。
不妨留一个最近做过训练的材料作文,可以供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寻求立意才属正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战期间,德国有支炮兵部队异常凶猛,曾让法军连连受挫,可法军一直找不到这支部队的踪迹。一次,法军的间谍人员在小镇上活动,很偶然地发现了件小事,一个少女频繁到邮局取信。少女异常的举动引起了间谍人员的注意。经过仔细调查,少女的未婚夫就在那支炮兵部队里。间谍人员以集邮为名换走了信封上的邮票,法军从邮戳上找到了部队所在地,这支部队因此被摧毁了。
同样在二战中,英国深受空袭威胁。警报一响,整个伦敦的灯火都要立即熄灭。据说,一家不关灯,甚至不吹灭一支蜡烛,这点细小的光亮也是致命的。敌机在几千米外的高空就能看到这漆黑中的一点光亮,重磅炸弹顷刻间就会从天而降,给伦敦城带来灭顶之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对近三年的新课标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觉得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比较倾向于故事(或情节性的材料)。在审题时,第一个关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考查学生的提炼和表述能力。而提供的材料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意林”小故事(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老陈、2014年的切割钻石、2014年的游客租屋等等)。这些故事和以前的话题作文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大,思维角度广(在之后又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来避免开放性太宽)。而审题中难度最大的,无疑就是在这样一则可以做多向理解的材料中找到一个“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本身”(高考作文要求中大多隐藏有此意图)的立意,即所说的“最佳立意”。在此说明一下,对于一则材料的理解,其实立意上没有本质的高低之分。我所定义的“最佳立意”不是指最特别、最新颖、最深刻、最吸引人的“最佳”,而是指“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由材料中提炼而出又不致偏颇”的立意。只有先做好了这点,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立意新颖、深刻的写作目的。在高考的赛场上,立意必须要先做到正确,之后才能做到准确、贴合,然后才能做到精彩。我们这次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立意正确。
考究一下近年来的新课标作文卷,我们可以发现“材料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则小故事”,从本质上说,材料作文的阅读和小说阅读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对文章或者文段进行提炼之后解读,然后进一步表述个人看法”。那么,在阅读技巧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材料作文同样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某个精简的片段或者是全文的浓缩,只要你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以共通的阅读方法或许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准确理解材料内容”这个问题,找准“最佳立意”就变得容易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以诗歌鉴赏方式来谈谈如何突破哲理类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或者以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来寻求时评类材料作文。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浅陋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指点一二。
什么是“意林体”材料作文:
一、2013年开始,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就基本确定并开始推广了,通过对2013年-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变化看出,“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基本确立。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阅读材料、一首诗或者一幅图画并对之做必要提示,但不提供明确写作话题,在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或图画做一定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写作,立意可以自定,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的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
它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上更进一步,它不提供可供参照的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作文主旨要求围绕考生提炼的观点展开叙写。我把2013年—2015年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作文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①.故事型(寓言型)阅读材料(2012年新课标I船工顺手补洞救人、2013新课标I切割师切割钻石、2014年湖北卷的“大树”、2015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2015山东卷的“父子的对话”、2015重庆的“小孩等待妈妈”、2014?大纲版全国卷的“老王住院”、2014?重庆卷“游客租屋”、2013辽宁的“沙子与珍珠”、2013广东卷的“富翁救济穷人”)
②哲理诗、诗歌、歌曲、格言、感悟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福建卷的“路”、2015广东卷的“远与近”、2015江苏卷的“智慧”、2014四川的“人,站起来”)
③实验调查、实践数据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的翅膀”、2015年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2015四川卷“老实与聪明”、2014江西的“探究”、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同学关系调查”、)
④新闻、时评型阅读材料(2014?新课标全国卷I“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II“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2014湖南“最美乡镇干部”、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这种材料的解读与①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实意义更强一些。)
⑤漫画、图标型阅读材料,近年来考查的比例很少;⑥整合型材料作文,即由“多则有相近、相关材料整合而成的材料”,解决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基本一致
【四川·吴荥林:比如,寓言故事,生活传说故事、新闻故事·····
安徽程俊:这是根据材料呈现形式分类的
四川·吴荥林哦,这个我是这么考虑的,分析了一下高考提供的材料,一般可以按情节划分,那么,哪种类型的就不是非常重要,只要都是有情节的,我们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太多了,各人有各人思维角度,各不相同,按情节分或许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二、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个人觉得出卷者相当青睐“意林体”式的材料。
所谓”意林体”,就是俗称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特点是故事短小精悍却饶有趣味,在简单又曲折的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某种观点,读完之后能让人若有所悟,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引向作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2012年的“顺手补洞,船工举手挽救船长儿女性命”的故事,之后的“梯子不用横着放”,之后出现的“切割师应对切割钻石的风险”的故事,2014年全国大纲卷“老王住院”的故事,2014年重庆卷“游客租屋”的故事,2015年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等故事其实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上都有类似的故事,故事言近旨远,令人感慨,让人顿悟。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故事型的出题方式,似乎越来越受出卷者青睐,这种材料其实就是一则精缩的故事,如果采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解读“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是否会有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对情节上的处理方式是如何的。
可供借鉴来解读材料作文的小说阅读的基本解读方法:
小说情节鉴赏的基本解读方法(非小说鉴赏方式):我整理为三种:
1.理清线索,把握来龙去脉
2.知人论世,透视人物性格
3.见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解读这类“意林体”的材料作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一则故事,那么故事必然可以整理出事件基本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往往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贯穿了故事的线索。高考材料作文限于篇幅和考试需要,情节冲突不能太过曲折,变化不能太多,一般都要在这四个环节中寻求一个地方来突显故事的主旨。
那么,一则短小精悍的材料的着重点就基本只能放在“高潮”部分了,次之,选择的会是“结局”部分。在小说鉴赏上,我们把握了一定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就掌握了构成一篇作品的基本线索。
在一则短小的高考作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如能抓住情节的主要线索,理清材料的来龙去脉,那就有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纵览全材料,达到“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不得脱离材料本身”的目的,那么,命题者的意图就顺理成章可以分析出来了。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往往就是一则作文阅读材料的最佳立意。
试以2015新课标I的高考题目为例: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给学生做了这则材料作文时,学生的立意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有些想法则是片面化的思维,列几个有代表性的立意思路供大家参考:
1.开车打电话本身就违法,何况高速公路打电话,为小陈点赞
2.小陈举报的目的是什么?在举报对象是亲生父亲时仍下定决心举报
3.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4.为何举报父亲就会引发质疑,难道举报他人就不会吗?
5.除了举报,没有更温和的劝解方式吗?小陈一家人都不会积极思考其他方法吗?
从学生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来看,有些方向其实应该也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高考作文毕竟是高考作文,这则材料我们稍微来做一下分析,然后来找找看立意可以如何着手:
抓住“高潮”这个关键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深入的分析来确立他的“最佳立意”:
如①如何定义小陈这种的行为?——源于生命安全、尊重法律和规则
②你觉得小陈的做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情与法的选择是否有正误之分
③你觉得小陈除了这么做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吗?——对家长屡劝不改,是否非得借助法律来惩处。
几乎任何一则叙事性的小材料,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梳理,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探究出,这则材料最容易突破的口,可以扣住“亲生女儿举报父亲”这个行为的性质来分析。
只要找好了这个突破口,之后由此延伸写“老陈”、“警察”与“小陈”之间的冲突,“情与法”这个主题就基本确定了,自然不易写偏题。
应该这么说:一般而言,一则材料虽然是开放性的,各个立意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尤其是简短的故事,而且还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倾向往往就会借助某个集中的点来展示。高考作文毕竟“立意准确”是得分的先决条件,命题者必然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多样性,所以在命题时往往都会设有某个隐有倾向的突破点,以此来让考生有一定的思考方向,进而把握材料立意。2013年的高考作文,也是这种形式的小故事:
(2013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郭成军:先抓住高潮的关键点,作多角度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寻求最佳突破口。
广东黄传: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故事的高潮部分在于“老师傅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按照所讲授的方式,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关键立意:
这是典型的故事型的材料,只要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分析比较一下,很容易看出一个故事的侧重与内容的分析。而高考题的故事往往又比较精简,情节曲折变化不会特别剧烈,只要找得到相应的关键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偏重所在。
广东周晓延: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先得教一下他们如何解读小说
安徽程俊:其实不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慢慢的汇总,找出最靠谱的吧
安徽程俊:提问在点子上,发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与材料的契合度】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现在因镇内“无红绿灯”而正受到世界关注。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表面似乎有些“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2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奇迹”。
这则材料是针对一个“交通奇迹”,材料的集中点在于“路面川流不息,却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故事也好,叙事性的新闻也好,或者是讲述某种现象的材料也好,都是要求我们从某个点出发,然后探究一下内在的本质原因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只要扣住了这个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围绕它来分析就可以了:
如“①这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知道源于人们的“礼让”、“遵守与规则”、“人与人的理解”、“用心的沟通”
“②这个奇迹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吗?——对人们的行为的思考”
“③这个奇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探索”。
“④奇迹的原因找到了——由此可以延伸到社会道德、文明、素养等更高一点的领域”。
【安徽程俊:关键词追问法。
广东黄传福:这个分析之后的两篇范文,第一篇《学会礼让》是针对材料而言,内容写作上都很不错,抓住了某个关键点,但是在观点掌握上,主要谈“学会礼让”,对于材料的解读来说,分析时所选择的点显得有点小,毕竟这只是整则材料的前半部分的关键点而已。】
第二篇《创造“心”生活》则针对材料的“高潮”而来,着手由“奇迹”的产生来谈“礼让”、“沟通”,这样写作,文章主题一目了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立意的准确。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就是两篇作文的写作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请大家从立意的角度评断一下。
学会礼让
荷兰不知名古镇德拉赫腾镇没有红绿灯,人们用眼神和手势来交流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相让,“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他们的礼让创造了交通奇迹。
荷兰古镇德拉赫腾的“无红绿灯”现象,使我不禁想到我国许多地方的“无视红绿灯”现象。
在我国大小城市,红绿灯、电子警察遍布交叉路口和要道,可谓设施完备,然而时常可见高速奔驰的汽车乱闯红灯。如果两车在小巷“狭路相逢”,“虎视眈眈”的现象并不鲜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人让自行车,自行车让汽车”倒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
“请自觉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中国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不懂礼让的行为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不懂礼让”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才懂得礼让,礼让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不懂礼让,其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对方着想,不懂得体贴对方、尊重对方。很多人满脑子都是“孔方兄”,早已将古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遗训”抛在脑后。十字路口,加大油门高速奔驰,为得是赢得时间去追求自己的金钱、名誉和地位;在追求功利的路上,“狭路相逢”,必定是一场好斗……
由此可见,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过于追求功名是造成“不懂礼让”的根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只有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的文明素养,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礼义之邦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于让出了“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古人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礼让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礼让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礼让又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摩擦,化解紧张的关系。
学会礼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祥和的文明环境需要每个人都学会礼让。只要人人都学会礼让,祖国处处都能变成美好的德拉赫腾古镇。
创造“心”生活
现代的都市人越来越疲惫,因为,累了,倦了,也只能不停向前走。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任何人之间,只是同一个平面上不同的直线,或许有交集,却很难有交流;或许有默许,却很难有默契;或许能留下痕迹,却很难创造奇迹。人们依照既定的规则去做自己的事,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假如人们都只是让自己游离于心之外,让自己按照既有的东西去做事,那么社会将会越来越冷漠,人际将会越来越淡漠。“心”的生活,应当是以理解和信任为根本的。在德拉赫腾小镇上产生的交通无须红绿灯人们却能各行其是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因为人们无须信号灯的指示,也能通过眼神和动作来交流,然后互相理解,互相礼让,所以让人赞叹不已。反观拥有让人歆羡的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呈现的却是让人羞赧的“中国式过马路”。原因,是中国马路上的信号灯能让人们依照既有规程去做,却无法让人和人发自内心地去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因为,缺乏了心的躯壳可以行动,却无法让心靠近。
最近爆红的《爸爸,去哪儿》,林志颖父子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候感动的,是他们那自然而然的理解和信任,而田亮父女让人为之感到无奈的原因,无非是爸爸没有和女儿一起生活,无法获得内心的沟通。无法从内心去理解对方,却交流彼此的看法,自然无法在步伐上获得一致。彼此是至亲尚且如此,何况社会上的芸芸众生?
一个看似奇迹般的交通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人们之间的温和和礼让,而引发思索的却远不止如此。在这温和和礼让背后,引人思索的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这么理解对方,彼此信任。交通现象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折射的,却远不止如此。当前的中国,让我们感到刺眼的远不止是“中国式过马路”,“小悦悦”的血迹仍旧残留,“红十字会”的阴霾依然笼罩,“见死不施救”的“常识”照样遗留。人和人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和理解,即使社会看似平和,这些恶相也不会消除。如果没有信任和理解,中国式的“遗憾”,就不仅仅是交通的乱象。
国无礼则不宁,人无信则不立。这里的“信”,不应当仅限于诚信,更应该是用自己的诚实的心去获得理解。德拉赫腾小镇的奇迹或许没有代表性,却不曾让人遗忘人们之间的有序和宁和。因为,理解和信任,才是和谐的真谛。
材料的解读方式其实和我们所讲的内容非常类似,也可以使用同样的解读方式。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使用这种简单的解读方法,尝试开拓一下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以延续,然后探究出更深刻的立意。
不妨留一个最近做过训练的材料作文,可以供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寻求立意才属正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战期间,德国有支炮兵部队异常凶猛,曾让法军连连受挫,可法军一直找不到这支部队的踪迹。一次,法军的间谍人员在小镇上活动,很偶然地发现了件小事,一个少女频繁到邮局取信。少女异常的举动引起了间谍人员的注意。经过仔细调查,少女的未婚夫就在那支炮兵部队里。间谍人员以集邮为名换走了信封上的邮票,法军从邮戳上找到了部队所在地,这支部队因此被摧毁了。
同样在二战中,英国深受空袭威胁。警报一响,整个伦敦的灯火都要立即熄灭。据说,一家不关灯,甚至不吹灭一支蜡烛,这点细小的光亮也是致命的。敌机在几千米外的高空就能看到这漆黑中的一点光亮,重磅炸弹顷刻间就会从天而降,给伦敦城带来灭顶之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1111
2024-12-27 广告
2024-12-27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