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缺陷的作文3篇,急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大概都曾经怀抱这样一种心情:因缘巧合,你抬头望见尖尖的月牙挂在柳梢上。于是此后的几个夜里,你总是下意识地瞥一眼青天上的皓月,不知不觉地中在盼望月圆之夜。可是当这个夜晚真正来临,皎洁的月光与你撞了个满怀,你非但没有预料中的欣喜,反倒生出了许多莫名的感伤,惆怅。
月亮的盈亏是这样,缺陷与完美亦如此。
我们总以为缺陷就是成功的绊脚石,是雨后鲜花上的一点污泥,是道德品行上的一颗黑痣,却没有察觉是缺陷让追求完美成为可能。
缺陷并不妨碍我们追求完美。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司马迁幽于缧绁,却能彪炳青史。海伦凯勒从小失聪、失明,丘吉尔自幼口吃,前者在黑暗中用文字给亿万读者带来光明,后者在二战中发表的演说今日听来依旧振奋人心。
然而,完美却是一种绝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没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情趣,清澈又有什么值得欣赏?人生俯仰一世,看破红尘而不能造福于人,贤能也就失去了价值。何况完美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完美往往蒙蔽了追求者的双眼,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乃至倒退。
海德格尔曾言:“在人生这所学校,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老师。”在史铁生眼中:“每个人都是残疾的”。他们讲述了同一个道理: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缺陷促使我们追求完美。
鲁迅洞悉的社会的丑陋、缺陷,于是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它们如火炬一般照亮了民族前进的道路。卡夫卡经历了缺陷的童年,成人后又不得不面对“无身份 ”、丧失精神家园的恐惧,这只奥地利的寒鸦才创作出《审判》《城堡》这些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三大鼻祖之一。
是缺陷,启发作家用笔开创新世纪。是缺陷,指引人类不懈追求完美。是缺陷,为历史的延伸及前进提供了河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功力愈趋成熟,境界愈臻完善,越能体会到:完美中都隐埋着缺陷。“千手观音”的震撼需要聋哑舞者缺陷的映衬;《维纳斯》的优雅典美归功于引人无限遐想的断臂;《命运交响曲》的激昂流淌于音符更来源于贝多芬直面缺陷、不屈不挠的魂魄。
宁愿是一钩弯月,缺陷中有克服缺陷的坚韧与勇气。
宁愿是一钩弯月,在拥抱缺陷的夜晚去憧憬,去追求,去创造无憾的人生。
作者:一中黔驴
自卑与超越
我们都有一本生活的词典,你可以在自己的词典上找到许许多多的词汇:高兴、快乐、自豪、理解、害怕、忧伤……诸如此类不一而等。如果你是跟绝大多数的人一样的话,在你翻看自己的词典的时候,自卑就会不适时机的映入你的眼帘:
“对我来说,堕入情网或者表示爱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小伙子说,“因为我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又不会逗人说话。”
“我老是失眠,我总是梦见自己考试失败的情景,老师拐着弯来说我,父母干脆就骂我蠢。我无法听明白老师的讲课。我成绩不好,我知道我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他们(班上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而高考就快到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干脆死了算了,但我怕父母伤心。如果上不了大学,那将是怎样一种灾难啊!我怎么可以辜负父母的希望呢!……本来我喜欢音乐,而且小提琴拉得很好,但父母说那样太浪费时间了,会影响我的学习,所以两年前我放弃了。”
“我的同桌数学成绩比我好,这让我难受,而且她比我漂亮,我却一点也不起眼,这实在太不公平了。还好,这次的英语考试我比她多了5分,这让我开心。”
“我挺想去问老师问题的, 但我怕老师笑话我的问题太肤浅了,有几回我在老师办公室前走过了,但我还是没有勇气走进去,我甚至害怕老师上课的提问,因为我担心我答不好时同学那稀稀拉拉的笑声。”一位高中生说。
“终于放学了,我的作业也都做好了,我本想回去休息的,都累了一天了。但其他同学都还在拼命,我只好又强迫自己坐下来,继续啃那可恶的英语单词。”
“完成某件事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忧愁的青年问,“我总感觉别人知道的比我多,我永远都不会赶上他们的,我总想证明自己,结果搞得我筋疲力尽。”
“我能够满足别人的愿望,但我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我能够赢得各种声誉,但我感觉什么事情也不能完成,每天早上醒来,我都有一种厌倦和空虚的感觉。”一个男同学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挺有风度的小伙子。他的举止、谈吐吸引了我,我们恋爱了。在一个晚上,我们情不自禁,发生了性关系。尽管我知道这不好,但我没法拒绝他的要求。当他提出要我退学,并为我找一份工作,马上和他结婚时,我感到了一种悲哀。因为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虽然我自认还是一个漂亮女孩,但他家境好,又有一份好工作。所以,后来,他说我吸引他的那种忧郁的东西没有了,还说我竟敢拒绝他。当我想生气时,他说他就喜欢我生气的模样,我顿时没法生气起来,因为我感到了自卑。”一个相当漂亮的女孩子说,“最后,因为我犹豫不决,我们终于分手了,这下我什么都没了……”
自卑感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大部分的青少年,对自己和自己的身份感到失望。在这个崇拜偶像和明星的世界里,我们对着镜子,希望看到一个伟大的形象,然而看到的是定期出现的一张粉刺的脸庞。大多数失望的青年人不愿表白自己的感觉,因为让人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会使自己痛苦。
“不胜任感和自卑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道尔皮所说,“自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里,”并困扰着我们。
对自卑的科学认识
介绍阿的童年经历:
虽然自卑总是与我们为伍,但是对自卑的科学的认识却始于20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
阿德勒认为,所有人在幼小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一个人幼时生理机制还未完全发育,一切都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父母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能的上帝,看到成人处处优于自己,每个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同时,阿德勒指出,自卑并非坏事,相反,它是所有人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量,自卑感使人产生寻求力量的强烈愿望。
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就会力图去完成某些事情,以成功来克服自卑。达到成功后,人的内心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而看到别人的成就之后,又会产生新的自卑,以促使自己达到更大的进步,以此周而复始。当然,自卑并不总是催人进步。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无力摆脱自卑感,那么,为了维护心理的健康(自我的统一),他就会设法摆脱它们。只是这些方法不会使他进步,他会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麻木自己,这类似于阿Q精神。由于自卑者生活在自己虚设的精神世界里,而造成自卑的情境依然没有改变,因此,他的自卑感就会越积越多,其行为也就陷入了自欺当中,形成了自卑情结。
当然,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卑的产生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就认为,自卑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不正确归因的结果。
一件事发生后,人总是会试图去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背后的原因。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评价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同是输了一场篮球比赛,有的队员会认为这是己队的运气不好、或场地不行、或球不好打等(外部归因),而有的队员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实力不行,输球是必然的(内部归因)。自卑的产生往往就是将失败归结为自身的原因,与环境无关。即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如考了高分,自卑的人会认为这是老师碰巧给了提纲,而当没考好时,则认为这是自己笨。(在归因上的研究表明,女性的错误归因要多于男性,这或许与社会文化有关。)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感到懦弱和自卑完全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与实际情况无关。
跟自信心有关的另一个因素是——要命的自我评价
许多的人到处寻找自信和自尊,可他们从来不从自身寻找,“只要……就……”“如果……就……”仿佛只要实现、一旦得到什么他们就可以一夜之间自信起来,一飞冲天了。他们总是将自信的寻找寄托于外在的满足。他们习惯于将自己和他人比较。他们满足于与他人比较得出的可怜的优势,因为拿的薪水比邻居多一点而沾沾自喜,因为到过了某个地方见识比别人多一点点而自以为是、夸夸其谈,或者因为自己的衣服不够鲜艳太过老土而沮丧不已,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成绩比同桌低了一点点而痛心疾首、垂泪不停,当然如果同事拿了奖而自己没拿那简直就要了他的命了……他们嘲笑弱者,屈尊于强者。
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影响着我们所有的重大决定和选择,并因此塑造了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将他人评价,将社会给我们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并因此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这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自我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你的自我的评价才能对你起作用。不自信的人往往放弃了独立地思考,放弃了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真实性,完全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自己的评价,这种将自己托付给外界的做法是种彻底的自我逃避,逃避自我的责任。他们就这样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出卖了。他们在向外界屈服的同时,丧失了自我。连自我都没有的人,哪来的自信?
超越自卑
面对自卑的攻击,人类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相反,人类发挥自己的潜能,挖掘出许许多多的方法,将自卑击溃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法非常简单,但效果却是惊人的。它起源于法国的一位药剂师鲍德茵。一天,有位客人到鲍德茵处要买一种要医生处方才能出售的药物。客人没有处方,但他非要买到那药物。鲍德茵没有办法,但又不能违法卖药。他灵机一动,给了那客人数粒完全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告诉他这是他要的药物,还将它的效力大大的夸了一番。然后将客人打发走了。
数天后,客人回到药房,大大地称谢了鲍德茵一番。说是鲍德茵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疾。鲍德茵糊涂了: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说,糖衣片是无法治好这人的疾病的,而实际上他又是因为吃了“药”才痊愈的。到底是什么治好了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这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鲍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灵丹妙药。
这主要是因为,自我暗示激发了潜意识的力量。“而潜意识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园。如果我们不去播下美丽果实的种子,那么杂草就会在这里蔓延生长。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个控制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积极的种子;不然的话,我们会因为疏忽、不察觉而任由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的种子入侵这田园。 ”(拿破仑希尔)
所以,如果我们通过自我暗示向我们的潜意识播下积极的种子,无疑可以使我们摆脱自卑的阴影,走向辉煌。
这个结论帮助鲍德茵创立了心理暗示疗法。它主要有五大法则:
(一)暗示的句子要简洁有力,如“我非常自信!”“我是自信的!”
(二)暗示的句子要积极乐观,如果你说“我不会自卑”,那么,消极的“自卑”将会植入你的潜意识里。所以,你应该说“我是自信的!”
(三)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即它要使你自己相信,而不会令你产生相抵触的念头。
(四)观想:当你默诵或朗诵暗示的句子的时候,你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清晰地见到自己变成的理想中的那个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你所希望的。
(五)感情:当你在观想的时候,你要对自己想象的角色满怀激情,充分地接受。
对于自我暗示,我想送大家一句话|:“想做,你就勇往直前,不想做,你就当断则断。”切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因为这首先就会向你的潜意识里播下自我怀疑的种子。
接受自我
自卑者之所以自卑很多时候是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这两种做法其实质是一样的。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是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就像阿Q 一样,其骨子里头是自卑感在作怪。而夸大自己的缺陷则往往是因为底气不足,预先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台阶,以逃避对失败的责任。但形成习惯之后,人往往就会确信自己确实存在其想象中的不足了。
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首先就要学会接纳自己,它包括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接受自我,如同深刻地爱一个人。
如果你曾经真正投入地去爱一个人,你就会明白接受意味着什么。那时你只是打开,容纳;那时你并不计较他(她)有什么缺点,或者对你的态度,你只是完整地接受,完整地奉献,这就是为什么会说“爱到深处人孤独”,因为这是全情地投入,忘我地奉献的必然的结果。
接受,意味着对自己诚实,正视自我的存在,完全地信任自我;意味着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意味着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意味着使自己完全投入到生活当中,而不是徘徊不前,觉得自己还是不够资格投身人生的赛场;意味着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来敬畏你自己的人性本质和无限潜力;意味着允许自己成长并达到所能设想的最高境地。你不必向他人夸口,你只是自然地发现自己是一部精致的杰作。
接受自我是种自爱,但与自私、自恋有本质的区别。自爱是种自我珍惜的情感,意味着接纳自我的同时会去珍爱这个世界。自私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顾他人的利益的一种选择,而自恋则是种自我中心的极端的自我。
试着站在一面镜子面前,注意观察你的面孔和全身,在这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可能,你会更喜欢看到某些部位,而不喜欢另外一部分。如果你是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会发现有些地方是不怎么耐看的,因为它会使你不安或不愉快。可能你会看到脸上有一些你所不想看到的痛苦表情;可能你看到了时光在你脸上留下的痕迹,且无法忍受随之而来的想法和情感。于是,你想逃避、否认、不承认自己的容貌……
但请你注视镜子里的形象,多坚持一会,并试着对自己说“无论我的缺陷是什么,我都无条件的完全接受。”望着镜子,深呼吸并反复说这句话,重复一两分钟,放慢语速。
或许你真的不欣赏镜子里看到的一些东西,但“接受”不一定是喜欢。它只是让你去直面现实,让你体验“哦,这就是我,我接受它!”
每天坚持做两次这样的训练,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你与自己的距离更近了,而你对自身的不足也能以一种超越的心态去面对了。
自我接受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它是我们获取进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全面的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进而更自信地评价自己。
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解嘲。当一个人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嘲笑自己的不足时,他就能够获得超然的心境。正如心理学家波希霍汀所说“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肃,对自己的一些愚蠢的念头,不妨‘开怀一笑’一定能将它们笑得不见踪影。”
接受自我,信任自我表达着一种高度的自知,意味着高度的自信。
圣经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更喜欢哪一个,便会咬他一大口,当他成为人,那他的缺陷也就多了。因此,他的缺陷源自于他的圆满。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维纳斯”。她的缺陷处折射着另一种圆满。本来,她拥有一双完美的手臂,将完美的曲线尽现在人们面前,但也正因为过于完美而失掉了整体的圆满,于是它舍弃了它。当她把残缺的身体再一次展现,折射出的不是臂膀下的缺陷,而是整体和谐的圆满与完美。缺陷只是圆满的另一种表现。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大门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玉砌雕栏……地坛的藤蔓到处长的自在坦荡……”在地坛了,一位年轻人坐在轮椅上深思。在他出世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上帝又狠狠的咬了他一口。当他不再拥有身体的圆满,在经过一番挣扎后,敞开了心扉,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自己,从而得到了心灵的净化,精神上的圆满。原来缺陷可以帮我们达到更高境界的圆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也是一个深得上帝喜爱的“苹果”。她虽然又瞎、又哑,但却带着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满。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说要好好看清她的母亲、老师的样子,并且深深记住;她说要看海的浩瀚,看天的广阔;她说要看博物馆,要亲眼看人们创下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她说要看……多么美好的愿望!她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中书写了自己的缺陷,见证了另一个圆满。
当他不再有听觉,当他将要与心爱的音乐诀别,他并没有松手,他舍不得!当《命运交响曲》在你的耳畔响起,你是否听出了坚强?是否听出了与命运抗争?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是多么重要,然而上帝却狠心的带走了它。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放弃对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追求,凭着记忆,他摸索着,也证明了缺陷给他的事业带来的另一种圆满。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给了我们缺陷,正是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深思,原来圆满源自于缺陷,源自于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
月亮的盈亏是这样,缺陷与完美亦如此。
我们总以为缺陷就是成功的绊脚石,是雨后鲜花上的一点污泥,是道德品行上的一颗黑痣,却没有察觉是缺陷让追求完美成为可能。
缺陷并不妨碍我们追求完美。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司马迁幽于缧绁,却能彪炳青史。海伦凯勒从小失聪、失明,丘吉尔自幼口吃,前者在黑暗中用文字给亿万读者带来光明,后者在二战中发表的演说今日听来依旧振奋人心。
然而,完美却是一种绝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没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情趣,清澈又有什么值得欣赏?人生俯仰一世,看破红尘而不能造福于人,贤能也就失去了价值。何况完美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完美往往蒙蔽了追求者的双眼,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乃至倒退。
海德格尔曾言:“在人生这所学校,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老师。”在史铁生眼中:“每个人都是残疾的”。他们讲述了同一个道理: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缺陷促使我们追求完美。
鲁迅洞悉的社会的丑陋、缺陷,于是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它们如火炬一般照亮了民族前进的道路。卡夫卡经历了缺陷的童年,成人后又不得不面对“无身份 ”、丧失精神家园的恐惧,这只奥地利的寒鸦才创作出《审判》《城堡》这些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三大鼻祖之一。
是缺陷,启发作家用笔开创新世纪。是缺陷,指引人类不懈追求完美。是缺陷,为历史的延伸及前进提供了河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功力愈趋成熟,境界愈臻完善,越能体会到:完美中都隐埋着缺陷。“千手观音”的震撼需要聋哑舞者缺陷的映衬;《维纳斯》的优雅典美归功于引人无限遐想的断臂;《命运交响曲》的激昂流淌于音符更来源于贝多芬直面缺陷、不屈不挠的魂魄。
宁愿是一钩弯月,缺陷中有克服缺陷的坚韧与勇气。
宁愿是一钩弯月,在拥抱缺陷的夜晚去憧憬,去追求,去创造无憾的人生。
作者:一中黔驴
自卑与超越
我们都有一本生活的词典,你可以在自己的词典上找到许许多多的词汇:高兴、快乐、自豪、理解、害怕、忧伤……诸如此类不一而等。如果你是跟绝大多数的人一样的话,在你翻看自己的词典的时候,自卑就会不适时机的映入你的眼帘:
“对我来说,堕入情网或者表示爱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小伙子说,“因为我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又不会逗人说话。”
“我老是失眠,我总是梦见自己考试失败的情景,老师拐着弯来说我,父母干脆就骂我蠢。我无法听明白老师的讲课。我成绩不好,我知道我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他们(班上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而高考就快到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干脆死了算了,但我怕父母伤心。如果上不了大学,那将是怎样一种灾难啊!我怎么可以辜负父母的希望呢!……本来我喜欢音乐,而且小提琴拉得很好,但父母说那样太浪费时间了,会影响我的学习,所以两年前我放弃了。”
“我的同桌数学成绩比我好,这让我难受,而且她比我漂亮,我却一点也不起眼,这实在太不公平了。还好,这次的英语考试我比她多了5分,这让我开心。”
“我挺想去问老师问题的, 但我怕老师笑话我的问题太肤浅了,有几回我在老师办公室前走过了,但我还是没有勇气走进去,我甚至害怕老师上课的提问,因为我担心我答不好时同学那稀稀拉拉的笑声。”一位高中生说。
“终于放学了,我的作业也都做好了,我本想回去休息的,都累了一天了。但其他同学都还在拼命,我只好又强迫自己坐下来,继续啃那可恶的英语单词。”
“完成某件事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忧愁的青年问,“我总感觉别人知道的比我多,我永远都不会赶上他们的,我总想证明自己,结果搞得我筋疲力尽。”
“我能够满足别人的愿望,但我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我能够赢得各种声誉,但我感觉什么事情也不能完成,每天早上醒来,我都有一种厌倦和空虚的感觉。”一个男同学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挺有风度的小伙子。他的举止、谈吐吸引了我,我们恋爱了。在一个晚上,我们情不自禁,发生了性关系。尽管我知道这不好,但我没法拒绝他的要求。当他提出要我退学,并为我找一份工作,马上和他结婚时,我感到了一种悲哀。因为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虽然我自认还是一个漂亮女孩,但他家境好,又有一份好工作。所以,后来,他说我吸引他的那种忧郁的东西没有了,还说我竟敢拒绝他。当我想生气时,他说他就喜欢我生气的模样,我顿时没法生气起来,因为我感到了自卑。”一个相当漂亮的女孩子说,“最后,因为我犹豫不决,我们终于分手了,这下我什么都没了……”
自卑感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大部分的青少年,对自己和自己的身份感到失望。在这个崇拜偶像和明星的世界里,我们对着镜子,希望看到一个伟大的形象,然而看到的是定期出现的一张粉刺的脸庞。大多数失望的青年人不愿表白自己的感觉,因为让人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会使自己痛苦。
“不胜任感和自卑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道尔皮所说,“自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里,”并困扰着我们。
对自卑的科学认识
介绍阿的童年经历:
虽然自卑总是与我们为伍,但是对自卑的科学的认识却始于20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
阿德勒认为,所有人在幼小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一个人幼时生理机制还未完全发育,一切都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父母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能的上帝,看到成人处处优于自己,每个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同时,阿德勒指出,自卑并非坏事,相反,它是所有人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量,自卑感使人产生寻求力量的强烈愿望。
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就会力图去完成某些事情,以成功来克服自卑。达到成功后,人的内心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而看到别人的成就之后,又会产生新的自卑,以促使自己达到更大的进步,以此周而复始。当然,自卑并不总是催人进步。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无力摆脱自卑感,那么,为了维护心理的健康(自我的统一),他就会设法摆脱它们。只是这些方法不会使他进步,他会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麻木自己,这类似于阿Q精神。由于自卑者生活在自己虚设的精神世界里,而造成自卑的情境依然没有改变,因此,他的自卑感就会越积越多,其行为也就陷入了自欺当中,形成了自卑情结。
当然,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卑的产生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就认为,自卑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不正确归因的结果。
一件事发生后,人总是会试图去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背后的原因。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评价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同是输了一场篮球比赛,有的队员会认为这是己队的运气不好、或场地不行、或球不好打等(外部归因),而有的队员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实力不行,输球是必然的(内部归因)。自卑的产生往往就是将失败归结为自身的原因,与环境无关。即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如考了高分,自卑的人会认为这是老师碰巧给了提纲,而当没考好时,则认为这是自己笨。(在归因上的研究表明,女性的错误归因要多于男性,这或许与社会文化有关。)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感到懦弱和自卑完全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与实际情况无关。
跟自信心有关的另一个因素是——要命的自我评价
许多的人到处寻找自信和自尊,可他们从来不从自身寻找,“只要……就……”“如果……就……”仿佛只要实现、一旦得到什么他们就可以一夜之间自信起来,一飞冲天了。他们总是将自信的寻找寄托于外在的满足。他们习惯于将自己和他人比较。他们满足于与他人比较得出的可怜的优势,因为拿的薪水比邻居多一点而沾沾自喜,因为到过了某个地方见识比别人多一点点而自以为是、夸夸其谈,或者因为自己的衣服不够鲜艳太过老土而沮丧不已,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成绩比同桌低了一点点而痛心疾首、垂泪不停,当然如果同事拿了奖而自己没拿那简直就要了他的命了……他们嘲笑弱者,屈尊于强者。
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影响着我们所有的重大决定和选择,并因此塑造了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将他人评价,将社会给我们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并因此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这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自我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你的自我的评价才能对你起作用。不自信的人往往放弃了独立地思考,放弃了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真实性,完全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自己的评价,这种将自己托付给外界的做法是种彻底的自我逃避,逃避自我的责任。他们就这样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出卖了。他们在向外界屈服的同时,丧失了自我。连自我都没有的人,哪来的自信?
超越自卑
面对自卑的攻击,人类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相反,人类发挥自己的潜能,挖掘出许许多多的方法,将自卑击溃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法非常简单,但效果却是惊人的。它起源于法国的一位药剂师鲍德茵。一天,有位客人到鲍德茵处要买一种要医生处方才能出售的药物。客人没有处方,但他非要买到那药物。鲍德茵没有办法,但又不能违法卖药。他灵机一动,给了那客人数粒完全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告诉他这是他要的药物,还将它的效力大大的夸了一番。然后将客人打发走了。
数天后,客人回到药房,大大地称谢了鲍德茵一番。说是鲍德茵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疾。鲍德茵糊涂了: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说,糖衣片是无法治好这人的疾病的,而实际上他又是因为吃了“药”才痊愈的。到底是什么治好了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这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鲍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灵丹妙药。
这主要是因为,自我暗示激发了潜意识的力量。“而潜意识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园。如果我们不去播下美丽果实的种子,那么杂草就会在这里蔓延生长。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个控制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积极的种子;不然的话,我们会因为疏忽、不察觉而任由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的种子入侵这田园。 ”(拿破仑希尔)
所以,如果我们通过自我暗示向我们的潜意识播下积极的种子,无疑可以使我们摆脱自卑的阴影,走向辉煌。
这个结论帮助鲍德茵创立了心理暗示疗法。它主要有五大法则:
(一)暗示的句子要简洁有力,如“我非常自信!”“我是自信的!”
(二)暗示的句子要积极乐观,如果你说“我不会自卑”,那么,消极的“自卑”将会植入你的潜意识里。所以,你应该说“我是自信的!”
(三)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即它要使你自己相信,而不会令你产生相抵触的念头。
(四)观想:当你默诵或朗诵暗示的句子的时候,你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清晰地见到自己变成的理想中的那个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你所希望的。
(五)感情:当你在观想的时候,你要对自己想象的角色满怀激情,充分地接受。
对于自我暗示,我想送大家一句话|:“想做,你就勇往直前,不想做,你就当断则断。”切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因为这首先就会向你的潜意识里播下自我怀疑的种子。
接受自我
自卑者之所以自卑很多时候是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这两种做法其实质是一样的。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是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就像阿Q 一样,其骨子里头是自卑感在作怪。而夸大自己的缺陷则往往是因为底气不足,预先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台阶,以逃避对失败的责任。但形成习惯之后,人往往就会确信自己确实存在其想象中的不足了。
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首先就要学会接纳自己,它包括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接受自我,如同深刻地爱一个人。
如果你曾经真正投入地去爱一个人,你就会明白接受意味着什么。那时你只是打开,容纳;那时你并不计较他(她)有什么缺点,或者对你的态度,你只是完整地接受,完整地奉献,这就是为什么会说“爱到深处人孤独”,因为这是全情地投入,忘我地奉献的必然的结果。
接受,意味着对自己诚实,正视自我的存在,完全地信任自我;意味着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意味着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意味着使自己完全投入到生活当中,而不是徘徊不前,觉得自己还是不够资格投身人生的赛场;意味着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来敬畏你自己的人性本质和无限潜力;意味着允许自己成长并达到所能设想的最高境地。你不必向他人夸口,你只是自然地发现自己是一部精致的杰作。
接受自我是种自爱,但与自私、自恋有本质的区别。自爱是种自我珍惜的情感,意味着接纳自我的同时会去珍爱这个世界。自私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顾他人的利益的一种选择,而自恋则是种自我中心的极端的自我。
试着站在一面镜子面前,注意观察你的面孔和全身,在这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可能,你会更喜欢看到某些部位,而不喜欢另外一部分。如果你是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会发现有些地方是不怎么耐看的,因为它会使你不安或不愉快。可能你会看到脸上有一些你所不想看到的痛苦表情;可能你看到了时光在你脸上留下的痕迹,且无法忍受随之而来的想法和情感。于是,你想逃避、否认、不承认自己的容貌……
但请你注视镜子里的形象,多坚持一会,并试着对自己说“无论我的缺陷是什么,我都无条件的完全接受。”望着镜子,深呼吸并反复说这句话,重复一两分钟,放慢语速。
或许你真的不欣赏镜子里看到的一些东西,但“接受”不一定是喜欢。它只是让你去直面现实,让你体验“哦,这就是我,我接受它!”
每天坚持做两次这样的训练,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你与自己的距离更近了,而你对自身的不足也能以一种超越的心态去面对了。
自我接受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它是我们获取进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全面的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进而更自信地评价自己。
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解嘲。当一个人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嘲笑自己的不足时,他就能够获得超然的心境。正如心理学家波希霍汀所说“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肃,对自己的一些愚蠢的念头,不妨‘开怀一笑’一定能将它们笑得不见踪影。”
接受自我,信任自我表达着一种高度的自知,意味着高度的自信。
圣经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更喜欢哪一个,便会咬他一大口,当他成为人,那他的缺陷也就多了。因此,他的缺陷源自于他的圆满。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维纳斯”。她的缺陷处折射着另一种圆满。本来,她拥有一双完美的手臂,将完美的曲线尽现在人们面前,但也正因为过于完美而失掉了整体的圆满,于是它舍弃了它。当她把残缺的身体再一次展现,折射出的不是臂膀下的缺陷,而是整体和谐的圆满与完美。缺陷只是圆满的另一种表现。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大门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玉砌雕栏……地坛的藤蔓到处长的自在坦荡……”在地坛了,一位年轻人坐在轮椅上深思。在他出世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上帝又狠狠的咬了他一口。当他不再拥有身体的圆满,在经过一番挣扎后,敞开了心扉,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自己,从而得到了心灵的净化,精神上的圆满。原来缺陷可以帮我们达到更高境界的圆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也是一个深得上帝喜爱的“苹果”。她虽然又瞎、又哑,但却带着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满。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说要好好看清她的母亲、老师的样子,并且深深记住;她说要看海的浩瀚,看天的广阔;她说要看博物馆,要亲眼看人们创下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她说要看……多么美好的愿望!她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中书写了自己的缺陷,见证了另一个圆满。
当他不再有听觉,当他将要与心爱的音乐诀别,他并没有松手,他舍不得!当《命运交响曲》在你的耳畔响起,你是否听出了坚强?是否听出了与命运抗争?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是多么重要,然而上帝却狠心的带走了它。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放弃对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追求,凭着记忆,他摸索着,也证明了缺陷给他的事业带来的另一种圆满。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给了我们缺陷,正是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深思,原来圆满源自于缺陷,源自于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