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言"字旁加一个"滴"的右半部怎么?
汉字释义〈动〉
形声。从言,从啇,啻(chì)声。"啇"义为"针对的"。
谪,罚也。--《说文》
罚罪者曰谪。--《通俗文》
国子谪我。--《左传·成公十七年》
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左传·昭公七年》
善言无瑕谪。--《老子》
穷年不相谪发。--《列子·力命》
公会齐侯于 泺,遂及 文姜如 齐。 齐侯通焉。公谪之。--《左传·桓公十八年》
室人交遍谪我。--《诗·邶风·北门》
又如:谪疑(指摘怀疑);谪我(谴责我);谪骂(责骂);谪谴(谴责);众口交谪。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汉书·贾谊传》
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政府用是谪公(袁可立),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只因劝酒蟠桃会,误犯天条谪翠微。--《封神演义》
又如:谪降(降级下放到边远地方);谪发(发配边疆);谪官(谪宦。谪吏。被贬降的官吏)[1]
〈名词〉被罚戍边的罪人
徙谪实之初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缺点;过失
善言无瑕谪。--《老子》
谪刑:秦代流放刑的一种,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适用于犯罪的官吏。
zhé
ㄓㄜˊ
部首讠 笔画13 部外11 五笔YUMD
“谪”
谪 zhé ㄓㄜˊ
动词
谴责。如:“指谪”。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谪我。”
古代官吏降职调任。如:“谪仕”、“贬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
罪过。老子˙第二十三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谪zhé
谪zhé,笔画13,言字部,笔顺顺序为捺折捺横捺撇竖折横竖竖折横。1、谴责,责备:众人交~。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jiàng )。~戍。~居。贬~。3、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释义:官吏因罪被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任职
贬~。
提示右边不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