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2017-04-2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渐趋理性化和人文化,学生的自主地位和自主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成果丰硕。但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有出现。从客观上讲,出现这些问题大多是正常的、通过努力可以调整和改变的;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敷衍了事。
要知道,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一种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常言说: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课前的功夫,我们一定要做足、做充分。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图片和文字,恰当评估学生现有的审美知识水平,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整体地看待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目标纳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之中。既给审美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又使教学目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优化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随意替代,以求互补增效,强化教学目标指向的全面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务实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审美活动。这些是能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保证。
二、激发兴趣,开拓思维。
兴趣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源动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完书本上的范图后,出示自己利用废旧纸盒、彩纸、瓶盖等材料制作的海洋怪兽。由于立体的海洋怪兽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教师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材质、色彩、造型和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感和兴趣出发,不拘成见,打破常规,努力开拓思维空间,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妙语连珠,美不胜言。
另外,教师可通过故事、猜谜等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美丽“情境”,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学生则会兴趣渐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教师也可大胆引进广告、建筑、家具、时装等生活中鲜活的、美的形象作为欣赏内容。因为它们的时尚、现代和新颖,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兴趣盎然,审美活动也就能应时展开。教师还可针对某一件美术作品,抛出颇有争议的两种观点,请学生做评委。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定非常乐意多方去寻找有力的证据和理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欲望被迅速激活,变“要”我欣赏为我“要”欣赏,迫不及待地“走”入作品细细品味。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激烈的辩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生命意识等都会得到切实提高。
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动就会从“他主”变为自主,从自发走向自觉,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精选内容,丰富形象。
人类美术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起码的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实施“名著课程”,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因为经典美术作品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窄化欣赏范围,还要兼顾到大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时代性。
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
1、专题欣赏,点上深入。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交流讨论中,把学生引领进那神秘而遥远的时代,多方面直观感受先民强悍的生命、丰富的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充分领略先民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大胆阐释作品内涵,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建立、丰富先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的艺术形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现代建筑时,笔者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受现代建筑的丰富性,再自主选择喜欢的建筑,从材料、技术、结构、造型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自由评述,在学生啧啧赞叹现代建筑标新立异和协调统一的时代美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大大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关于现代建筑艺术的形象,完善了学生艺术形象结构,提高了学生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2、内部整合,面上拓宽。
我们除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专题欣赏外,更多的应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的学习,采取美术学科内有机整合的优化策略,挖掘学科内部潜力,开发潜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审美教育“扩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随堂欣赏,使欣赏活动或隐或显、因地制宜地渗透到美术各学习领域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谓细水长流,注重审美熏陶,努力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贮存,大大增强审美活动的时效性。
如,笔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采用多种绘画方式和材料,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太阳和月亮,具体表现一些丰富而有趣的细节,并尝试编个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美丽小童话,讲给自己的同桌听听。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脑想、用口讲的方式,把文学与美术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画面形象的美、语言声音的美和故事情景的美,从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优化、完善了学生的审美形象结构,体验到了创造美的成功和快乐。
此外,笔者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可爱的浮雕小泥人,美丽的盘子装饰教室的课业活动,将审美内容合理分解和重点细化、深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审美活动,丰富视觉形象,增强了学生用美术作品美化居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欣赏展览,有效补充。
平时,我们可利用重大节日、学校的重大或日常活动(如艺术节、迎新春书画笔会、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等),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观赏在展版上、橱窗中陈列的师生优秀美术作品,相互交流,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或赏评短文,可以大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美的形象的储存。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参观访问,学习佳径。
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观赏馆藏文物,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若能访问一些知名画家,参观画家工作室,当面请教,则一定受益非浅。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绝好途径和机会。
四、亲近自然,发现真美。
如,笔者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近观绿树红花,抚叶闻香心醉;聆听鸟歌虫曲,俯看鱼翔浅底;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绵延如龙。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面对缤纷亮丽的色彩,学生被深深陶醉了,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格外兴奋,赞美声不绝于耳。笔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 “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对大自然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话。”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和开放式的心灵对话,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发现、欣赏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的同时,教师还要启发、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生活美的意识和能力。
五、遵循规律,感悟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审美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审美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审美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审美活动的要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螺旋递进关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如在低年级,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之美,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到中年级,可逐步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学习用短文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桥时,笔者启发学生联系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课前查找、收集有关资料)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独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基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笔者热情鼓励学生将凡·高的《吊桥》与宋代木桥进行比较,从桥梁的设计风格、造型、材料和建造工艺、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中西艺术的对比分析,深入感悟桥梁建筑艺术之美,并学习写出简短的赏析短文,大胆表达自己对中西桥梁艺术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对中西桥梁艺术的特点和风格的差异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充分领略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绘画风格和迷人魅力,增强了学生的多元美术文化观念和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尊重意识。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审美经验的不足,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并不都能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理性处置,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历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耐心,热情鼓励,而千万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可采取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加强感悟交流,体验审美快乐,积累审美经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要知道,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一种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常言说: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课前的功夫,我们一定要做足、做充分。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图片和文字,恰当评估学生现有的审美知识水平,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整体地看待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目标纳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之中。既给审美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又使教学目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优化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随意替代,以求互补增效,强化教学目标指向的全面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务实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审美活动。这些是能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保证。
二、激发兴趣,开拓思维。
兴趣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源动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完书本上的范图后,出示自己利用废旧纸盒、彩纸、瓶盖等材料制作的海洋怪兽。由于立体的海洋怪兽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教师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材质、色彩、造型和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感和兴趣出发,不拘成见,打破常规,努力开拓思维空间,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妙语连珠,美不胜言。
另外,教师可通过故事、猜谜等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美丽“情境”,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学生则会兴趣渐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教师也可大胆引进广告、建筑、家具、时装等生活中鲜活的、美的形象作为欣赏内容。因为它们的时尚、现代和新颖,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兴趣盎然,审美活动也就能应时展开。教师还可针对某一件美术作品,抛出颇有争议的两种观点,请学生做评委。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定非常乐意多方去寻找有力的证据和理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欲望被迅速激活,变“要”我欣赏为我“要”欣赏,迫不及待地“走”入作品细细品味。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激烈的辩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生命意识等都会得到切实提高。
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动就会从“他主”变为自主,从自发走向自觉,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精选内容,丰富形象。
人类美术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起码的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实施“名著课程”,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因为经典美术作品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窄化欣赏范围,还要兼顾到大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时代性。
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
1、专题欣赏,点上深入。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交流讨论中,把学生引领进那神秘而遥远的时代,多方面直观感受先民强悍的生命、丰富的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充分领略先民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大胆阐释作品内涵,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建立、丰富先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的艺术形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现代建筑时,笔者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受现代建筑的丰富性,再自主选择喜欢的建筑,从材料、技术、结构、造型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自由评述,在学生啧啧赞叹现代建筑标新立异和协调统一的时代美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大大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关于现代建筑艺术的形象,完善了学生艺术形象结构,提高了学生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2、内部整合,面上拓宽。
我们除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专题欣赏外,更多的应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的学习,采取美术学科内有机整合的优化策略,挖掘学科内部潜力,开发潜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审美教育“扩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随堂欣赏,使欣赏活动或隐或显、因地制宜地渗透到美术各学习领域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谓细水长流,注重审美熏陶,努力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贮存,大大增强审美活动的时效性。
如,笔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采用多种绘画方式和材料,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太阳和月亮,具体表现一些丰富而有趣的细节,并尝试编个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美丽小童话,讲给自己的同桌听听。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脑想、用口讲的方式,把文学与美术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画面形象的美、语言声音的美和故事情景的美,从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优化、完善了学生的审美形象结构,体验到了创造美的成功和快乐。
此外,笔者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可爱的浮雕小泥人,美丽的盘子装饰教室的课业活动,将审美内容合理分解和重点细化、深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审美活动,丰富视觉形象,增强了学生用美术作品美化居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欣赏展览,有效补充。
平时,我们可利用重大节日、学校的重大或日常活动(如艺术节、迎新春书画笔会、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等),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观赏在展版上、橱窗中陈列的师生优秀美术作品,相互交流,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或赏评短文,可以大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美的形象的储存。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参观访问,学习佳径。
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观赏馆藏文物,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若能访问一些知名画家,参观画家工作室,当面请教,则一定受益非浅。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绝好途径和机会。
四、亲近自然,发现真美。
如,笔者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近观绿树红花,抚叶闻香心醉;聆听鸟歌虫曲,俯看鱼翔浅底;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绵延如龙。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面对缤纷亮丽的色彩,学生被深深陶醉了,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格外兴奋,赞美声不绝于耳。笔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 “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对大自然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话。”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和开放式的心灵对话,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发现、欣赏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的同时,教师还要启发、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生活美的意识和能力。
五、遵循规律,感悟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审美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审美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审美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审美活动的要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螺旋递进关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如在低年级,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之美,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到中年级,可逐步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学习用短文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桥时,笔者启发学生联系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课前查找、收集有关资料)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独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基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笔者热情鼓励学生将凡·高的《吊桥》与宋代木桥进行比较,从桥梁的设计风格、造型、材料和建造工艺、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中西艺术的对比分析,深入感悟桥梁建筑艺术之美,并学习写出简短的赏析短文,大胆表达自己对中西桥梁艺术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对中西桥梁艺术的特点和风格的差异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充分领略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绘画风格和迷人魅力,增强了学生的多元美术文化观念和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尊重意识。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审美经验的不足,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并不都能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理性处置,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历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耐心,热情鼓励,而千万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可采取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加强感悟交流,体验审美快乐,积累审美经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