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积累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高度重视阅读活动、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认真开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更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引领,缺乏适当的经验参照,缺乏科学的机制管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够明显。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兴趣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积极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热情,是学生能够全员、全程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也是课外阅读有序、有效、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三个活动(搜集、辩论、演讲)、两个会议(课外阅读班级动员会、学生家长会)。首先,我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由于采取竞赛的形式,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桌面上,让它时刻警醒自己。通过班级交流学习,同学们初步感知了阅读的意义。接着,我又举行以“课外阅读好不好”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和以“我爱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全班同学进一步感知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我趁热打铁,相继召开两会进行再动员、再升温。在两会上,我公布了班级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做法,对家长提出了“亲子伴读”的要求,对自己做出了“师生共读”的规定,并提出了营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构想。两会之后,全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个个厉兵秣马,跃跃欲试。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照顾到各个层面的需求,我精心设计了“五星”评选活动,即定期评选“阅读之星”、“进步之星”、“朗诵之星”、“背诵之星”、“创造之星”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是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这一环节把握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如何掌握读书方法上,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读思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光阅读而不去理解,不去思考,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要求学生看过书刊后,要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并把它记在《课外阅读随笔》上。哪怕只有一句话,这也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东西。只要坚持,学生就不会是“书虫”、“书橱”或“书呆”了。第二,做到“读记结合”。即把读过的书籍或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动人的故事、闪光的思想,都记录到自己的收藏夹中,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做到“读写结合”。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以读促写,把阅读中学到的优美的语言、精彩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只要运用恰当,我及时作出中肯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甜头,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第四,做到“循序渐进”。在课外阅读中,我还注意要求学生不要贪多求全、贪大求洋、囫囵吞枣而流于形式,让他们懂得“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的道理。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学生,也提出不同梯度要求,让他们适得其所,学有所获,不断提高。第五,做到“注重取舍”。书籍是一把“双刃剑”。优美、健康的书籍是净化心灵、指引光明的向导,而低级庸俗的书刊则是践踏灵魂、引人误入歧途的魔鬼。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大多是图书种类较少,破损严重,虽然这几年教育局电教站为各学校配备了部分图书,但这些远远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旺盛的读书欲望,因此,我通过查阅图书室图书目录索引,为学生准备了一份“备读书单”,供学生选读、搜集。
课外阅读多是自主活动,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它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会经常反复。老师和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共读”中发挥榜样作用的同时,要不断指导、认真督促、及时纠正,可通过“强制”、“暗示”、“引导”、“肯定”等多种途径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三、开放阅读方式,延伸阅读时空
有人说,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如果学生废寝忘食,说明他对读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心浮气躁,不能进入,说明读物不是学生想读的。鉴于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要开放一些,可采用教师“备读书单”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形式,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
课外阅读活动不论是时间、空间,还是内容,都不能拘泥,应当开放,可以把它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我要求同学树立“图书大天地”的理念,除了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外,还要充分利用书店、亲戚、邻居、熟人等的图书资料,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能欢快地遨游在图书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图书的文化精髓。
四、拓展阅读活动,讲求阅读实效
课外阅读不是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在内的一系列心智活动,因此其效果取决于读者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以及意志、情绪、思维力等。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十分注意阅读活动外延的拓展,寓阅读于交流、竞赛、运用、评比等系列兴趣浓郁的活动之中,诸如晨读的“感情诵读”,中午的“美文欣赏”,傍晚的“阅读大比拼”,每周进行《课外阅读随笔》交流等。这些活动寓读于乐、生动有趣、吸引力强,贯穿于整个课外阅读活动的始终,学生参与其中,其乐无穷。
除此以外,我还通过“五星”的评选来规范、促进阅读活动开展,使之落在实处、富有实效。“五星”评选,是分五类进行星别评定和等级测试。“五星”评选方案是学年初全班学生集体制定的,它规定了一学期中每一个星别的关于课外阅读质和量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课外阅读确定了目标,规定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南针”和“校力器”。测试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先申报要检测的星别及等级,并进行练习。学生如果觉得自己发挥不够理想还可以补测。这种考级的检测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测试,我发现全班学生确实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想读、爱读。综合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全班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恰当的鼓励。经过一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在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引领,缺乏适当的经验参照,缺乏科学的机制管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够明显。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兴趣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积极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热情,是学生能够全员、全程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也是课外阅读有序、有效、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三个活动(搜集、辩论、演讲)、两个会议(课外阅读班级动员会、学生家长会)。首先,我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由于采取竞赛的形式,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桌面上,让它时刻警醒自己。通过班级交流学习,同学们初步感知了阅读的意义。接着,我又举行以“课外阅读好不好”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和以“我爱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全班同学进一步感知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我趁热打铁,相继召开两会进行再动员、再升温。在两会上,我公布了班级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做法,对家长提出了“亲子伴读”的要求,对自己做出了“师生共读”的规定,并提出了营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构想。两会之后,全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个个厉兵秣马,跃跃欲试。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照顾到各个层面的需求,我精心设计了“五星”评选活动,即定期评选“阅读之星”、“进步之星”、“朗诵之星”、“背诵之星”、“创造之星”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是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这一环节把握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如何掌握读书方法上,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读思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光阅读而不去理解,不去思考,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要求学生看过书刊后,要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并把它记在《课外阅读随笔》上。哪怕只有一句话,这也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东西。只要坚持,学生就不会是“书虫”、“书橱”或“书呆”了。第二,做到“读记结合”。即把读过的书籍或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动人的故事、闪光的思想,都记录到自己的收藏夹中,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做到“读写结合”。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以读促写,把阅读中学到的优美的语言、精彩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只要运用恰当,我及时作出中肯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甜头,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第四,做到“循序渐进”。在课外阅读中,我还注意要求学生不要贪多求全、贪大求洋、囫囵吞枣而流于形式,让他们懂得“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的道理。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学生,也提出不同梯度要求,让他们适得其所,学有所获,不断提高。第五,做到“注重取舍”。书籍是一把“双刃剑”。优美、健康的书籍是净化心灵、指引光明的向导,而低级庸俗的书刊则是践踏灵魂、引人误入歧途的魔鬼。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大多是图书种类较少,破损严重,虽然这几年教育局电教站为各学校配备了部分图书,但这些远远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旺盛的读书欲望,因此,我通过查阅图书室图书目录索引,为学生准备了一份“备读书单”,供学生选读、搜集。
课外阅读多是自主活动,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它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会经常反复。老师和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共读”中发挥榜样作用的同时,要不断指导、认真督促、及时纠正,可通过“强制”、“暗示”、“引导”、“肯定”等多种途径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三、开放阅读方式,延伸阅读时空
有人说,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如果学生废寝忘食,说明他对读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心浮气躁,不能进入,说明读物不是学生想读的。鉴于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要开放一些,可采用教师“备读书单”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形式,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
课外阅读活动不论是时间、空间,还是内容,都不能拘泥,应当开放,可以把它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我要求同学树立“图书大天地”的理念,除了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外,还要充分利用书店、亲戚、邻居、熟人等的图书资料,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能欢快地遨游在图书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图书的文化精髓。
四、拓展阅读活动,讲求阅读实效
课外阅读不是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在内的一系列心智活动,因此其效果取决于读者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以及意志、情绪、思维力等。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十分注意阅读活动外延的拓展,寓阅读于交流、竞赛、运用、评比等系列兴趣浓郁的活动之中,诸如晨读的“感情诵读”,中午的“美文欣赏”,傍晚的“阅读大比拼”,每周进行《课外阅读随笔》交流等。这些活动寓读于乐、生动有趣、吸引力强,贯穿于整个课外阅读活动的始终,学生参与其中,其乐无穷。
除此以外,我还通过“五星”的评选来规范、促进阅读活动开展,使之落在实处、富有实效。“五星”评选,是分五类进行星别评定和等级测试。“五星”评选方案是学年初全班学生集体制定的,它规定了一学期中每一个星别的关于课外阅读质和量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课外阅读确定了目标,规定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南针”和“校力器”。测试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先申报要检测的星别及等级,并进行练习。学生如果觉得自己发挥不够理想还可以补测。这种考级的检测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测试,我发现全班学生确实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想读、爱读。综合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全班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恰当的鼓励。经过一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全部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7-06-12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常言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就此问题曾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许多老师都谈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并针对“有效”二字展开了讨论。下面就将我校老师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如下,以备我们互相学习和借鉴。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研究表明,9—12岁是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孩子们每天愿花两个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肩负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了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使课外阅读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呢?老师们认为:
1、尊重自主阅读权,激发阅读积极性。我们要准确把握选择的尺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具备独自一人读书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倡的是亲子共读,由父母陪同一起,目的是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进入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独自欣赏图书。不过他们还缺乏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适当的推荐。我们应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小学生读课外书,与一般成年人的喜好不同。我们在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读物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因为爱,所以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去背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
2、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们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另外,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个学习的阵地,让学生这个的舆论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阅读。例如,在教室里,我们进行读书方面的特色装饰,张贴读书方面的富有启发性的名言及班中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的鼓励语。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引导学生自发建设小小图书馆,合作创设书香环境,增进阅读氛围。第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定期召开家庭读书交流会。让家长的读书兴趣及热情给孩子以最佳引导。
3、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我们的交流活动,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将书拿回来,读一段和大家分享),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让学生主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此法得益于美国的“读书俱乐部”:假如一本书被引进青少年俱乐部,一个孩子说好,大家即刻会跟上先睹为快。如果一个孩子没读过热销的图书,当别的孩子就这本书谈得热火朝天时,这个孩子就会产生孤陋寡闻、被冷落之感,便也会赶快去买本来一饱眼福。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对阅读方法的认识,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4、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联系生活,抓住阅读机遇,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电视了,比如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英雄》、《封神榜》等,还有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大闹天宫》等,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看这些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但如果能和热播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二、注意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过去孩子们读书,多数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现在自己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如何读一本书,在方法上我们应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除了让学生通读全书,精读精彩片断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做读书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由情感驱动,引导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
3、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笔记。笔记中“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我最喜欢的段落”、“本书值得讨论的要点”、“我配的插图”、“我为本书设计的广告语”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鼓励学生多读,重视阅读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多读,首先阅读的品种要多。从语文的角度看,古诗词的神韵,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点红……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的精神喜爱;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情节伏跌的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常识性文章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调描绘科学奇观、自然奥秘给人的思想的启迪。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就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诵读。诵读,也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四、检查阅读效果,推动阅读深入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效果肯定不好。定期测评可采用读书报告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需,也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从而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浸润,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就此问题曾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许多老师都谈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并针对“有效”二字展开了讨论。下面就将我校老师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如下,以备我们互相学习和借鉴。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研究表明,9—12岁是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孩子们每天愿花两个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肩负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了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使课外阅读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呢?老师们认为:
1、尊重自主阅读权,激发阅读积极性。我们要准确把握选择的尺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具备独自一人读书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倡的是亲子共读,由父母陪同一起,目的是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进入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独自欣赏图书。不过他们还缺乏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适当的推荐。我们应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小学生读课外书,与一般成年人的喜好不同。我们在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读物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因为爱,所以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去背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
2、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们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另外,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个学习的阵地,让学生这个的舆论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阅读。例如,在教室里,我们进行读书方面的特色装饰,张贴读书方面的富有启发性的名言及班中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的鼓励语。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引导学生自发建设小小图书馆,合作创设书香环境,增进阅读氛围。第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定期召开家庭读书交流会。让家长的读书兴趣及热情给孩子以最佳引导。
3、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我们的交流活动,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将书拿回来,读一段和大家分享),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让学生主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此法得益于美国的“读书俱乐部”:假如一本书被引进青少年俱乐部,一个孩子说好,大家即刻会跟上先睹为快。如果一个孩子没读过热销的图书,当别的孩子就这本书谈得热火朝天时,这个孩子就会产生孤陋寡闻、被冷落之感,便也会赶快去买本来一饱眼福。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对阅读方法的认识,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4、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联系生活,抓住阅读机遇,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电视了,比如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英雄》、《封神榜》等,还有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大闹天宫》等,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看这些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但如果能和热播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二、注意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过去孩子们读书,多数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现在自己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如何读一本书,在方法上我们应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除了让学生通读全书,精读精彩片断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做读书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由情感驱动,引导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
3、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笔记。笔记中“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我最喜欢的段落”、“本书值得讨论的要点”、“我配的插图”、“我为本书设计的广告语”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鼓励学生多读,重视阅读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多读,首先阅读的品种要多。从语文的角度看,古诗词的神韵,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点红……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的精神喜爱;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情节伏跌的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常识性文章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调描绘科学奇观、自然奥秘给人的思想的启迪。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就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诵读。诵读,也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四、检查阅读效果,推动阅读深入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效果肯定不好。定期测评可采用读书报告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需,也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从而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浸润,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个严密的计划。课外阅读首先要找出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在空闲休息好的情况下,进行有序的阅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