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作者到底是谁
作者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写成的。他说:"观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的。最初发表这种议论的,是唐代的韩愈和张籍。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张籍书》)后来,宋人苏辙、晁公武也附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举出有力的佐证。清代的崔述也持这一观点。第三种意见认为,是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阐明这一观点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是可信的。他是西汉人,他所处的时代较早,当时所见到的史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丰富而且确实,我们从时间上来考察,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孟子》一书不是孟子死后,其门徒的共同记述。孟子从62岁结束周游生活,一直到84岁去世,还有20年左右的闲居生活。他除继续讲学外,没有像孔子那样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书是写他自己和学生的言论和活动的,类似于现代人写回忆录那样,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