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如何研究记忆的?
我来说一下比较熟悉的对颜色的视觉记忆吧。
其实考察记忆的逻辑很简单,大家在生活中都深有体会。以背单词为例,你在前一天看了一个单词,第二天尝试回忆的时候就是在测试自己是否形成了对这个单词的记忆,可能你能成功地拼写出这个单词(这是“回忆”),抑或你无法成功拼写,但是你能从一堆单词中认出你昨天看到的那个(这是“再认”)。
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思路也是类似的,先给被试呈现一个记忆项,然后移除,经过一段时间后看看被试是不是能准确地再认/回忆。这些记忆项可以是数字,面孔、特定频率的音调,还有我要说的颜色。
上图是一个对色调的工作记忆研究中的流程展示。左(a):给被试呈现一个色块,900毫秒的延迟之后被试需要在这个色环中指出哪一位置的颜色最接近刚才呈现过的色块。而右边呢,其实是去掉了记忆过程,在色块一直可见的情况下直接让被试选择最接近的颜色。所以这两个任务的区别在于左边考察对于颜色的记忆,而右边是对颜色的知觉。
这个范式被称为连续延迟估计任务(continuous delayed estimation task),研究者通过比较被试在反应阶段选择的色调与实际色调的误差(error)来研究被试对色调的记忆准确性。除了在反应阶段呈现色环,也有在反应阶段呈现若干个色块,让被试选择其中一个。这都取决于研究者的实验目的,比如我自己现在在做的研究就是一个多选一的任务。
颜色记忆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是如何被研究的,而且我们是如何记忆颜色本身。在看回答的你现在可以试一下自己是如何记忆颜色的,先看上图左边的颜色块,然后闭上眼睛一会,再在脑海里回忆一下这个色块,你的大脑是如何去记忆它的呢?
虽然颜色是一个视觉刺激,但我们发现大脑会不自觉地用名字去给这个颜色贴标签(labelling),比如“橙色”,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然而我们大脑中的颜色标签数量是有限的,“橙色”这个标签下对应着无数不同的橙色,靠近红色的橙色、靠近绿色的橙色、很正宗的橙色,所以要准确记忆也需要你的视觉编码,完全依赖“橙色”这个标签是远远不够的。
Bae et al.(2015)等人的研究发现,对颜色的记忆是向该颜色的中心例子(很正宗的橙色)靠近的,可以用dual content model(想不出合适的翻译)去描述,也就是说,结合该颜色的类别标签(content 1)和刺激特异的视觉编码(content 2)来记忆一个特定的颜色。Souza和Skra(2017)的研究显示,这种对于颜色类别标签的利用并不会损害工作记忆中的视觉编码,相反,它增强了视觉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换句话说,这种类别标签可以帮助减少工作记忆表征噪音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