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传统文化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教学情境的引入要具“传统味”
数学的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探索。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时是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进行引入的。因为低年级的同学年龄小,听故事是小孩子最感兴趣的事了。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感受故事里蕴含的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的道理。同时也为引入《分苹果》这一课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二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要具有“传统”特色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数学活动在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还发现,巧妙的设计还会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生活中的大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这一单元《拨一拨》中,学生很系统地了解了计数器。但对于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教材中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的表示数的方法。但我想,算盘作为一种古代发明而今天仍在使用的工具来说,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于是,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有关的知识,主要解决下列问题:1、算盘的产生2、算盘的发展3、算盘的结构4、如何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调查,学生不仅了解到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器,它还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这种起源于古代的计算工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充分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 利用“传统”文化巩固练习
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一定会得到很有效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巩固练习环节,传统文化的渗透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年级上册有“1至10”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这段内容因为一年级学生可能早已接触过,但学得不是很深入,我们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在强化练习中,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一去二三里》
数学的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探索。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时是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进行引入的。因为低年级的同学年龄小,听故事是小孩子最感兴趣的事了。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感受故事里蕴含的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的道理。同时也为引入《分苹果》这一课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二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要具有“传统”特色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数学活动在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还发现,巧妙的设计还会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生活中的大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这一单元《拨一拨》中,学生很系统地了解了计数器。但对于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教材中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的表示数的方法。但我想,算盘作为一种古代发明而今天仍在使用的工具来说,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于是,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有关的知识,主要解决下列问题:1、算盘的产生2、算盘的发展3、算盘的结构4、如何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调查,学生不仅了解到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器,它还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这种起源于古代的计算工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充分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 利用“传统”文化巩固练习
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一定会得到很有效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巩固练习环节,传统文化的渗透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年级上册有“1至10”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这段内容因为一年级学生可能早已接触过,但学得不是很深入,我们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在强化练习中,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一去二三里》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深圳市汉开数理高中,由原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博士创办,是广东省第一所用“数理”命名的优质、高增值、高进步率的高中,立志建设成民办高中里的“深中”。这里是学术与创新共融的教育殿堂,我们拥有前沿的数理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管理团队,师资汇聚了众多特...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2018-08-0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新一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问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一直以来都成为了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以下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多侧面的展现数学文化。
一、数学家与数学文化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进行收集并作熟悉的了解,这样当在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与学生交流、数学课外活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等等。总之,以数学家为线索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学与数学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些人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有些人见到了符号就眼花,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这与他们对符号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所以在课堂教学,适当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得到乐趣。比如,在立体几何课应该适当提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绘画,传授学生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要有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赏心悦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性情,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学与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数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数学中的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文学中的对仗是什么?以王维所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来说,这里,上联对下联,其中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如“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看其余各词均如此。不难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学中、数学中确实存在着相通的关系。
四、生活与数学文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如在讲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相应的实物;或者将教材中的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列举其在贷款购房中的应用;在讲概率时,可以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奥运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等等。总之,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更加有兴趣有目的性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是充斥着“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课那样,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赖以生长的“土壤”,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应像历史课那样,讲一段“数学故事、数学家逸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应像音乐、美术课那样,通过“数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
总之,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又不能仅限于数学史,还应该有一些“非数学”的内容。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才能将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以下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多侧面的展现数学文化。
一、数学家与数学文化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进行收集并作熟悉的了解,这样当在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与学生交流、数学课外活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等等。总之,以数学家为线索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学与数学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些人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有些人见到了符号就眼花,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这与他们对符号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所以在课堂教学,适当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得到乐趣。比如,在立体几何课应该适当提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绘画,传授学生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要有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赏心悦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性情,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学与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数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数学中的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文学中的对仗是什么?以王维所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来说,这里,上联对下联,其中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如“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看其余各词均如此。不难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学中、数学中确实存在着相通的关系。
四、生活与数学文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如在讲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相应的实物;或者将教材中的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列举其在贷款购房中的应用;在讲概率时,可以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奥运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等等。总之,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更加有兴趣有目的性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是充斥着“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课那样,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赖以生长的“土壤”,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应像历史课那样,讲一段“数学故事、数学家逸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应像音乐、美术课那样,通过“数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
总之,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又不能仅限于数学史,还应该有一些“非数学”的内容。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才能将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时候的计算单位?给些《九章算术》里的题目?跟现代联系起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