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一共16个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在这个276年的王朝里,共出现了16位皇帝,那么在这十六位当中皇帝的统治当中,明朝也是从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那么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说这“明十三陵”。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没有葬入明十三陵原因很简单,因为明初定都的是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驾崩后,自然是葬于南京紫金山了,是为明孝陵,是今天全国有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南京旅游的一个文化符号。
第二个没有被埋入皇陵的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急于削藩,结果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朱棣一路凯歌,最终打进了南京城,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有两个,一个传闻是他在皇宫里被火烧死了。另一个是建文帝并没死,而是化妆成和尚,逃出了南京城。不管怎么样,他都不可能被朱棣埋葬在十三陵。
第三个没有被埋进去的是明代宗朱祁钰。这个皇帝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女医·明妃传》上了解到的,他本来是当不上皇帝的,但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让原本大明皇帝朱祁镇被俘,他顺势继承了皇位。之后为了赎回皇帝,明君对瓦剌人进行了多次进宫,大获全胜。为了避免明军攻陷瓦剌之后对他们赶尽杀绝,就把朱祁镇放回来了。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镇,把朱祁钰贬为郕王,软禁在南宫,没多久,朱祁钰也病死了。朱祁钰死的时候只是个王爷,没有资格进入皇陵。
因为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只有“明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扩展资料:
明十三陵的概括: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此后建文帝不知所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