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时期御敌不力的明军,为何到了万历年间,能够战胜倭寇的大军?
在嘉靖年间,抗击倭寇的斗争中,明军吃了很大的亏,但是在战斗中也增加了明军的实力,在和日寇作战过程中,明军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要属戚继光了,戚继光的横空出世,不但在器械上学习倭寇,在其创造的“鸳鸯阵”上也是学习了倭寇,采用小股力量分工合作的队伍模式。(说鸳鸯阵学习自倭寇,是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得到相关史料支撑)
在戚继光的率领下,中国南方的军队已经能够完全战胜倭寇,后来戚继光的戚家军被调往北方戍边,作战实力完全超过北方的正规军精锐,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胜。
戚继光死于万历十五年左右,在戚继光的训练下,明军有了一个较为显著的提升,到日本丰臣秀吉侵入朝鲜的万历二十年前后,戚继光去世仅仅五年。
以上就当我多给戚继光点面子,以下具体来谈一谈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
戚继光去世的那年,正好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时,在准备了五年之后,丰臣秀吉调动大军渡海入侵朝鲜。
在朝鲜对日作战的第一阶段,日本打败朝鲜军,朝鲜因此向明军求援,辽东本来就是明军的重要军区,在朝鲜求援后,明廷让辽东明军开始向朝鲜进兵。
在辽东明军入朝之后与日军的第一次作战中,就因为久疏战阵而失利,被打了回来。
在意识到日军入朝作战的真实意图后,明廷由辽东主导,变更为中央主导,并且开始调集大军准备跟日军做大规模战役,当时明廷甚至规划调集七十万人对日军进行一次超级打击,然而因为后勤不足,最终采取了梯次进兵。
1592年底,李如松率领4.3万人在平壤击败日本拥有1.8万人第一军团,重创一万多日军,取得平壤大捷。
平壤大捷后,为了扩大战果,明军展开追击,在碧蹄馆处与日军展开混战,关于此战胜负一直有争议,整体上来说,互有伤亡,在后续的陆战中,朝鲜也击败日军,尤其李如松烧毁日军粮仓后,使得日军缺粮,最终给予日军极大的打击。
当然,陆战的胜利并不是根本,最终还是要看海军作战,在唐浦海战、固城海战和栗浦海战后,日本水师受到极大打击,而经过闲山岛海战后,日本水师受到重创,完全丧失了制海权。
1593年6月,日本因为海战失利,供给不足,军队爆发瘟疫等原因与明军议和。
1596年丰臣秀吉在准备充分后,再次调动14万陆军,2.2万水军再度入侵朝鲜,明军派遣八万人入朝,中日再次爆发大战。
明军与朝鲜军民一同合作,最终彻底打败日军,尤其是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本,重新掌握制海权,锁定日军败局。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日本士气受挫,开始准备撤退。
关于这场战争,《明史日本传》记载:“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
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总体来说,明朝能够取得该次战争的胜利,也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