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军队已大量装备火器,为何清军还在用大刀长矛?
可以看出,在努尔哈赤起兵八年后,火器在八旗军中的比例已经很高了。
尤其到了皇太极时期由于“吴桥兵变”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更是获得了大量先进的火炮技术和西方人才。大凌河之战:清军携带红衣大炮8门,大将军炮80门,小将军炮80门。而同时的明军只有红衣大炮三门,大将军炮七门,其他小炮百十们。可以说清朝的火炮普及率已经超过明朝。
而在建国后,清朝在对三番,台湾,准格尔的战争中都使用了大量火器。乾隆征讨大小金川之时,前往征讨的六万绿营,火枪配备率就占到了八成总体上。平常清朝火器普及率也超过百分之六十。而明朝一直徘徊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根据记载:雍正六年(1728),负责管理该处的怡亲王胤祥向皇帝汇报,过去的一年中总共制造了子母炮100门,鸟枪12000杆;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年内,造办处则为八旗制造了6000杆赞巴拉特鸟枪。同时造办处还常奉命给各地八旗驻军调拨与换发各种火器。如雍正八年(1730),给天津水师营新设赶缯船造拨大铁炮80门,乾隆十九年(1754年)给镶黄、正白二旗火器营拨换铁子母炮3门。可以看出清朝一直都在制造火器。
在质量上也超越了明朝,比如:开花弹,清朝在康熙时期都大规模使用。而且单兵装备的兵丁鸟铳,在质量,威力上都不亚于明朝的鲁密铳。明朝末期,由于经济问题,依然装备老旧不实用的火门枪。而清朝雍正年间,下令全部废除。以更先进的鸟铳取代。
虽然满清皇帝都喜欢吹捧什么骑射为本,可都只是说说。在清朝中期,骑射就已经荒废而且满清军队好逸恶劳,很多不愿训练的部队私下把弓箭改成了火枪,火器配备率越来越高。军队最大的特征就是,许多士兵不会拼刀,不会肉搏,但会开鸟枪。离开鸟铳就打不成仗。
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的正面战,几乎都是挨个放一轮抢,放完就该撤退了。英国上刺刀冲锋,立马逃命。
而且,清朝的火器断代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乾隆时期,为修《四库全书》烧毁了中国古典军事,科学,工商书籍六千八百多部,五千多卷。其中包括明朝《武备志》在内的大量火器书籍,在乾隆末期到嘉庆年间,由于国内没有大的战争,开始裁撤火器。但只针对重炮。火枪不在撤销范围内,而且清朝允许平民用枪。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杆鸟铳。
但是,由于技术的断代,火器质量不断下降。明末清初的火炮设计、开花炮弹制法及先进火炮制造工艺等都已失传。到了鸦片战争前,清朝甚至连基本的铸造技术都丢了。火炮屡屡炸膛,导致炮壁不断增加,鸦片战争时已经到了,连骡马都拉不动只能放在岸边当j岸防炮,但威力不堪入目。
所以,清朝重骑射轻火器,其实根本就是胡扯。
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与当时的大明朝不能比啊,所谓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明朝最开始装备的大量的火炮火铳大部分都是用来装备明三大营的神机营,这个编制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炮兵部队,到后来边关驻军和军事重镇也都装备了这些武器。
而且明成祖朱棣曾经御驾亲征时创造的炮骑结合战术,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厉害。而且这个战术也曾经被军事天才拿破仑成功的应用了起来。所以这个战术就一直沿用了下来,使当时的清朝吃了不少苦。据说当时的努尔哈赤就是被明军的大炮给吓到,然后就被吓死了,皇太极也就成为了清军首领。清军其实当时也有红衣大炮,只不过都是从明军那里缴获来的,毕竟自己是造不出来的。
所以说明军都用火炮火铳是因为人有技术而且还被大量投入实战了,但是清军就不一样了,这个骑在马背上,依靠骑兵为主力的民族估计以前都没有见过,更别说投入使用了。
其实火器在唐宋就已经有了,但是火器在那时候火气并没有成为主要兵器,因为火器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浪费金钱。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火器在明朝的时候被朱元璋当成重要兵器,因此火器在明朝时期达到鼎盛,并且还有一只专门的火器军队,这支火器军队主要是负责远攻。或者是围剿。
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朝代,满人最擅长的就是骑射。满人利用他们的骑射技术将明朝的火枪给灭啦,所以他们认为明朝的火枪技术根本就不行,还不如他们的长矛和大刀好。
还有一点就是满人属于马背上的民族,因此他们的文化知识比较落后,他们也不会倒弄火枪,或者是大炮。他们也不愿意去倒弄,或许是不愿意说自己才疏学浅吧。后来清朝也在火器上吃了大亏。由于清朝废弃了火器,但是别的国家却一直在研究更强大的火器。
所以当别的国家拿着火器来攻打清朝的时候,清朝还是拿着大刀和长矛,这时候对于别人来说他们只是一个活动的靶子而已。
16.17世纪的重型火器对城市的攻防战战术影响非常深刻。在持续性火力(加特林、马克沁)发明之前,火器的效率并不占太大优势,且造价使用成本比冷兵器更高!我认为明末清初时火器对战争的战术影响力远远大于战略的影响,当时的战争主要战略物质仍然是冷兵器为主。火器真正具有绝对战略战术优势则是机枪和栓动步枪发明之后的事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