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油气藏分布规律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海相油气藏的分布与控制因素,许多方面与国外古老海相盆地是相似的。但由于我国古生代海相盆地经历了多次强烈的褶皱、抬升和断裂活动的改造,降低了形成整装巨型油气田的概率,油气藏在三度空间上的分布相当复杂。
(一)古隆起与油气聚集
在古老克拉通背景上发育的海相盆地中,长期发育的古隆起是油气富集最重要的场所,这是普遍规律。古隆起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并不是完全指古隆起作为圈闭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而是指古隆起这一背景对油气运移的“吸纳”作用,从而导致在隆起范围内有找到油气田的更大几率。在古隆起范围往往是改造型储层如溶孔、缝洞型储层和大型砂岩尖灭带或礁体群的发育区,而且有由上述各类储集体与后续海侵或闭塞环境形成的盖层构成的各类圈闭,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前苏联滨里海盆地的田吉兹大油田、东西伯利亚南部的尤罗布钦大油气田、卡拉库姆盆地的泽格里—达尔瓦札大气田、荷兰的格罗宁根大气田等,都受控于古隆起。
中国海相盆地中的古隆起虽然因顶部侵蚀或断裂切割而使结构复杂化,但古隆起内部或斜坡区的大型潜山带、不整合遮挡带、内幕构造带或解体后次级断裂背斜带等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油气勘探成果已初步证明,塔里木盆地的塔中和塔北隆起、四川盆地的乐山-龙女寺和泸州-开江古隆起、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央古隆起,都是海相油气的有利富集区带。
(二)“源控论”在海相盆地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根据东部裂谷盆地的勘探实践,提出并完善了“源控论”观点,对指导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海相油气田形成也需要丰富的油气源,这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源控论”同样适用于分析海相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邱中建等人通过对独联体有关国家的考察,认为:“大面积分布、有一定厚度、有机碳含量为1%~2%的泥质岩、泥质碳酸盐岩,是海相大油气田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有机碳含量很低的纯碳酸盐岩则形成不了大油气田”。
黄籍中的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天然气田分布明显受生烃中心控制。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该区发育的下志留统含笔石泥页岩是一套优质烃源岩。这套烃源岩最大厚度超过 800 m,平均 200 余米,有机碳含量达1.78%,生烃母质为腐泥型,有很强的生烃能力,生烃强度一般为(3.5~7.5)×106t/km2 ,最高10.5×106 t/km2。下志留统烃源岩成熟早期形成的液态烃在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期间大量散失,但晚三叠世以来生成的天然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形成了川东大中型气田群。
应该说,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在陆相油气勘探几十年的实践中所总结形成的“源控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也是适用于海相层序的。因为从石油天然气的有机成因说来讲,在有“烃源灶”的地方是最有可能找到油气聚集的,这与我国古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思想毫无二致。也正因为如此,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才由西方人基于对海相层序油气资源潜力的客观评价和对油气分布的正确判断而提出来。很显然,没有“源控论”的思想,含油气系统的评价,就成了“无本之木”。
对于海相层序来说,符合“源控论”最标准的类型应该是克拉通板块上所发育的有较明显地形反差的“台内坳陷”。在这种环境中,水体既有一定的深度,又相对比较宁静,生物繁盛易于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发育。在富有机质的沉积物堆积以后,受后期水体咸化环境的控制,烃源岩层之上往往发育蒸发岩优质盖层沉积,保存条件比较理想。因此,这一特定的构造环境使得烃源岩、储盖组合与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都有“源控论”的特征。另一种带有“源控论”特点的海相沉积就是在有障壁的海岸,在障壁岛与陆地之间所形成的相对闭塞的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与储盖组合发育都符合“源控论”。
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不同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海相盆地的沉降中心不等于沉积中心,也不等于生油中心。尤其是在大陆与大洋接合的陆架部位,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一定的水深范围,沿着陆架的走势呈“带状”分布,而广大的半深海-深海区则不利于烃源岩的发育。这就有悖于“源控论”了。此外,由于多期构造变动的结果,可以使很多有利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位置不再具有控藏的条件,因此,它们虽然在烃源岩的附近,却不能按照“源控论”的思想进行评价。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的油气经研究主要来自于下第三系,且经过了长距离的运移而在现今聚集的周围又是找不到烃源岩的。按此推断,陆上古生代海相盆地油气聚集部位也可能偏离生烃中心。
(三)区域盖层与大油气田
古老的海相盆地经历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良好的区域盖层是海相油气藏得以大量保存的基本条件。国外古老克拉通盆地中发现的许多大型油气田都以封盖能力很强的膏盐层为盖层,盐下构造是海相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在滨里海盆地的盐上层系钻探发现了一些小型油气田,1976 之后钻穿上二叠统盐层后才陆续发现了一些大型、特大型油气田。1976 年在阿斯特拉罕—阿克丘宾隆起带上发现阿斯特拉罕大气田,储量(2~3)×1012 m3;1979 年在盐下隆起构造发现卡拉查干纳克大气田,储量1.3×1012 m3;同年在盆地南部田吉兹穹隆构造发现田吉兹大油田,石油地质储量 30×108 t,可采储量(8.2~10)×108 t。该盆地二叠系孔谷阶盐层厚度500~1500 m,在盐下构造中发现的油气储量占全盆地的90%以上。
我国海相层序中优质盖层如盐岩和石膏层发育总体不很理想,且在与烃源岩和储集体的组合上也与国外海相层序有别。基本的共性特点是膏盐岩发育偏下,而储集体在上,未对储集体形成有效的封盖。而真正成为油气聚集有效盖层的又质量偏差,或受到较大破坏,或有“天窗”,或被断层切割而破碎,使其下形成的油气聚集,单体规模不够大,油气聚集表现出较大的分散性。塔里木盆地从目前已有钻井揭示的情况看,下古生界是主要烃源岩发育层系,其中又以寒武系—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为主要生烃层段。储层为奥陶系风化壳、志留系砂岩与上覆石炭系或更年青层位的砂岩层。而这期间形成的膏盐岩一是分布在寒武系,另一是在石炭系。在寒武系者位于已经形成油气聚集的组合之下,而在石炭系者又未能成为直接盖层,对于大型圈闭的形成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膏盐岩也出现在寒武系,而主要的聚集层在石炭系及以上的地层。目前经五百梯深层钻探的五科1井揭示,盐下储层条件很差,除非在适宜的构造部位,借助震旦系白云岩与寒武系盐岩层形成良好的圈闭,并捕集油气,否则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所发育的膏盐岩层所发挥作用也很小。
(四)断裂与油气聚集
断裂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沿断裂还可以形成破碎带而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断裂相关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圈闭大多沿断裂展布,已发现油气藏中的90%以上与断裂有关。我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气区———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藏也多沿断裂构造带分布。即使在构造活动相对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也存在一条隐伏的深大断裂。
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俄罗斯克拉通伯朝拉坳陷中数百个油气田都围绕着断裂分布,西西伯利亚盆地的格丹—鄂木斯克南北向大断裂带上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美国帕拉多盆地的里斯本油田、盐洗油田的形成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五)不整合与油气聚集
不整合的形成意味着在重新接受沉积之前曾经历过褶皱、断裂、抬升和侵蚀,将伴随着早期聚集油气的散失。塔里木盆地早、晚两期海西运动,导致塔北隆起泥盆系—志留系和石炭系的大量侵蚀,在志留系见到分布很广的沥青砂岩,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风化壳中取芯同样普遍见固体沥青,因而人们担心塔里木盆地的抬升和侵蚀可能使“大油田已经破坏殆尽”。
邱中建等人通过对田吉兹、尤罗布钦两个碳酸盐岩大油气田考察发现,两个油田都位于大型不整合面之下,轻质油藏中都见到大量固体沥青,说明大型不整合面之下见到沥青,早期形成的油藏遭到过破坏并不可怕,后期成藏的油气同样可以保存下来,并形成大油气田。西西伯利亚克拉通发育的含油气区烃类(包括油气藏)损失量达 3000×108 t 油当量,但仍发现了十分丰富的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和石炭系烃源岩尚处于生烃高峰或生油窗后期阶段,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目前虽已进入高—过成熟演化阶段,但在不整合面上覆地层沉积之后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的油气,并且可以沿不整合面运移,在上、下地层聚集成藏,如塔中4油田、东河塘油田、轮南油田、雅克拉凝析气田等都与不整合面有关。
(六)地层超压与油气聚集
对于古老海相盆地油气勘探而言,地层超压现象的存在,首先意味着油气保存条件良好,钻遇地层超压即使没有发现油气藏也可视为获得重大发现的前奏。滨里海盆地东南缘盐下地层钻探始于 60 年代,因当时地震资料品质差,盐下构造不落实,最初探井落空。但发现了异常高压含气地层水,说明该盆地盐下地层属于封闭的水动力环境,因而预测该区很可能存在油气聚集。1975年之后,随着多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提高,落实了埋藏深度达3900~5600 m的田吉兹构造,部署 5 口探井,1979 年在该构造核部钻探第一口井即获得高产油流,发现了田吉兹大油田。我国许多盆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超压现象,其中海相盆地以四川盆地异常超压分布最广泛、压力系数最高。据统计,四川盆地有36%的气藏分布在超压区,一些气藏压力系数高达2.0以上,地层超压对四川盆地气藏保存有重要作用。此外,生烃层系存在地层超压,则意味着排烃作用尚在继续进行中,指示该区很可能有油气聚集。
(七)中、新生代地层覆盖区是有利成藏区
对于古老的海相盆地而言,在中、新生代稳定沉降的地区,未经强烈的构造反转,同时海相含油气层系区域盖层未受到严重侵蚀与破坏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从中、新生代地层覆盖与古生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看,我国古生界海相含油气区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在印支和燕山期陆相地层大面积覆盖的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保存比较完整,海相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在控制烃类运移的封盖层未遭到破坏的部分,是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②中生代地层局部覆盖,即使有新生代盆地大面积覆盖,海相地层的油气资源潜力不如前者,但可能发现中小型油气田,如渤海湾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三江盆地、句容盆地等;③在古生界裸露地表的地区,油气藏均遭到严重破坏,局部地区可能发现沥青矿床,大部分地区已失去石油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