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制度。因此,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对考虑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继承性,有必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已经历了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两个历程,现正向信息化过渡。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国家工业化的历程还没有结束,有的甚至处于开始阶段。
在农业时期,人们从事畜牧业及农业,而以农业为主,有一些手工业作坊;以体力劳动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于生活方面的热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则经过了由石器、铜器发展到铁器;利用陆上的可再生资源,进行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相应的社会制度是封建主义社会。在这个时期,天文物候学、动物学、植物学及医药学等竞相发展。在这个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很慢,农业时期延长达几千年。
在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的商品生产及其发展,导致了人类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进入工业发展时期。
进入工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工业时期由发展到确立,大约只要用200多年的时间。在向工业时期过渡的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引起技术上的突破,产生所谓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有四次[3]。
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到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国和法国在19世纪初,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也先后进入了产业革命;大约美国在50年代末,法国在60年代末,德国在70年代末都先后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于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热作为能源创立了“热力学”而引起的,以纺织业机械化(从1733年发明飞梭到18世纪70年代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为开端,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主吵亏要标志,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厂的革命。这是一次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各种“工作母机”。发展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把农业社会推进到农业-工业社会。
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70到90年代进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这一次由于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创立了“电学和磁学”。1867年西门子发明了电机,1881年爱迪升衫神生建立了大型火力发电站,和1884年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引起的,是以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广泛使用为重要标志,以电力工业为开端,发展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使科学技术从机械化时期进入到电气化时期,把农业-工业社会推进到了工业化社会。
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叶,是由于电子、核子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引起的,它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1895年以后开始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了广播、电话、电报、电视、无线电通信事业。出现了电子工业、核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知识密集的新兴工业。
第四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有了巨大飞跃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这就是从工业时期向信息化的过渡。
以上几次产业革命,是否能说都是产业革命,还在讨论。但是将它们看作是一场重要的新的技术革命,则是已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了。
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也有的称为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开始于20世纪4C年代。
这是由于塌迅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6年前苏联通信卫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计算机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在前几次技术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使工业、企业、实验室、办公室行政部门、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微计算机化),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和部分思维。在这次新的技术革命中发展情报信息业(包括电子计算机检索、软件设计、缩微处理、声学情报、情报研究、复制、咨询服务等)、电子计算机工业、智能机器人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航天工业、光电子工业等知识、智力型新兴产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情报、信息、知识业)的产业结构,把电子化推进到信息化,把社会经济从“工业发达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
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三个大的历程见表11—1。
表11—1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续表
(据陈树楷等)
应该指出,在工业化时期,农业不是萎缩,而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只是农业生产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30%左右,从事农业的农民占总劳动力1/3左右;在信息化时期,农业和工业也得到发展,但从事农业的农民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在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占2%,但有8%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科技工作),从事制造业的工人约占总劳动力的10%~15%,绝大多数人从事律师、教师、工程师、计算机程序编制员、系统分析员、医生、建筑师、会计、图书管理员、新闻记者、社会工作者、护士、牧师等,几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业的70%以上。另外约有10%左右的人从事通常意义上的服务行业。在信息化时期,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发展。这就是在第一章中将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作为人类社会三大财富之一的原因。
1、以阶级斗争为纲、曲折前进的三十年(公元1949-1978)
2、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从1949年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为了适应未来建设的需要,必须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3、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把“引进技术”作为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方向。“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的工业技术力量已经比较可观。
4、1956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也是同年,中共中央把“百家争鸣”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
5、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大跃进”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调整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标志的三大成就:核技术、航天技术、人工合成胰岛素。
6、1961年提前完成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标志科学技术发展又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7、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及》,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是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的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史高新技术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完成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5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0多种类型、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中国空间科学事业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镇仿空并进入近地轨道。1981年9月,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了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一箭多星的目标。以后又相继发射了“实践4号”、“实践5号”卫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84年4月,东方红2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了各种卫星通信实验。1997年5月发射的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为很多部门提供服务,社会效瞎旅简益十分明显。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升空,得到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在风云1号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1999年10月,中国与巴西 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200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更为先进的资源2号卫星发射成功。资源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磨裤志着我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