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酿的葡萄酒可以喝,有没有什么危害
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江苏网4月21日讯 葡萄美酒,不仅味道甘醇,适当饮用还有益健康,受到大家的喜爱,不少市民选择自己在家酿造。但是最近微信圈里热传的一条帖子让许多人吓了一跳。帖子说:自酿的葡萄酒可能甲醇超标,严重时可能致人失明、甚至死亡。那么,在家里自己酿造的葡萄酒真的有毒吗?记者就此采访了苏大附一院营养科医生杨晶。
□商报记者 姜锋
【流传话题】
喝自酿葡萄酒
等于自杀
近日,家住红谷滩新区的市民张先生因喝自酿的葡萄酒中毒,险些双目失明。据张先生回忆,前几日,他请几个好友下午来家中吃饭,并用家中自酿的葡萄酒招待大家。当天晚上,张先生突然感觉心跳加快、胸闷,并且视力模糊。家人发现他全身发抖,嘴唇发紫,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医救治。
经过医生的治疗,张先生恢复了健康。医生告诉他,他是因为所喝葡萄酒中甲醇超标而引起的中毒。记者从急诊科了解到,他们之前也接诊过多起喝自酿酒中毒的情况,“引起中毒的原因有多种,有可能是饮酒过量,也有可能是喝酒前服用了头孢等药物而导致中毒。”
专家提醒,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小心,因为自制葡萄酒中可能隐藏着甲醇、杂醇油等,这些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有关专业部门曾对自酿葡萄酒样品进行分析,显示样品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杂醇油。甲醇、杂醇油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原料。一方面,葡萄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发酵越彻底,甲醇含量会越高。另一方面,葡萄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再经过酶的催化作用生成杂醇油。
自己酿造葡萄酒虽然实惠,但是,目前,大多数家庭酿制葡萄酒过程还没有除去甲醇和杂醇油的工艺,大家在自行酿制和饮用时应该当心,避免此类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
【记者求证】
A
自酿葡萄酒
大多是安全的
“可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安全的。”杨晶告诉记者,只要自酿葡萄酒的方法得当,符合卫生条件,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甲醇对人体有强烈毒性,误饮4毫升以上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超过10毫升可能会失明,30毫升已能导致死亡。根据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307-2006,每升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在400毫克以下。杨晶说,葡萄在发酵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甲醇。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非常安全的,其甲醇含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除非葡萄酒发酵时温度特别高且使用了严重腐烂的葡萄,才可能导致葡萄酒甲醇含量超标。
其实,不仅是自酿的葡萄酒,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微量甲醇。甲醇是在葡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原料中果胶物质水解,氨基酸脱氨和发酵原料的霉变,都会产生甲醇。但葡萄在自己发酵的时候甲醇的产量很少,一般都可以忽略。只要在酿造前注意挑选原料、仔细清洗,酿造中保持清洁,同时把发酵条件控制得当,尽量保持低温发酵,自酿葡萄酒中的甲醇一般不会超标。如果市民对自酿的葡萄酒心存疑虑,可以取适当剂量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B
酿造时这些细节
多加注意
自酿葡萄酒因自购原料、无添加剂和防腐剂等优势,受到人们青睐。不过,自酿葡萄酒也有很多讲究,否则也容易带毒或菌群超标。
“自酿葡萄酒首先要考虑的是卫生问题。”杨晶说,自酿葡萄酒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变质、长霉,这与家庭酿制的局限性有关,原材料、器皿清洗不彻底,发酵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都是造成葡萄酒“长毛”的原因。杨晶提醒,市民自制葡萄酒时应反复清洗葡萄原料和器皿,毕竟葡萄发酵时间一般要7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被细菌感染了,那么很可能使得葡萄腐烂。而如果发酵容器没有洗干净,搅拌的时候容器不干净,都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容器的选择也很重要。自酿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所以不要用塑料的饮料瓶盛放,最好用玻璃或陶瓷等材质的容器,千万不要用铁、铝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在澳大利亚,曾有人用浴缸盛放压碎的葡萄,但因为浴缸上的搪瓷已经被侵蚀,导致这个人出现了铅中毒症状。另外,葡萄酒制作完毕后,必须存放在特定的环境内,否则自酿的葡萄酒很容易变质。
自酿葡萄酒的另一个风险是农药残留。因为酿造葡萄酒时需要将葡萄连皮一块发酵,喷洒在葡萄上的农药很可能渗透到葡萄酒中,而市民又没有条件对自家的葡萄酒进行检验,因此存在农残超标的可能。杨晶表示,近年来,果农对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规范,一些葡萄在种植时还套着袋子,再加上市民在自酿葡萄时通常会加以清洗,农药残留通常也不会超标。
此外,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低温发酵,防止温度过高引起酶的突变,产生有毒物质。在利用虹吸作用分离葡萄酒和沉淀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同时要及时把葡萄酒和沉淀物分离开来,因为沉淀物中有死亡的酵母,葡萄酒长时间和它们混合在一起,会产生霉味。
C
自酿葡萄酒
这几步很关键
杨晶提醒,出于口感和安全考虑,自酿葡萄酒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原料葡萄要尽量选择新鲜的葡萄,避免使用霉变、破损的葡萄。如果是酿红葡萄酒,必须用红色葡萄,颜色越深越好,成熟度越高越好;白葡萄酒用白(绿色)葡萄或红皮白肉的葡萄(发酵前压榨去皮)。一般不建议把不同品种的葡萄放在一起酿酒。
葡萄买回家后,最好用剪刀把葡萄一个个剪下来,放在盆里,注入清水,清水盖过葡萄,然后在水里加点面粉,用手搅和几下,倒掉脏水,再用清水洗上两三遍,沥干水,晾干。所有与葡萄接触的容器、工具都要用清水冲洗消毒。
用手捣碎或者挤碎葡萄,再撒上酵母拌匀,随后装入容器,在室内自然发酵,瓶盖不要完全密封。容器最好选择透明的玻璃器皿。葡萄与糖的比例要根据葡萄的甜度适度增减,通常是5公斤葡萄加0.8到0.9公斤糖。加糖分两次,第一次加糖,糖的比例占葡萄的10%,在器皿中铺一层葡萄撒一层糖,静放24小时;然后放酵母和剩余的糖,再静置24小时。
葡萄与糖配好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而是每天需要搅拌一到两次,这样大约5到6天后,开始过滤。过滤时用漏勺按压,把滤出的原浆,用虹吸管吸到容器里,再放5天。然后用虹吸管把纯度更高的原浆吸入新的器皿,如此反复三次。
过滤后就可以封存了。将过滤后的原浆放入不透明陶瓷缸避光保存,用保鲜膜把缸口封住。静放两三个月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一般来说,三个月是可以饮用期,六个月是最佳饮用期。一旦开口的葡萄酒,最好尽快饮用。
D
葡萄酒虽好
但也不要多喝
杨晶告诉记者,葡萄酒保健的一个关键成分是白藜芦醇,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防癌、抗辐射、抗炎、抑菌等作用,它主要存在于葡萄的皮和籽中,果肉的含量只有皮里的几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另一种葡萄中的特殊保健成分叫做聚合型原花青素,有极高的抗氧化活性、抗癌、抗辐射和改善皮肤等作用,但它只存在于籽中。同时,葡萄皮和籽中还含有大量的单宁和类黄酮物质,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曾有人提出,吃葡萄要连皮和籽一起吃下去。不过杨晶对此并不认同。她指出,把葡萄皮和葡萄籽嚼碎咽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感到舌头一阵阵发麻,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单宁,它会产生强烈的涩味。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你忍受了口感上的不适,也并没有获得有效成分。因为白藜芦醇、聚合型原花青素在水中都很难溶解,白藜芦醇易溶于乙醚、甲醇、乙醇等,而聚合型原花青素则易溶于甲醇、丙酮、乙醇等。所以,将葡萄酿成葡萄酒反而能获得这些有效成分,因为酒类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用酒浸泡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地提取出葡萄皮和籽当中的活性成分。
“不过自酿葡萄酒虽然大多安全,但我们并不提倡多喝。”杨晶说,对于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实验,目前只做过大鼠实验,对它们而言,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把大鼠换算成人,要产生效果,喝的葡萄酒的量是相当多。而酒精对于人体是有一定伤害的,如果大量饮用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杨晶提醒,普通人每天的饮酒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是葡萄酒,一般来说应该每天控制在250毫升以内。此外,她还表示,目前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对人的作用还没有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是不是能产生像大鼠那样的有益效果还很难说,所以更加不主张通过多喝葡萄酒来摄入白藜芦醇。
□商报记者 姜锋
【流传话题】
喝自酿葡萄酒
等于自杀
近日,家住红谷滩新区的市民张先生因喝自酿的葡萄酒中毒,险些双目失明。据张先生回忆,前几日,他请几个好友下午来家中吃饭,并用家中自酿的葡萄酒招待大家。当天晚上,张先生突然感觉心跳加快、胸闷,并且视力模糊。家人发现他全身发抖,嘴唇发紫,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医救治。
经过医生的治疗,张先生恢复了健康。医生告诉他,他是因为所喝葡萄酒中甲醇超标而引起的中毒。记者从急诊科了解到,他们之前也接诊过多起喝自酿酒中毒的情况,“引起中毒的原因有多种,有可能是饮酒过量,也有可能是喝酒前服用了头孢等药物而导致中毒。”
专家提醒,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小心,因为自制葡萄酒中可能隐藏着甲醇、杂醇油等,这些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有关专业部门曾对自酿葡萄酒样品进行分析,显示样品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杂醇油。甲醇、杂醇油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原料。一方面,葡萄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发酵越彻底,甲醇含量会越高。另一方面,葡萄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再经过酶的催化作用生成杂醇油。
自己酿造葡萄酒虽然实惠,但是,目前,大多数家庭酿制葡萄酒过程还没有除去甲醇和杂醇油的工艺,大家在自行酿制和饮用时应该当心,避免此类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
【记者求证】
A
自酿葡萄酒
大多是安全的
“可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安全的。”杨晶告诉记者,只要自酿葡萄酒的方法得当,符合卫生条件,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甲醇对人体有强烈毒性,误饮4毫升以上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超过10毫升可能会失明,30毫升已能导致死亡。根据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307-2006,每升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在400毫克以下。杨晶说,葡萄在发酵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甲醇。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非常安全的,其甲醇含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除非葡萄酒发酵时温度特别高且使用了严重腐烂的葡萄,才可能导致葡萄酒甲醇含量超标。
其实,不仅是自酿的葡萄酒,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微量甲醇。甲醇是在葡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原料中果胶物质水解,氨基酸脱氨和发酵原料的霉变,都会产生甲醇。但葡萄在自己发酵的时候甲醇的产量很少,一般都可以忽略。只要在酿造前注意挑选原料、仔细清洗,酿造中保持清洁,同时把发酵条件控制得当,尽量保持低温发酵,自酿葡萄酒中的甲醇一般不会超标。如果市民对自酿的葡萄酒心存疑虑,可以取适当剂量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B
酿造时这些细节
多加注意
自酿葡萄酒因自购原料、无添加剂和防腐剂等优势,受到人们青睐。不过,自酿葡萄酒也有很多讲究,否则也容易带毒或菌群超标。
“自酿葡萄酒首先要考虑的是卫生问题。”杨晶说,自酿葡萄酒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变质、长霉,这与家庭酿制的局限性有关,原材料、器皿清洗不彻底,发酵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都是造成葡萄酒“长毛”的原因。杨晶提醒,市民自制葡萄酒时应反复清洗葡萄原料和器皿,毕竟葡萄发酵时间一般要7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被细菌感染了,那么很可能使得葡萄腐烂。而如果发酵容器没有洗干净,搅拌的时候容器不干净,都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容器的选择也很重要。自酿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所以不要用塑料的饮料瓶盛放,最好用玻璃或陶瓷等材质的容器,千万不要用铁、铝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在澳大利亚,曾有人用浴缸盛放压碎的葡萄,但因为浴缸上的搪瓷已经被侵蚀,导致这个人出现了铅中毒症状。另外,葡萄酒制作完毕后,必须存放在特定的环境内,否则自酿的葡萄酒很容易变质。
自酿葡萄酒的另一个风险是农药残留。因为酿造葡萄酒时需要将葡萄连皮一块发酵,喷洒在葡萄上的农药很可能渗透到葡萄酒中,而市民又没有条件对自家的葡萄酒进行检验,因此存在农残超标的可能。杨晶表示,近年来,果农对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规范,一些葡萄在种植时还套着袋子,再加上市民在自酿葡萄时通常会加以清洗,农药残留通常也不会超标。
此外,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低温发酵,防止温度过高引起酶的突变,产生有毒物质。在利用虹吸作用分离葡萄酒和沉淀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同时要及时把葡萄酒和沉淀物分离开来,因为沉淀物中有死亡的酵母,葡萄酒长时间和它们混合在一起,会产生霉味。
C
自酿葡萄酒
这几步很关键
杨晶提醒,出于口感和安全考虑,自酿葡萄酒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原料葡萄要尽量选择新鲜的葡萄,避免使用霉变、破损的葡萄。如果是酿红葡萄酒,必须用红色葡萄,颜色越深越好,成熟度越高越好;白葡萄酒用白(绿色)葡萄或红皮白肉的葡萄(发酵前压榨去皮)。一般不建议把不同品种的葡萄放在一起酿酒。
葡萄买回家后,最好用剪刀把葡萄一个个剪下来,放在盆里,注入清水,清水盖过葡萄,然后在水里加点面粉,用手搅和几下,倒掉脏水,再用清水洗上两三遍,沥干水,晾干。所有与葡萄接触的容器、工具都要用清水冲洗消毒。
用手捣碎或者挤碎葡萄,再撒上酵母拌匀,随后装入容器,在室内自然发酵,瓶盖不要完全密封。容器最好选择透明的玻璃器皿。葡萄与糖的比例要根据葡萄的甜度适度增减,通常是5公斤葡萄加0.8到0.9公斤糖。加糖分两次,第一次加糖,糖的比例占葡萄的10%,在器皿中铺一层葡萄撒一层糖,静放24小时;然后放酵母和剩余的糖,再静置24小时。
葡萄与糖配好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而是每天需要搅拌一到两次,这样大约5到6天后,开始过滤。过滤时用漏勺按压,把滤出的原浆,用虹吸管吸到容器里,再放5天。然后用虹吸管把纯度更高的原浆吸入新的器皿,如此反复三次。
过滤后就可以封存了。将过滤后的原浆放入不透明陶瓷缸避光保存,用保鲜膜把缸口封住。静放两三个月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一般来说,三个月是可以饮用期,六个月是最佳饮用期。一旦开口的葡萄酒,最好尽快饮用。
D
葡萄酒虽好
但也不要多喝
杨晶告诉记者,葡萄酒保健的一个关键成分是白藜芦醇,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防癌、抗辐射、抗炎、抑菌等作用,它主要存在于葡萄的皮和籽中,果肉的含量只有皮里的几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另一种葡萄中的特殊保健成分叫做聚合型原花青素,有极高的抗氧化活性、抗癌、抗辐射和改善皮肤等作用,但它只存在于籽中。同时,葡萄皮和籽中还含有大量的单宁和类黄酮物质,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曾有人提出,吃葡萄要连皮和籽一起吃下去。不过杨晶对此并不认同。她指出,把葡萄皮和葡萄籽嚼碎咽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感到舌头一阵阵发麻,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单宁,它会产生强烈的涩味。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你忍受了口感上的不适,也并没有获得有效成分。因为白藜芦醇、聚合型原花青素在水中都很难溶解,白藜芦醇易溶于乙醚、甲醇、乙醇等,而聚合型原花青素则易溶于甲醇、丙酮、乙醇等。所以,将葡萄酿成葡萄酒反而能获得这些有效成分,因为酒类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用酒浸泡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地提取出葡萄皮和籽当中的活性成分。
“不过自酿葡萄酒虽然大多安全,但我们并不提倡多喝。”杨晶说,对于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实验,目前只做过大鼠实验,对它们而言,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把大鼠换算成人,要产生效果,喝的葡萄酒的量是相当多。而酒精对于人体是有一定伤害的,如果大量饮用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杨晶提醒,普通人每天的饮酒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是葡萄酒,一般来说应该每天控制在250毫升以内。此外,她还表示,目前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对人的作用还没有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是不是能产生像大鼠那样的有益效果还很难说,所以更加不主张通过多喝葡萄酒来摄入白藜芦醇。
上海圣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苦味产生的原因苦味,一般不会出现在品酒笔记中,少量的苦味并不算是一种缺陷。如果饮用一款葡萄酒时口中出现了苦味,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酿造过程中,卫生处理不当或不足。 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酿酒设备的不断更新,这一类问题引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圣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为什么自酿葡萄酒不能喝,喝了会中毒吗?反正我是不敢喝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酿的葡萄酒不能超过第二年夏天,因为储藏原因容易跑气而变味道影响囗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引用wendy_PUQITE的回答:
中国江苏网4月21日讯 葡萄美酒,不仅味道甘醇,适当饮用还有益健康,受到大家的喜爱,不少市民选择自己在家酿造。但是最近微信圈里热传的一条帖子让许多人吓了一跳。帖子说:自酿的葡萄酒可能甲醇超标,严重时可能致人失明、甚至死亡。那么,在家里自己酿造的葡萄酒真的有毒吗?记者就此采访了苏大附一院营养科医生杨晶。
□商报记者 姜锋
【流传话题】
喝自酿葡萄酒
等于自杀
近日,家住红谷滩新区的市民张先生因喝自酿的葡萄酒中毒,险些双目失明。据张先生回忆,前几日,他请几个好友下午来家中吃饭,并用家中自酿的葡萄酒招待大家。当天晚上,张先生突然感觉心跳加快、胸闷,并且视力模糊。家人发现他全身发抖,嘴唇发紫,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医救治。
经过医生的治疗,张先生恢复了健康。医生告诉他,他是因为所喝葡萄酒中甲醇超标而引起的中毒。记者从急诊科了解到,他们之前也接诊过多起喝自酿酒中毒的情况,“引起中毒的原因有多种,有可能是饮酒过量,也有可能是喝酒前服用了头孢等药物而导致中毒。”
专家提醒,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小心,因为自制葡萄酒中可能隐藏着甲醇、杂醇油等,这些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有关专业部门曾对自酿葡萄酒样品进行分析,显示样品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杂醇油。甲醇、杂醇油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原料。一方面,葡萄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发酵越彻底,甲醇含量会越高。另一方面,葡萄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再经过酶的催化作用生成杂醇油。
自己酿造葡萄酒虽然实惠,但是,目前,大多数家庭酿制葡萄酒过程还没有除去甲醇和杂醇油的工艺,大家在自行酿制和饮用时应该当心,避免此类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
【记者求证】
A
自酿葡萄酒
大多是安全的
“可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安全的。”杨晶告诉记者,只要自酿葡萄酒的方法得当,符合卫生条件,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甲醇对人体有强烈毒性,误饮4毫升以上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超过10毫升可能会失明,30毫升已能导致死亡。根据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307-2006,每升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在400毫克以下。杨晶说,葡萄在发酵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甲醇。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非常安全的,其甲醇含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除非葡萄酒发酵时温度特别高且使用了严重腐烂的葡萄,才可能导致葡萄酒甲醇含量超标。
其实,不仅是自酿的葡萄酒,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微量甲醇。甲醇是在葡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原料中果胶物质水解,氨基酸脱氨和发酵原料的霉变,都会产生甲醇。但葡萄在自己发酵的时候甲醇的产量很少,一般都可以忽略。只要在酿造前注意挑选原料、仔细清洗,酿造中保持清洁,同时把发酵条件控制得当,尽量保持低温发酵,自酿葡萄酒中的甲醇一般不会超标。如果市民对自酿的葡萄酒心存疑虑,可以取适当剂量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B
酿造时这些细节
多加注意
自酿葡萄酒因自购原料、无添加剂和防腐剂等优势,受到人们青睐。不过,自酿葡萄酒也有很多讲究,否则也容易带毒或菌群超标。
“自酿葡萄酒首先要考虑的是卫生问题。”杨晶说,自酿葡萄酒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变质、长霉,这与家庭酿制的局限性有关,原材料、器皿清洗不彻底,发酵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都是造成葡萄酒“长毛”的原因。杨晶提醒,市民自制葡萄酒时应反复清洗葡萄原料和器皿,毕竟葡萄发酵时间一般要7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被细菌感染了,那么很可能使得葡萄腐烂。而如果发酵容器没有洗干净,搅拌的时候容器不干净,都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容器的选择也很重要。自酿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所以不要用塑料的饮料瓶盛放,最好用玻璃或陶瓷等材质的容器,千万不要用铁、铝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在澳大利亚,曾有人用浴缸盛放压碎的葡萄,但因为浴缸上的搪瓷已经被侵蚀,导致这个人出现了铅中毒症状。另外,葡萄酒制作完毕后,必须存放在特定的环境内,否则自酿的葡萄酒很容易变质。
自酿葡萄酒的另一个风险是农药残留。因为酿造葡萄酒时需要将葡萄连皮一块发酵,喷洒在葡萄上的农药很可能渗透到葡萄酒中,而市民又没有条件对自家的葡萄酒进行检验,因此存在农残超标的可能。杨晶表示,近年来,果农对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规范,一些葡萄在种植时还套着袋子,再加上市民在自酿葡萄时通常会加以清洗,农药残留通常也不会超标。
此外,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低温发酵,防止温度过高引起酶的突变,产生有毒物质。在利用虹吸作用分离葡萄酒和沉淀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同时要及时把葡萄酒和沉淀物分离开来,因为沉淀物中有死亡的酵母,葡萄酒长时间和它们混合在一起,会产生霉味。
C
自酿葡萄酒
这几步很关键
杨晶提醒,出于口感和安全考虑,自酿葡萄酒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原料葡萄要尽量选择新鲜的葡萄,避免使用霉变、破损的葡萄。如果是酿红葡萄酒,必须用红色葡萄,颜色越深越好,成熟度越高越好;白葡萄酒用白(绿色)葡萄或红皮白肉的葡萄(发酵前压榨去皮)。一般不建议把不同品种的葡萄放在一起酿酒。
葡萄买回家后,最好用剪刀把葡萄一个个剪下来,放在盆里,注入清水,清水盖过葡萄,然后在水里加点面粉,用手搅和几下,倒掉脏水,再用清水洗上两三遍,沥干水,晾干。所有与葡萄接触的容器、工具都要用清水冲洗消毒。
用手捣碎或者挤碎葡萄,再撒上酵母拌匀,随后装入容器,在室内自然发酵,瓶盖不要完全密封。容器最好选择透明的玻璃器皿。葡萄与糖的比例要根据葡萄的甜度适度增减,通常是5公斤葡萄加0.8到0.9公斤糖。加糖分两次,第一次加糖,糖的比例占葡萄的10%,在器皿中铺一层葡萄撒一层糖,静放24小时;然后放酵母和剩余的糖,再静置24小时。
葡萄与糖配好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而是每天需要搅拌一到两次,这样大约5到6天后,开始过滤。过滤时用漏勺按压,把滤出的原浆,用虹吸管吸到容器里,再放5天。然后用虹吸管把纯度更高的原浆吸入新的器皿,如此反复三次。
过滤后就可以封存了。将过滤后的原浆放入不透明陶瓷缸避光保存,用保鲜膜把缸口封住。静放两三个月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一般来说,三个月是可以饮用期,六个月是最佳饮用期。一旦开口的葡萄酒,最好尽快饮用。
D
葡萄酒虽好
但也不要多喝
杨晶告诉记者,葡萄酒保健的一个关键成分是白藜芦醇,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防癌、抗辐射、抗炎、抑菌等作用,它主要存在于葡萄的皮和籽中,果肉的含量只有皮里的几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另一种葡萄中的特殊保健成分叫做聚合型原花青素,有极高的抗氧化活性、抗癌、抗辐射和改善皮肤等作用,但它只存在于籽中。同时,葡萄皮和籽中还含有大量的单宁和类黄酮物质,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曾有人提出,吃葡萄要连皮和籽一起吃下去。不过杨晶对此并不认同。她指出,把葡萄皮和葡萄籽嚼碎咽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感到舌头一阵阵发麻,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单宁,它会产生强烈的涩味。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你忍受了口感上的不适,也并没有获得有效成分。因为白藜芦醇、聚合型原花青素在水中都很难溶解,白藜芦醇易溶于乙醚、甲醇、乙醇等,而聚合型原花青素则易溶于甲醇、丙酮、乙醇等。所以,将葡萄酿成葡萄酒反而能获得这些有效成分,因为酒类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用酒浸泡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地提取出葡萄皮和籽当中的活性成分。
“不过自酿葡萄酒虽然大多安全,但我们并不提倡多喝。”杨晶说,对于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实验,目前只做过大鼠实验,对它们而言,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把大鼠换算成人,要产生效果,喝的葡萄酒的量是相当多。而酒精对于人体是有一定伤害的,如果大量饮用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杨晶提醒,普通人每天的饮酒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是葡萄酒,一般来说应该每天控制在250毫升以内。此外,她还表示,目前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对人的作用还没有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是不是能产生像大鼠那样的有益效果还很难说,所以更加不主张通过多喝葡萄酒来摄入白藜芦醇。
中国江苏网4月21日讯 葡萄美酒,不仅味道甘醇,适当饮用还有益健康,受到大家的喜爱,不少市民选择自己在家酿造。但是最近微信圈里热传的一条帖子让许多人吓了一跳。帖子说:自酿的葡萄酒可能甲醇超标,严重时可能致人失明、甚至死亡。那么,在家里自己酿造的葡萄酒真的有毒吗?记者就此采访了苏大附一院营养科医生杨晶。
□商报记者 姜锋
【流传话题】
喝自酿葡萄酒
等于自杀
近日,家住红谷滩新区的市民张先生因喝自酿的葡萄酒中毒,险些双目失明。据张先生回忆,前几日,他请几个好友下午来家中吃饭,并用家中自酿的葡萄酒招待大家。当天晚上,张先生突然感觉心跳加快、胸闷,并且视力模糊。家人发现他全身发抖,嘴唇发紫,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医救治。
经过医生的治疗,张先生恢复了健康。医生告诉他,他是因为所喝葡萄酒中甲醇超标而引起的中毒。记者从急诊科了解到,他们之前也接诊过多起喝自酿酒中毒的情况,“引起中毒的原因有多种,有可能是饮酒过量,也有可能是喝酒前服用了头孢等药物而导致中毒。”
专家提醒,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小心,因为自制葡萄酒中可能隐藏着甲醇、杂醇油等,这些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有关专业部门曾对自酿葡萄酒样品进行分析,显示样品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杂醇油。甲醇、杂醇油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原料。一方面,葡萄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发酵越彻底,甲醇含量会越高。另一方面,葡萄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再经过酶的催化作用生成杂醇油。
自己酿造葡萄酒虽然实惠,但是,目前,大多数家庭酿制葡萄酒过程还没有除去甲醇和杂醇油的工艺,大家在自行酿制和饮用时应该当心,避免此类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
【记者求证】
A
自酿葡萄酒
大多是安全的
“可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安全的。”杨晶告诉记者,只要自酿葡萄酒的方法得当,符合卫生条件,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甲醇对人体有强烈毒性,误饮4毫升以上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超过10毫升可能会失明,30毫升已能导致死亡。根据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307-2006,每升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在400毫克以下。杨晶说,葡萄在发酵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甲醇。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自酿葡萄酒都是非常安全的,其甲醇含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除非葡萄酒发酵时温度特别高且使用了严重腐烂的葡萄,才可能导致葡萄酒甲醇含量超标。
其实,不仅是自酿的葡萄酒,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微量甲醇。甲醇是在葡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原料中果胶物质水解,氨基酸脱氨和发酵原料的霉变,都会产生甲醇。但葡萄在自己发酵的时候甲醇的产量很少,一般都可以忽略。只要在酿造前注意挑选原料、仔细清洗,酿造中保持清洁,同时把发酵条件控制得当,尽量保持低温发酵,自酿葡萄酒中的甲醇一般不会超标。如果市民对自酿的葡萄酒心存疑虑,可以取适当剂量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B
酿造时这些细节
多加注意
自酿葡萄酒因自购原料、无添加剂和防腐剂等优势,受到人们青睐。不过,自酿葡萄酒也有很多讲究,否则也容易带毒或菌群超标。
“自酿葡萄酒首先要考虑的是卫生问题。”杨晶说,自酿葡萄酒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变质、长霉,这与家庭酿制的局限性有关,原材料、器皿清洗不彻底,发酵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都是造成葡萄酒“长毛”的原因。杨晶提醒,市民自制葡萄酒时应反复清洗葡萄原料和器皿,毕竟葡萄发酵时间一般要7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被细菌感染了,那么很可能使得葡萄腐烂。而如果发酵容器没有洗干净,搅拌的时候容器不干净,都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容器的选择也很重要。自酿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所以不要用塑料的饮料瓶盛放,最好用玻璃或陶瓷等材质的容器,千万不要用铁、铝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在澳大利亚,曾有人用浴缸盛放压碎的葡萄,但因为浴缸上的搪瓷已经被侵蚀,导致这个人出现了铅中毒症状。另外,葡萄酒制作完毕后,必须存放在特定的环境内,否则自酿的葡萄酒很容易变质。
自酿葡萄酒的另一个风险是农药残留。因为酿造葡萄酒时需要将葡萄连皮一块发酵,喷洒在葡萄上的农药很可能渗透到葡萄酒中,而市民又没有条件对自家的葡萄酒进行检验,因此存在农残超标的可能。杨晶表示,近年来,果农对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规范,一些葡萄在种植时还套着袋子,再加上市民在自酿葡萄时通常会加以清洗,农药残留通常也不会超标。
此外,在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低温发酵,防止温度过高引起酶的突变,产生有毒物质。在利用虹吸作用分离葡萄酒和沉淀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同时要及时把葡萄酒和沉淀物分离开来,因为沉淀物中有死亡的酵母,葡萄酒长时间和它们混合在一起,会产生霉味。
C
自酿葡萄酒
这几步很关键
杨晶提醒,出于口感和安全考虑,自酿葡萄酒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原料葡萄要尽量选择新鲜的葡萄,避免使用霉变、破损的葡萄。如果是酿红葡萄酒,必须用红色葡萄,颜色越深越好,成熟度越高越好;白葡萄酒用白(绿色)葡萄或红皮白肉的葡萄(发酵前压榨去皮)。一般不建议把不同品种的葡萄放在一起酿酒。
葡萄买回家后,最好用剪刀把葡萄一个个剪下来,放在盆里,注入清水,清水盖过葡萄,然后在水里加点面粉,用手搅和几下,倒掉脏水,再用清水洗上两三遍,沥干水,晾干。所有与葡萄接触的容器、工具都要用清水冲洗消毒。
用手捣碎或者挤碎葡萄,再撒上酵母拌匀,随后装入容器,在室内自然发酵,瓶盖不要完全密封。容器最好选择透明的玻璃器皿。葡萄与糖的比例要根据葡萄的甜度适度增减,通常是5公斤葡萄加0.8到0.9公斤糖。加糖分两次,第一次加糖,糖的比例占葡萄的10%,在器皿中铺一层葡萄撒一层糖,静放24小时;然后放酵母和剩余的糖,再静置24小时。
葡萄与糖配好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而是每天需要搅拌一到两次,这样大约5到6天后,开始过滤。过滤时用漏勺按压,把滤出的原浆,用虹吸管吸到容器里,再放5天。然后用虹吸管把纯度更高的原浆吸入新的器皿,如此反复三次。
过滤后就可以封存了。将过滤后的原浆放入不透明陶瓷缸避光保存,用保鲜膜把缸口封住。静放两三个月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一般来说,三个月是可以饮用期,六个月是最佳饮用期。一旦开口的葡萄酒,最好尽快饮用。
D
葡萄酒虽好
但也不要多喝
杨晶告诉记者,葡萄酒保健的一个关键成分是白藜芦醇,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防癌、抗辐射、抗炎、抑菌等作用,它主要存在于葡萄的皮和籽中,果肉的含量只有皮里的几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另一种葡萄中的特殊保健成分叫做聚合型原花青素,有极高的抗氧化活性、抗癌、抗辐射和改善皮肤等作用,但它只存在于籽中。同时,葡萄皮和籽中还含有大量的单宁和类黄酮物质,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曾有人提出,吃葡萄要连皮和籽一起吃下去。不过杨晶对此并不认同。她指出,把葡萄皮和葡萄籽嚼碎咽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感到舌头一阵阵发麻,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单宁,它会产生强烈的涩味。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你忍受了口感上的不适,也并没有获得有效成分。因为白藜芦醇、聚合型原花青素在水中都很难溶解,白藜芦醇易溶于乙醚、甲醇、乙醇等,而聚合型原花青素则易溶于甲醇、丙酮、乙醇等。所以,将葡萄酿成葡萄酒反而能获得这些有效成分,因为酒类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用酒浸泡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地提取出葡萄皮和籽当中的活性成分。
“不过自酿葡萄酒虽然大多安全,但我们并不提倡多喝。”杨晶说,对于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实验,目前只做过大鼠实验,对它们而言,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把大鼠换算成人,要产生效果,喝的葡萄酒的量是相当多。而酒精对于人体是有一定伤害的,如果大量饮用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杨晶提醒,普通人每天的饮酒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是葡萄酒,一般来说应该每天控制在250毫升以内。此外,她还表示,目前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对人的作用还没有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是不是能产生像大鼠那样的有益效果还很难说,所以更加不主张通过多喝葡萄酒来摄入白藜芦醇。
展开全部
农药残留问题基本可以忽略,纯属杞人忧天。发酵不会使农药成分增加。本人看了邻居制作一次葡萄酒,回家制作,已经第三次了。特别好喝,从未中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