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 ↓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 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 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 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 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⑧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字形的发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81468.html?si=2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 ↓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 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 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 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 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⑧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字形的发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81468.html?si=2
展开全部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 ↓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 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 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 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 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⑧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 ↓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 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 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 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 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⑧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