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明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体制非常突出的朝代,整个明朝都是一个政治集权空前强大的朝代。特别是到了明朝末年,是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历史关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的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的社会状态是纲纪堕落,法纪松滚卖驰,宦官专权,官员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外敌环伺,内政不稳,倭寇在海,饥民在内,烽火遍地,民不聊生。
这些社会矛盾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地流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虽然明朝一开始对土地问题比较重视,朱元璋时期也进行过几次针对兼并土地行为的打击。为了防止功臣勋贵们强占土地,朱元璋还制定了九条法律,严禁侵占农民的田地。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规定越来越成为一纸空文。
直接破坏朱元璋规定的,正是他的皇子皇孙们。朱元璋在世时,全国的田地总量是八百五十万顷,可是到了明末万历时期,只剩下三百万顷;大扰逗天启末年,更是只有一百多万顷。这些田地到哪里去了?正是被以皇族为首的贵族集团强占了。明朝初期,皇室的土地只有区区二万顷,到了正德时期,这个数字变成五万三千顷。正是皇子皇孙们带头,官僚地主纷纷效仿。到了明末,连富庶的江南都是“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何况其他地区!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农民的田地被强买强占,无数农民无地耕种,成为流民。
2、不断加税,农民负担沉重
明朝后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军费大幅增长。为了保证庞大的皇族和官吏队伍,以及军队的军饷,只得加派赋税。从万历时起,税赋年年增长,到了崇祯年间,更是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万两,可是这些钱还远远不能满足军费的需要。崇祯末年,国家一年的军费需要二千万两,财政几近崩溃。从万历四十八年到崇祯十年短短二十年间,赋税增加了六倍。农民每亩田收入不过七八十钱,需要交纳的赋税居然达到百钱以上。这种负担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在国家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皇室和贵族官僚仍然日益挥霍。明神宗修定陵,用了八百余万两;为他的皇子册封、娶亲,用银九百三十万两。这些钱从哪里来?农民负担不起,就把目光瞄准城市的工商业者。从万历时起,明朝派大批宦官到各地开矿征税,使得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扼杀在摇篮里。这些大监强立名目,横征暴敛,激起了城市居民的反抗。那些城市手工业的工人、商人和城市贫民纷纷站起来,开展反抗矿监税使的斗争。
3、朝政黑暗,党派林立,争权夺利
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成果被一票否决,而万历皇帝没有了管得住的大臣,三十多年不上朝,朝政荒怠。到了万历后期,朝廷官员空缺极多,很多政府日常工作无人办理。一些儒士文人联合朝中大臣反对宦官专政,形成了士人的“东林党”,与朝中依附在宦官门下的“阉党”势同水火,双方你来我往,争斗不休。这种斗争虽然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严重的内耗耗尽了明朝的政治力量,官员们或不问政务,或矫枉过正,有一些是纯粹为了斗争而斗争,很少有人关心国计民生。
4、军队纪律败坏,扰民害民
由于朝廷没钱,军队领不到军饷,官兵便四处扰民。大将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其中一半几近强盗,只会打家劫舍,战斗力极低。其他的官军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官军杀良冒功,抢掠妇女,甚至形成老百姓“不苦闯逆,苦兵也”的奇怪状况。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感人。万历四十七年,十万明军与满人在萨尔浒大战,五天内便大溃而逃,使得东北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对后金的几次大战中,明军总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大凌河之战和松山战役的失败,使得明朝已无力对抗后金。而明朝统治者重文轻武,虽然也出现了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等军事人才,但始终得不到多疑的崇祯的信任,或被杀,或被黜,自毁长城。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是一个急功李简近利、反复无常的皇帝。他生性多疑,刻薄寡恩,刚愎自用,用人不明,只知道将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对于手下的大臣,动辄杀害。另外他又死要面子,不肯用计策拖住后金,处理好国内矛盾和问题,造成最后局面的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