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呢?
秦晋之好,必须男女双方家庭结为婚姻关系,这个典故的来源,当然与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政治联姻有关。
秦国和晋国毗邻,随着秦国不断发展壮大,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得到了邻国晋国的重视。
晋献公时期,为了加强与秦国的政治交往,他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从名字可以看出,伯姬肯定是晋献公的长女。正是这个伯姬,为秦晋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献公晚年,因为宠爱骊姬,引发了晋国内部的夺嫡之争。晋献公的嫡长子申生被害,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避祸出逃,骊姬的儿子奚齐,如愿以偿继位登基。
然而,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奚齐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他仅仅即位一个月就被大臣里克弑杀。奚齐死后,大臣荀息拥立了骊姬的妹妹所生之子卓子。里克故技重施,一个月后,再次弑杀卓子!
两个月内,两任国君被杀,君位空缺,大臣们迎归夷吾登基,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前,因害怕国内反对派势力,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作为政治外援,为此他许诺,继位后割地事秦。
不过晋惠公是小人,等他坐稳了江山,绝不承认协约。
不久,晋国发生饥荒,厚颜无耻的晋惠公只好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记前嫌,慷慨解囊,运送大批粮食到晋国,帮晋惠公解了燃眉之急。几年后,秦国遇到了饥荒,于是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再次暴露了小人的嘴脸,他不光不借粮,还乘着秦国危机,出兵企图趁火打劫。
结果,老天有眼,晋惠公兵败被俘!秦穆公一怒之下想要杀了这个无耻小人。
伯姬站了出来!她苦苦劝谏秦穆公,为了两国之好,饶过晋惠公。晋惠公也变乖巧了,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发誓重修两国之好,并将儿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秦穆公出于大局考虑,放归晋惠公。为了安抚他,秦穆公还将女儿怀赢嫁给公子圉为妻。
这个公子圉,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也是个小人。当他听说晋惠公病危后,竟然不辞而别,逃离秦国,回家争王位去了!
秦穆公大怒!也很伤心。
后来,公子圉(即晋怀公)不得人心,国内反叛势力悄悄联系重耳,准备发动政变。
重耳回国,路过秦国。秦穆公招待重耳,发现重耳跟晋惠公父子截然不同,心生爱慕,他将怀赢强行嫁给年近古稀的重耳!
重耳没有像晋惠公那样,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君位,由此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重耳继位后,秦晋两国在两位国君的主导下,重修友好。
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典故,指代两国通过婚姻,实现友好交往。
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