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是哪六则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展开全部
论语六则是哪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你所说的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雍也》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中文名
论语六则
简介
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特点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快速
导航
而字用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相关成语
论语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六则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你所说的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雍也》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中文名
论语六则
简介
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特点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快速
导航
而字用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相关成语
论语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论语》六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六则是哪六则 大学论语六则翻译
翻译
1、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六则是哪六则 大学论语六则翻译
翻译
1、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论语六则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论语六则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你所说的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雍也》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中文名
论语六则
简介
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特点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快速
导航
而字用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相关成语
论语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你所说的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雍也》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中文名
论语六则
简介
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特点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快速
导航
而字用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相关成语
论语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