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一直以来都是被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奉为国策予以执行,要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为何实行这种政策,就要从这个政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影响开始谈起。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源来
古代中国是大河文明,与西方以商业为主体的海洋文明不同,大河文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因此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
夏朝、商朝与西周在农业方面推行井田制,土地收归国有,天下共主将土地和百姓分封给各方诸侯,农民在土地上耕种,以此获得生活资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显然满足不了诸侯和百姓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较大影响,井田制也随之覆灭。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战争不断,再加上那个时期医疗水平有限,很多战士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人数锐增,在井田上耕种的农民不断减少,积极性也大大下降,百姓为了躲避战火到处迁徙,许多田地因此废置无人耕种。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诸侯国都先后进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鲁国初税亩,对私人土地也进行征税,这实际上是对私有土地的一种变相承认,秦国商鞅变法则直接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保护了自耕农的利益。秦国商鞅变法在承认私有土地合法性之外,也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封建制度萌芽产生发展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
秦国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封建制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农业税是封建制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商业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国家统治的稳固。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提倡法术势,主张君王应该以一定的手段驾驭臣民,古代社会是封建君主制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往往认为天下是他们一姓之家的,财富应当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商业容易使某些平民变得富有,腰缠万贯甚至富可敌国,一旦经济实力得到增长,商人就会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会要求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如果他们的政治诉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联合农民进行从下往上的政治革命。这对统治者是大大不利的,因此,商鞅提出的重农抑商政策符合法家加强君主权力的主张,并且这一政策也维护了君主的权益,因此一经提出就为统治者所重视。
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后,秦国的农业实力大大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与商业相比,农业在那个时期更加重要,农业税不仅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并且农民也是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担者。
因此,这一政策得到了秦国历代君王的认可和贯彻,并且这一政策也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农业实力,相比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力量更加的强大,这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发展生产力,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李悝的这一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土地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抑制商贾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经济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为统治思想,继续坚持贯彻重农抑商政策,稳固自己的统治。
秦朝灭亡后,汉朝再次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在萧何的主张下,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制度。经过长时期的战乱,汉朝建立初期社会混乱、动荡不安,秦朝时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在战乱的时候被破坏,因此在汉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皇帝出行甚至找不到毛色相同的宝马。汉朝虽然尊崇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但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在皇帝进行统治时参照的仍是法家思想,因此,重农抑商政策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贯彻和发展。
汉朝建立初期,为了恢复农业发展,实行了非常严峻的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下令不许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商人使用马车,并且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期更是直接下令将盐铁收归官营,商人收到了统治者的政策挤压,在社会上也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固有看法,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仍是得到了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仍然被统治者坚持贯彻,但是相对于前代而言,此时的政策已经没有那么严格。唐宋两代发展了坊市制度,汉朝时期的坊市制度规定严密,开市闭市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到了唐宋两代,出现了草市,坊市制度也没有以前那样严格,并且在宋代时期商业税收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宋代商业贸易空前繁盛。唐宋两代的海外贸易也得到了发展,唐代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
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以前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充分的汉化改革不同,元朝的汉化并没有那么彻底,元朝的统治者与前代统治者一样重农,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措施,并且又重视至极,但是元朝统治者并不抑制商业发展,不抑商是元朝的经济国策,元朝的经济与得到了发展。
明清时期仍然贯彻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大量破产,保护自耕农,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明清两朝还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防止农业人口的流失。为了抑制商业发展,明清两朝还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一起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是商业仍在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四大名镇,民间手工业也成为主体产业,并且在明朝末年,一些手工业部门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自春秋战国时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巩固统治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也有不利的方面。
从积极影响来说,重农抑商政策在推行之初,稳固了农业发展,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这一政策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土地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因此一旦人们富裕就会去圈买土地,有钱的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在这些人手中,农民破产流亡,流民增多,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多了,不利于国家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统治阶级与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变得更加腐败。
到了明清时期,一些手工业部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统治者却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农业发展,这也是中国在那时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