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隐翅虫毒素化学成分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隐翅虫毒素是一种含有两个四氢吡喃环的酰胺类化合物,它主要存在于隐翅虫的体内,具有很强的毒性。这种毒素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非蛋白质昆虫分泌物,它的抗菌性很弱,但却是一种对真核细胞非常有效的毒素。隐翅虫毒素对人体的影响因不同种类而异,但总的来说,它能够引起皮肤炎症、红肿、水泡、糜烂等严重症状。
对于隐翅虫毒素的化学成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毒隐翅虫素上。毒隐翅虫素是一种由毒隐翅虫体内的血淋巴产生的毒素,主要分布在成虫、幼虫、蛹和卵中。毒隐翅虫素的主要成分是毒隐翅虫素(C25H45O9N),此外还含有拟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等成分。不同种类的隐翅虫体内的毒素含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例如,梭毒隐翅虫体内的毒素主要以毒隐翅虫素为主,而哥伦比亚毒隐翅虫体内的毒素则主要含有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
此外,隐翅虫毒素的含量和种类还会受到性别的影响。例如,在梭毒隐翅虫中,雄虫体内的毒隐翅虫素含量约占体重的0.025%(约0.001mg),而雌虫的含量则为雄虫的10倍(约0.01mg)。同时,毒素在同种隐翅虫体内的分布也不尽相同,一般腹部毒素最多,胸部和足次之。
关于隐翅虫毒素的化学成分,目前仍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空间。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关的化合物和毒素,但对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特性仍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隐翅虫毒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对于隐翅虫毒素的化学成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毒隐翅虫素上。毒隐翅虫素是一种由毒隐翅虫体内的血淋巴产生的毒素,主要分布在成虫、幼虫、蛹和卵中。毒隐翅虫素的主要成分是毒隐翅虫素(C25H45O9N),此外还含有拟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等成分。不同种类的隐翅虫体内的毒素含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例如,梭毒隐翅虫体内的毒素主要以毒隐翅虫素为主,而哥伦比亚毒隐翅虫体内的毒素则主要含有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
此外,隐翅虫毒素的含量和种类还会受到性别的影响。例如,在梭毒隐翅虫中,雄虫体内的毒隐翅虫素含量约占体重的0.025%(约0.001mg),而雌虫的含量则为雄虫的10倍(约0.01mg)。同时,毒素在同种隐翅虫体内的分布也不尽相同,一般腹部毒素最多,胸部和足次之。
关于隐翅虫毒素的化学成分,目前仍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空间。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关的化合物和毒素,但对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特性仍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隐翅虫毒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展开全部
隐翅虫皮炎报道很早,并不是现在才有。74年就有报道。(佚名. 治疗隐翅虫皮炎的点滴体会[J]. 新医学, 1974(9).)
这个东西分布还是很广,热带和亚热带都有,很多报道还是关于部队野外生防的研究,而且这货居然新疆也有。(阿依尼沙·托合尼牙孜, 梁建锋, 热娜·玉山. 新疆阿克苏地区隐翅虫皮炎68例临床分析[J]. 新疆医学, 2009, 39(6):42-43.)
贴一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基本大家需要的都有介绍(刘昌利, 梁俊. 毒隐翅虫的毒素[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1(6):62-63.):
毒隐翅虫 (Paederus fabricius) 是毒隐翅虫属 (Paederus) 中隐翅虫的总称, 已知种类超过250种[1], 产自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我国已报道的毒隐翅虫有21种[2]。毒隐翅虫主要生活在潮湿的农田、菜地、杂草丛中, 成虫的食物范围很广, 可捕食多种农田害虫, 在食物短缺时, 也能以腐植质为食。毒隐翅虫的成虫白天多在作物或杂草间爬行, 很少飞行, 受惊吓时快速爬行、或短距离飞行, 夜晚有趋光向高飞行的习性。其毒素是虫体用来抵御外来侵袭的化学物质, 可阻止细胞有丝分裂, 抑制鼠类的癌肿瘤, 已成为一种试验性抗菌素[2,3]。同时毒素具有较强的溶血能力, 其毒液与人的皮肤接触后可引起隐翅虫皮炎。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隐翅虫毒素, 防治隐翅虫皮炎, 现对毒隐翅虫毒素的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毒素在体内的部位及影响毒素含量变化的因素
毒隐翅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 (除翅以外的各部分) , 都有毒素存在。成虫的毒素主要来源于血淋巴, 雌、雄虫体内都含有毒素。在不同的毒隐翅虫体内, 其毒素的种类及含量都有变化。如梭毒隐翅虫体内, 以毒隐翅虫素 (C25H45O9N) 为主, 其拟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含量很少;哥伦比亚毒隐翅虫体内主要含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同时, 性别也影响着体内的毒素含量, 梭毒隐翅虫, 雄虫体内的毒隐翅虫素含量约占体重的0.025% (约0.001mg) , 雌虫则为雄虫的10倍 (约0.01mg) 。其次, 在同种毒隐翅虫体内, 毒素的分布也不相同, 腹部毒素最多, 胸部和足次之。如笔者实验室内取等量的梭毒隐翅虫头胸部与腹部, 分别溶于等量的10%酒精中, 再取二种酒精涂抹在兔子背部 (毛已剃净) , 发现腹部毒性大于头胸部。另外, 毒素的含量也随着虫态、龄期及生殖状况的变化而不同, 老龄幼虫比低龄幼虫, 成虫比幼虫, 生殖期比非生殖期, 虫体的毒素含量要多。此外食物、季节和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体内毒素含量的变化[3,4]。
2毒素的理化性质
隐翅虫的毒液化学成分复杂, 含有醛类、醌类、萜类等[3-5], 也有报道其毒素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毒隐翅虫素 (C25H45O9N) 、拟毒隐翅虫素 (C24H43O9N) 和毒隐翅虫酮 (C25H44O9N) 。分子结构是带有二个四氢吡喃环的酰胺及脱氢的酰胺, 毒隐翅虫素的分子量为503.65。毒隐翅虫的毒素, 是一种可溶于有机溶剂乙醚、氯仿、酒精及苯, 不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结晶的毒隐翅虫素在112℃溶化, 弱酸性, 在水中煮沸一小时不被破坏;溶于有机溶剂的毒素, 其毒力至少可保留10个月;毒素在干制的梭毒隐翅虫体内, 其毒力可保留8年或更久。毒隐翅虫素能被碘、溴及一定浓度的盐酸或碱分解[2]。笔者曾将梭毒隐翅虫的头胸部与腹部分开, 取等量的头胸部与腹部, 分别溶于适量的10%酒精中, 经PH试纸检测头胸部PH6-7, 腹部PH5-6, 呈弱酸性, 与以往的强酸性PH1-2报道不同[6]。毒素在不同浓度酒精中的溶解度不同, 取等量的毒隐翅虫分别溶于75%和95%酒精后, 再取二种酒精涂抹在兔子耳部, 结果显示前者毒性较强。实验中当兔子体表出现红肿、脓包现象时, 用一种含盐酸量较高的药膏 (无极膏) 涂抹, 有很好地治疗效果, 这充分说明一定浓度的盐酸能分解隐翅虫毒素。
3毒素的分泌
隐翅虫毒素是毒隐翅虫的体外化学防卫物质, 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 外分泌防御物质是从外源获得, 主要是运用其食物成分来合成。隐翅虫本身对人体一般并不产生明显损害, 实验室内把兔子背部毛剃尽后, 分别用3个小号培养皿和3块纱布, 每块纱布下覆盖两只活隐翅虫后, 用培养皿把隐翅虫固定在兔子背部10分钟、30分钟、60分钟。24小时后被隐翅虫爬过10分钟的皮肤仍无变化, 被爬过30分钟的皮肤出现红肿, 被爬过60分钟的皮肤症状加重, 出现脓疱, 后二组用无极膏涂抹, 1周后伤痂干燥脱落。可见毒隐翅虫对人的致病物质是虫体内的毒液, 此毒素主要源于血淋巴, 一般不释出, 只有当虫体受到刺激、压迫时, 体内压力增大, 毒素才会从体壁较薄弱的位置排出, 此泌毒形式类似芫菁。调查中很多患者并没有拍打或压碎虫体, 虫体仅在皮肤上爬过, 其皮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的体味及虫体自身的生理状态有关。有人曾报道毒隐翅虫腹部末端的肛门腺能分泌毒液[7], 我们在对梭毒隐翅虫体壁进行电镜扫描时, 体壁上没有发现毒素的分泌位置。但在虫体末端叉状附器上有一球状物质, 这是虫体的排泄废物, 还是分泌的毒素, 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个东西分布还是很广,热带和亚热带都有,很多报道还是关于部队野外生防的研究,而且这货居然新疆也有。(阿依尼沙·托合尼牙孜, 梁建锋, 热娜·玉山. 新疆阿克苏地区隐翅虫皮炎68例临床分析[J]. 新疆医学, 2009, 39(6):42-43.)
贴一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基本大家需要的都有介绍(刘昌利, 梁俊. 毒隐翅虫的毒素[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1(6):62-63.):
毒隐翅虫 (Paederus fabricius) 是毒隐翅虫属 (Paederus) 中隐翅虫的总称, 已知种类超过250种[1], 产自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我国已报道的毒隐翅虫有21种[2]。毒隐翅虫主要生活在潮湿的农田、菜地、杂草丛中, 成虫的食物范围很广, 可捕食多种农田害虫, 在食物短缺时, 也能以腐植质为食。毒隐翅虫的成虫白天多在作物或杂草间爬行, 很少飞行, 受惊吓时快速爬行、或短距离飞行, 夜晚有趋光向高飞行的习性。其毒素是虫体用来抵御外来侵袭的化学物质, 可阻止细胞有丝分裂, 抑制鼠类的癌肿瘤, 已成为一种试验性抗菌素[2,3]。同时毒素具有较强的溶血能力, 其毒液与人的皮肤接触后可引起隐翅虫皮炎。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隐翅虫毒素, 防治隐翅虫皮炎, 现对毒隐翅虫毒素的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毒素在体内的部位及影响毒素含量变化的因素
毒隐翅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 (除翅以外的各部分) , 都有毒素存在。成虫的毒素主要来源于血淋巴, 雌、雄虫体内都含有毒素。在不同的毒隐翅虫体内, 其毒素的种类及含量都有变化。如梭毒隐翅虫体内, 以毒隐翅虫素 (C25H45O9N) 为主, 其拟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含量很少;哥伦比亚毒隐翅虫体内主要含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同时, 性别也影响着体内的毒素含量, 梭毒隐翅虫, 雄虫体内的毒隐翅虫素含量约占体重的0.025% (约0.001mg) , 雌虫则为雄虫的10倍 (约0.01mg) 。其次, 在同种毒隐翅虫体内, 毒素的分布也不相同, 腹部毒素最多, 胸部和足次之。如笔者实验室内取等量的梭毒隐翅虫头胸部与腹部, 分别溶于等量的10%酒精中, 再取二种酒精涂抹在兔子背部 (毛已剃净) , 发现腹部毒性大于头胸部。另外, 毒素的含量也随着虫态、龄期及生殖状况的变化而不同, 老龄幼虫比低龄幼虫, 成虫比幼虫, 生殖期比非生殖期, 虫体的毒素含量要多。此外食物、季节和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体内毒素含量的变化[3,4]。
2毒素的理化性质
隐翅虫的毒液化学成分复杂, 含有醛类、醌类、萜类等[3-5], 也有报道其毒素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毒隐翅虫素 (C25H45O9N) 、拟毒隐翅虫素 (C24H43O9N) 和毒隐翅虫酮 (C25H44O9N) 。分子结构是带有二个四氢吡喃环的酰胺及脱氢的酰胺, 毒隐翅虫素的分子量为503.65。毒隐翅虫的毒素, 是一种可溶于有机溶剂乙醚、氯仿、酒精及苯, 不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结晶的毒隐翅虫素在112℃溶化, 弱酸性, 在水中煮沸一小时不被破坏;溶于有机溶剂的毒素, 其毒力至少可保留10个月;毒素在干制的梭毒隐翅虫体内, 其毒力可保留8年或更久。毒隐翅虫素能被碘、溴及一定浓度的盐酸或碱分解[2]。笔者曾将梭毒隐翅虫的头胸部与腹部分开, 取等量的头胸部与腹部, 分别溶于适量的10%酒精中, 经PH试纸检测头胸部PH6-7, 腹部PH5-6, 呈弱酸性, 与以往的强酸性PH1-2报道不同[6]。毒素在不同浓度酒精中的溶解度不同, 取等量的毒隐翅虫分别溶于75%和95%酒精后, 再取二种酒精涂抹在兔子耳部, 结果显示前者毒性较强。实验中当兔子体表出现红肿、脓包现象时, 用一种含盐酸量较高的药膏 (无极膏) 涂抹, 有很好地治疗效果, 这充分说明一定浓度的盐酸能分解隐翅虫毒素。
3毒素的分泌
隐翅虫毒素是毒隐翅虫的体外化学防卫物质, 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 外分泌防御物质是从外源获得, 主要是运用其食物成分来合成。隐翅虫本身对人体一般并不产生明显损害, 实验室内把兔子背部毛剃尽后, 分别用3个小号培养皿和3块纱布, 每块纱布下覆盖两只活隐翅虫后, 用培养皿把隐翅虫固定在兔子背部10分钟、30分钟、60分钟。24小时后被隐翅虫爬过10分钟的皮肤仍无变化, 被爬过30分钟的皮肤出现红肿, 被爬过60分钟的皮肤症状加重, 出现脓疱, 后二组用无极膏涂抹, 1周后伤痂干燥脱落。可见毒隐翅虫对人的致病物质是虫体内的毒液, 此毒素主要源于血淋巴, 一般不释出, 只有当虫体受到刺激、压迫时, 体内压力增大, 毒素才会从体壁较薄弱的位置排出, 此泌毒形式类似芫菁。调查中很多患者并没有拍打或压碎虫体, 虫体仅在皮肤上爬过, 其皮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的体味及虫体自身的生理状态有关。有人曾报道毒隐翅虫腹部末端的肛门腺能分泌毒液[7], 我们在对梭毒隐翅虫体壁进行电镜扫描时, 体壁上没有发现毒素的分泌位置。但在虫体末端叉状附器上有一球状物质, 这是虫体的排泄废物, 还是分泌的毒素, 有待进一步研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隐翅虫(rove beetle)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已知全世界有 58500 多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隐翅虫的生境复杂,在农田、林间、雨林、山地、河畔及海边均有分布,在某些哺乳动物的体表也有发现。隐翅虫为杂食性昆虫,大部分以肉食为主,靠捕食农林害虫为生;一部分为腐食性、粪食性的昆虫,可以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循环;另外一些以菌菇、植物的果实以及花粉等为食物。少数的种类可引起皮肤炎症,隐翅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中文学名
隐翅虫
拉丁学名
Oxytelus batiuculus
别称
影子虫、青腰虫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快速
导航
生活习性经济意义危害与治疗
外形特征
多数细长、体小,两侧平行,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大蚂蚁,一般不到3毫米(或1/8吋),最大可达3厘米。大多数种类鞘翅短而厚,长约等于宽,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大部分腹节外露。有些种类后翅退化,甚至鞘翅一并退化;有些种类鞘翅发达,完全盖住后翅及腹部。幼虫无翅。有些大型种类有美丽的黑色和黄色,像胡蜂;有的外形和行为均像兵蚂蚁。[1]
中文学名
隐翅虫
拉丁学名
Oxytelus batiuculus
别称
影子虫、青腰虫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快速
导航
生活习性经济意义危害与治疗
外形特征
多数细长、体小,两侧平行,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大蚂蚁,一般不到3毫米(或1/8吋),最大可达3厘米。大多数种类鞘翅短而厚,长约等于宽,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大部分腹节外露。有些种类后翅退化,甚至鞘翅一并退化;有些种类鞘翅发达,完全盖住后翅及腹部。幼虫无翅。有些大型种类有美丽的黑色和黄色,像胡蜂;有的外形和行为均像兵蚂蚁。[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