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
1、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2、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3、大扫除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4、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的民间传说与“祭腊”不同。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
5、祭祖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乡间人家在去法秽、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帖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1、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2、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4、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5、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1、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2、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3、二月二:我国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1、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
我国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