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扩展资料: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扩展资料: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