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副部长:发现问题及时出手 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今年开年,楼市调控政策频发,这一次调控的主体主要是一线城市。据新华社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近日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
倪虹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并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城市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倪虹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好预期,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深圳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责任。
近日,上海、深圳陆续出台楼市新政,剑指过热的楼市。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十条措施,包括打击“假离婚”获取购房资格、延长增值税征免年限、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等,发出楼市调控继续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深圳则在一周内三度发布调控信息,特别是在1月23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购房资格审查和管理的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正准备入市的前海两大“网红新盘”对购房者认购资质的审核非常严苛。
北京和广州对楼市调控也发出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晚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公开表示,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广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本月初表示,近期广州市住建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正在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哄抬房价和虚假房源、虚假广告、虚假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这表明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维持高压态势。
“房贷停贷”为何又刷屏?
农历年底房贷年年紧,但近来上海、广州等地有银行“房贷停贷”等传闻刷屏,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会不会大面积停贷,成为当前刚需购房者的心头大事。
1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付捷确认,工行上海分行叫停了面向房主提供的房产交易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但是个人房贷仍在正常发放,并没有叫停。
其实,从往年来看,每次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都会阶段性地暂停或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多是“惯常现象”,也符合相应预期。一方面,临近年底,在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考核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提高备付水平;另一方面,年底到来年初,银行揽储吸存竞争激烈、同业拆借利率攀升,会抬高资金成本,加上要回笼资金,都会使得个人按揭贷款年底额度批放趋严。
而一些市场传闻则将“停贷”和“没额度”两个概念混淆,银行在按揭贷款端额度收紧或者没有额度,和按揭贷款业务直接暂停并不同,也就是说并非“有钱也不放款”。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说,没有额度只是暂时性或者阶段性的,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阶段性地暂停或者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也符合惯例预期。
事实上,证券时报记者连日来在上海地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支机构的一线走访中发现,尽管部分银行的房贷额度有所收紧,加上近期楼市交投活跃、排队人数多,放款时间延长——要等1个多月甚至4个月左右,但仍在正常地接收客户的房贷申请,并未收到要求停止发放房贷的相关通知。
近期银行房贷政策变化引发各方的关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分为不同档,对应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1家银行全部贷款占比,比如县域农商行、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大型银行对应的占比上限指标分别为12.5%、17.5%、20%和32.5%,该“新规”对部分“超标”银行设置了不同过渡期给予整改。
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无论个人按揭贷款还是房企贷款被全面受限,银行信贷结构将面临调整,涉房贷款增量规模受制”。
不过,记者近日走访中发现,即使有部分“超标”大行在过渡期间有序控制房贷投放节奏,但也并未停贷,客户申请并不受影响。毕竟,个人按揭贷款长期以来作为银行贷款中模式成熟、坏账率低的“优质业务”,短期内难言被替代。
真正要警惕的是楼市的燥热行情。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一线城市热门区域、热门楼盘比如学区房等房价短期快速拉升,引人侧目。
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联合八部门颁布“沪十条”,指导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响今年一线城市楼市调控升级的第一枪。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理解的是,民众尤其是购房刚需族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扰动,焦虑财富管理和房产配置。但也应该坚信,不变的红线是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房地产领域。而满足民众“住有所居、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
对银行机构来说,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信贷资金流向更符合社会民生发展需求的资产、领域、场景,开拓零售创新业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助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将是新课题。
倪虹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并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城市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倪虹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好预期,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深圳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责任。
近日,上海、深圳陆续出台楼市新政,剑指过热的楼市。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十条措施,包括打击“假离婚”获取购房资格、延长增值税征免年限、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等,发出楼市调控继续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深圳则在一周内三度发布调控信息,特别是在1月23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购房资格审查和管理的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正准备入市的前海两大“网红新盘”对购房者认购资质的审核非常严苛。
北京和广州对楼市调控也发出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晚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公开表示,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广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本月初表示,近期广州市住建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正在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哄抬房价和虚假房源、虚假广告、虚假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这表明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维持高压态势。
“房贷停贷”为何又刷屏?
农历年底房贷年年紧,但近来上海、广州等地有银行“房贷停贷”等传闻刷屏,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会不会大面积停贷,成为当前刚需购房者的心头大事。
1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付捷确认,工行上海分行叫停了面向房主提供的房产交易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但是个人房贷仍在正常发放,并没有叫停。
其实,从往年来看,每次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都会阶段性地暂停或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多是“惯常现象”,也符合相应预期。一方面,临近年底,在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考核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提高备付水平;另一方面,年底到来年初,银行揽储吸存竞争激烈、同业拆借利率攀升,会抬高资金成本,加上要回笼资金,都会使得个人按揭贷款年底额度批放趋严。
而一些市场传闻则将“停贷”和“没额度”两个概念混淆,银行在按揭贷款端额度收紧或者没有额度,和按揭贷款业务直接暂停并不同,也就是说并非“有钱也不放款”。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说,没有额度只是暂时性或者阶段性的,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阶段性地暂停或者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也符合惯例预期。
事实上,证券时报记者连日来在上海地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支机构的一线走访中发现,尽管部分银行的房贷额度有所收紧,加上近期楼市交投活跃、排队人数多,放款时间延长——要等1个多月甚至4个月左右,但仍在正常地接收客户的房贷申请,并未收到要求停止发放房贷的相关通知。
近期银行房贷政策变化引发各方的关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分为不同档,对应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1家银行全部贷款占比,比如县域农商行、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大型银行对应的占比上限指标分别为12.5%、17.5%、20%和32.5%,该“新规”对部分“超标”银行设置了不同过渡期给予整改。
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无论个人按揭贷款还是房企贷款被全面受限,银行信贷结构将面临调整,涉房贷款增量规模受制”。
不过,记者近日走访中发现,即使有部分“超标”大行在过渡期间有序控制房贷投放节奏,但也并未停贷,客户申请并不受影响。毕竟,个人按揭贷款长期以来作为银行贷款中模式成熟、坏账率低的“优质业务”,短期内难言被替代。
真正要警惕的是楼市的燥热行情。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一线城市热门区域、热门楼盘比如学区房等房价短期快速拉升,引人侧目。
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联合八部门颁布“沪十条”,指导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响今年一线城市楼市调控升级的第一枪。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理解的是,民众尤其是购房刚需族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扰动,焦虑财富管理和房产配置。但也应该坚信,不变的红线是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房地产领域。而满足民众“住有所居、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
对银行机构来说,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信贷资金流向更符合社会民生发展需求的资产、领域、场景,开拓零售创新业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助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将是新课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