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什么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意思是: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出处】:唐代·韩愈《马说》
【原文】:
马说
韩愈 〔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只”,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即使。
能:本领。
足:足够。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千里马是指有才学的人,伯乐是指能发现才学的人,也就是说人才常有,而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大多就是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为我们现代人所用。
所谓千里马,顾名思义,即拥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伯乐,就是能够驾驭千里马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音”。
拓展资料
出处
韩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我们非常熟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故事,现在来重温一下历史片断: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我们把镜头推至齐桓公即位为君时,丞相一职由谁来担任至关重要,也是举棋不定最为纠结纷扰的问题,作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职,关乎社稷江山的未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我们看到了齐桓公的不计一己私仇任人唯贤广阔的胸怀,我们看到了齐桓公任用管仲后收获无数将士的尊重,我们还看到了齐桓公的称霸天下指点江山的气魄。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管仲的才能,管仲在齐国协助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齐桓公的君主气度,管仲的雄才伟略都是有目共睹的,齐国的崛起称霸就是不争的事实,但令我感触最深的人却是那个力荐管仲做丞相并甘居其下的人————鲍叔。
伯乐的眼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更加称赞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可见鲍叔牙有一双辨识人才的火眼金睛,还有知人善用的大智慧。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管仲有才能是真,是匹千里马不假,但没有鲍叔子这位伯乐引荐给齐桓公,管仲纵有无边的能耐也施展不了丞相之才,也是枉然。
我们经常惊叹那些有才华而被大众所熟识的人,她(他)们或许是才华横溢脱颖而出,亦或是囊中之锋芒毕现,概而言之就是已经被发现才能的千里马;
我们也还会遇到一些怀才的人,她(他)们“才美不外现”,或是具有某方面的才能而不自知,终有一天,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伯乐慧眼识才,还原其千里马的风采,使其在擅长的领域一日千里而异于常马。
但还有一些怀才的人没有那么幸运,一生都没有被伯乐发现而泯然众矣。恰如韩愈笔下“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世间有才能的人很多,术业有专攻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才没有发挥才能的机遇,伯乐就是发掘人才,给人才以机遇的人。
没有伯乐,这些人才都埋没在社会中,因而世间都认为是千里马罕见人才稀少,追其根源其实是伯乐稀罕而已。
伯乐的才在于眼,能识别常人“不知其能千里也”的能力,不具备伯乐知马识马能力的常人很多,而独具慧眼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不多,可遇不可求的机缘,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对的时间,千里马遇见发现才能的伯乐,一切都是刚刚恰如其分的最好,是千里马的福,也是伯乐的乐。
伯乐的心
《管晏列传》中一段文字,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管仲与鲍叔子的一些过往,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真切看到鲍叔子为人处事的格局:
当管仲与鲍叔子一起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分得的利益多一些,鲍叔子不认为管仲是个贪婪的人,是因为管仲比较贫困而已;当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的时候,结果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不觉得管仲愚笨,反而安慰管仲,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已;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每次都临阵逃跑,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小怕死,是因为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侍奉;当年公子纠败北,管仲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子不认为管仲不知羞耻,而是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鲍叔子觉得管仲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事事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出于爱才惜才的初心。而管仲也道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知心感叹。
伯乐的心,因为懂得而慈悲,因为同理而博大。
伯乐之道
伯乐会发现人才,深知千里马要有千里马的待遇,像常马一样喂养,拉车做苦力是无法发挥出其优势创造奇迹的。
韩愈《马说》中提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伯乐深知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伯乐之道在于精通如何发现千里马,如何挖掘看似平常的马之潜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韩愈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按照竭尽它的才能去喂养,听千里马嘶鸣能通晓它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伯乐与千里马最好的相处模式。
孔子:“齐有鲍叔.……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伯乐之道在于智,在于仁,在于义。
鲍叔子有自知之明,知人善用,宽厚仁慈,他并没有因为与管仲所选择的政治道路不同而有所敌视。相反的,通过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鲍叔子的大智慧,在大是大非而前,以国家利益为主,不掺杂任何政治成见,深谙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才干。
鲍叔子也因管鲍之交赢得了历史诸多名人墨客的赞誉与尊重。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谈美初交,利乘岁寒。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陶渊明
当我们欣赏千里马风驰电掣驰骋的矫健时,我们很少想起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当我们感叹创造丰功伟绩或天赋异禀的人才时,我们很少想起发现这些人才背后的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怀才的人很多,而发现他(她)们才能的人很少。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