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做法曾出现在《本草纲目》,爆米花的古代做法是什么样的?
在古代中爆米花是用糯米做出来的,它的一个做法是将糯米洗净后风干,在用非常细的沙粒放入锅中炒热,炒热后在将风干好的糯米不断的进行搅拌,使得糯米能够在沙里受热均匀,而在古代里因为没有现代的爆米花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增压,而古人用的细沙就是做爆米花的导热媒介,可以起到一定密闭增压的作用,使得糯米能够在翻炒后因为压力,从而进行膨胀,这就是古代制作爆米花的一个过程。
家家爆谷卜年华,红粉美人摘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在这首诗句记载中,古人在炒爆米花的时候,米粒会因为受热爆开,爆开的时候发出“孛娄”的响声,所以古人称爆米花为“孛娄”。可以说我们现在经常看见的爆米花,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也是我国历史里最早之前出现一种的零食小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那时候老百姓过中元节是多么的洋溢,而且对我们古人的智慧也是相当的佩服,因为在古代没有现代的那么先进的科技,而制作爆米花不仅仅是对食品进行简单的加热,还是通过物理的高温产生的高压作用来改变食物的口感,从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我们古人的博大精深之处。
爆米花在古代的宋朝时期,就已经走进平民老百姓的家里了,那时候老百姓做爆米花是为了庆祝每年的上元节,在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盆爆米花,不仅是用吃,更加多的还是用于来做占卜使用,因为古人相信如果炒出来的爆米花能够爆开来而且爆得比较多的话,就意味着今年庄稼的收成一定会非常好,对于今年的运势也会非常不错,所以古人做爆米花也是对未来是否吉祥的一种盼望。
爆米花的做法曾出现在《本草纲目》,400多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玉米就有所记述:
“玉蜀黍,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
这里的“玉蜀”,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玉米。“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 ”,是说可以过油炸成酥酥脆脆的小食,也可以拆炒成白色的玉米花,也就是爆米花。
爆米花的古代做法需要用到一个工具,那就是:可密封的高压铁铸具。操作上也很简单,只要放入少量的玉米,然后放到火上烘烤。烘烤的时间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时间到了之后就用铁棍把密封的盖子打开。打开之际,可以听到“砰”的一声,白花花的爆米花闪亮登场,然后乖乖地进入麻袋中。制作过程中玉米的焦脆之味也会弥漫在空气之中,引来不少过客围观。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爆米花香也是不怕巷子深呀。从宋朝开始,大街小巷中便已经有小贩在贩卖爆米花的身影。古代做爆米花一般是用的糖精,现代则更把健康放在首位,比较常用白砂糖和黑糖作为辅料。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白砂糖和黑糖的成本其实也很小了。 在古代,人们不是上街买爆米花,而是换爆米花的,一般用粮食来换取爆米花,这种物品置换,在古代是很常见的。
爆米花制作简单,原料也容易获取,重点是口感酥脆,味道清香,因而在古代也是大受欢迎的。除了当做日常的零食点心,每到年下时节,人们也总会去街上制作或置换一些爆米花到家中,可作为节日的待客小食。搭配上家里的蔬果、点心,顿有丰盛之感,也带来了愉悦的节日氛围。简单又美味的食物总是更能得到传承,只是现在受商业营销的影响,大多时候人们只有在去看电影的时候会想到吃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