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纵观全诗,作者虽有怨恨,并无颓唐; 虽有犹豫,并无悲哀; 虽然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也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词作意境阔大高远、想象瑰丽奇特、情怀洒脱旷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研读词作可知,作者通篇都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上片写望月奇思,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的激烈思想斗争中,超凡脱俗、旷达自适的情怀。下片写赏月体验,作者从月亮的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顿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全词在乐观旷达的境界中结束。
用心品读本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处处能体会到苏轼内心的抑郁,困顿的人生,思想的挣扎,自我排遣的旷达。
一、“兼”的理解
读林语堂的《苏轼传》,苏轼与其弟苏辙的手足情谊是能让我们久久凝伫的。他们自幼“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自不必说,踏上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受到牵连,但弟弟对哥哥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本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仅是思念弟弟而已吗?为什么“醉”?“兼”字如何理解?结合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在写这一首词的时候, 苏轼父母双亡,妻子去世,弟弟七年不见,自己又处在逆境中,政治上的挫折家庭中的不幸,对苏轼精神的打击是沉重的。“兼怀子由”只不过是“悲欢离合”之其一罢了,我认为苏轼对旷达的认识,理应在问月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兼怀子由”也有以相同人生态度共勉之意。
二、“问月”的复杂心绪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古典文学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词人饮酒赏月, 情感勃发,思绪万千, 擎起酒杯, 举首望月,趁兴而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二次设问,词人情感流淌,思绪飞扬,飘向缥缈的天宇。词句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 其实字里行间抒发了自己对当今朝廷是何状态却不得而知的遗憾。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道出词人的孤独。词人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了对月亮的质问:月亮本来是没有恨事的,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格外晶亮圆盘的样子? 偏要增添人们多少“月圆人未圆”的怅恨?“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正是“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三、大开大合的情感
“月”字可以道尽万般的情感起伏变化。本词句句扣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问月,情感缠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对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月的发问道,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是不可避免的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大开大合的情感变化,最后悟出人生哲理,境界大开,尽显词人豁达胸怀。
总之,词作由困惑而起,最后归于旷达超脱。困惑的消释,才是苏轼“欢饮达旦”的真正原因。通观全词,苏轼所有议论,都明确指向人生的坎坷遭遇,以坦然之心对待它,才是苏轼旷达境界精神实质。
研读词作可知,作者通篇都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上片写望月奇思,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的激烈思想斗争中,超凡脱俗、旷达自适的情怀。下片写赏月体验,作者从月亮的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顿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全词在乐观旷达的境界中结束。
用心品读本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处处能体会到苏轼内心的抑郁,困顿的人生,思想的挣扎,自我排遣的旷达。
一、“兼”的理解
读林语堂的《苏轼传》,苏轼与其弟苏辙的手足情谊是能让我们久久凝伫的。他们自幼“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自不必说,踏上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受到牵连,但弟弟对哥哥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本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仅是思念弟弟而已吗?为什么“醉”?“兼”字如何理解?结合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在写这一首词的时候, 苏轼父母双亡,妻子去世,弟弟七年不见,自己又处在逆境中,政治上的挫折家庭中的不幸,对苏轼精神的打击是沉重的。“兼怀子由”只不过是“悲欢离合”之其一罢了,我认为苏轼对旷达的认识,理应在问月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兼怀子由”也有以相同人生态度共勉之意。
二、“问月”的复杂心绪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古典文学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词人饮酒赏月, 情感勃发,思绪万千, 擎起酒杯, 举首望月,趁兴而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二次设问,词人情感流淌,思绪飞扬,飘向缥缈的天宇。词句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 其实字里行间抒发了自己对当今朝廷是何状态却不得而知的遗憾。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道出词人的孤独。词人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了对月亮的质问:月亮本来是没有恨事的,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格外晶亮圆盘的样子? 偏要增添人们多少“月圆人未圆”的怅恨?“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正是“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三、大开大合的情感
“月”字可以道尽万般的情感起伏变化。本词句句扣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问月,情感缠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对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月的发问道,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是不可避免的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大开大合的情感变化,最后悟出人生哲理,境界大开,尽显词人豁达胸怀。
总之,词作由困惑而起,最后归于旷达超脱。困惑的消释,才是苏轼“欢饮达旦”的真正原因。通观全词,苏轼所有议论,都明确指向人生的坎坷遭遇,以坦然之心对待它,才是苏轼旷达境界精神实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