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肃有何人物形象 5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鲁肃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里是诸葛亮的跟屁虫,在单刀赴会里是关老爷的陪衬。事实上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英雄气概、他的干云豪气一直受人敬仰。
说鲁肃是一个英雄,或许有人不相信,那么一个唯诸葛亮马首是瞻的人物,怎么能是叱咤风云的角色。事实上这就是鲁肃,鲁肃早先是个孤儿,很早就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还好,祖父很有钱,就这样托祖父照料,鲁肃不仅吃穿不愁,而且很有家资。但鲁肃并不是看财奴,他喜欢骑马射箭,喜欢结交天下英雄人物,经常带着一帮男孩子到南山去打猎,而且高兴的时候还与人较量一番。鲁肃最看不惯穷苦的人,每次一旦遇到需要救济的,马上慷慨解囊。有时变卖土地,作为钱财,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时遇见脾气相投的读书人,看到别人没有吃的喝的,也往往把大把大把的银子相赠。因此在当时的口碑不错。不过同宗族的人,都说家门不幸,出了这么一个败家的玩意儿。
鲁肃是个很有豪气的人,而且结识了不少英雄。当时周瑜在居巢任袁术手下的县令,因为没有粮食,就去向鲁肃去借。大手笔的鲁肃居然把自己家的粮食分给周瑜二分之一,即一仓三千斛。周瑜大为感动,自此和鲁肃情同骨肉。袁术也知道鲁肃是个人物,就委任鲁肃做东城县令。可鲁肃知道袁术成不了气候,就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这些人里面有当年的游侠少年,也有非常景仰鲁肃的人。一行人向居巢进发。结果遭到当地官员的拦截。那时候老百姓很稀缺,经过了黄巾军起义,老百姓是衣食父母,离开了老百姓,当官的岂不麻烦?鲁肃让老弱病残先走,自己和一些游侠少年断后。此时追兵渐近,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不久,鲁肃的祖母去世了,出于守孝,鲁肃回到家办理丧事。好朋友刘子扬觉得鲁肃在家赋闲很是可惜,于是写信说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意思是你是一个人才,应该投奔一个可靠的人,你旁边的郑宝就是这样的人物,你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如投奔来建功立业。鲁肃便去投奔,恰好此时,周瑜在孙策手下效力,当时孙策已死,孙权继位,很有才干,于是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孙权立刻召见鲁肃,于是才有了东吴版的隆中对:“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自此便把鲁肃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因为有了鲁肃的相助,才有了赤壁之战那样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总之,三国时期的鲁肃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的人物,作为东吴的四英将之一,和周瑜吕蒙陆逊相比,鲁肃一点也不逊色。绝对不是那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懦夫,而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
说鲁肃是一个英雄,或许有人不相信,那么一个唯诸葛亮马首是瞻的人物,怎么能是叱咤风云的角色。事实上这就是鲁肃,鲁肃早先是个孤儿,很早就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还好,祖父很有钱,就这样托祖父照料,鲁肃不仅吃穿不愁,而且很有家资。但鲁肃并不是看财奴,他喜欢骑马射箭,喜欢结交天下英雄人物,经常带着一帮男孩子到南山去打猎,而且高兴的时候还与人较量一番。鲁肃最看不惯穷苦的人,每次一旦遇到需要救济的,马上慷慨解囊。有时变卖土地,作为钱财,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时遇见脾气相投的读书人,看到别人没有吃的喝的,也往往把大把大把的银子相赠。因此在当时的口碑不错。不过同宗族的人,都说家门不幸,出了这么一个败家的玩意儿。
鲁肃是个很有豪气的人,而且结识了不少英雄。当时周瑜在居巢任袁术手下的县令,因为没有粮食,就去向鲁肃去借。大手笔的鲁肃居然把自己家的粮食分给周瑜二分之一,即一仓三千斛。周瑜大为感动,自此和鲁肃情同骨肉。袁术也知道鲁肃是个人物,就委任鲁肃做东城县令。可鲁肃知道袁术成不了气候,就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这些人里面有当年的游侠少年,也有非常景仰鲁肃的人。一行人向居巢进发。结果遭到当地官员的拦截。那时候老百姓很稀缺,经过了黄巾军起义,老百姓是衣食父母,离开了老百姓,当官的岂不麻烦?鲁肃让老弱病残先走,自己和一些游侠少年断后。此时追兵渐近,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不久,鲁肃的祖母去世了,出于守孝,鲁肃回到家办理丧事。好朋友刘子扬觉得鲁肃在家赋闲很是可惜,于是写信说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意思是你是一个人才,应该投奔一个可靠的人,你旁边的郑宝就是这样的人物,你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如投奔来建功立业。鲁肃便去投奔,恰好此时,周瑜在孙策手下效力,当时孙策已死,孙权继位,很有才干,于是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孙权立刻召见鲁肃,于是才有了东吴版的隆中对:“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自此便把鲁肃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因为有了鲁肃的相助,才有了赤壁之战那样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总之,三国时期的鲁肃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的人物,作为东吴的四英将之一,和周瑜吕蒙陆逊相比,鲁肃一点也不逊色。绝对不是那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懦夫,而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
展开全部
一、鲁肃在东吴集团的地位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初率部与周瑜投江东,为孙权所依重。赤壁之战种与周瑜联刘抗曹,大败曹操。周瑜死后,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其掌管军事。
鲁肃与孙权、周瑜并称为“江东三杰”。在“江东三杰”中,如果说《三国演义》对孙权和周瑜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充分肯定他们的英雄性格、品质和作为,同时又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作了揭露、批判的话,那么对待“三杰”之一的鲁肃就完全不同了。。作者显然是以敬佩的感情来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把他写成了既富有雄才大略,又颇具长者风度的完人形象。
鲁肃在东吴集团中居于仅次于周瑜的显著地位。他不仅是继周瑜之后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孙权的高级参谋和外交使者,也是孙吴集团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鲁肃的出场是在孙权即位之初,作品第二十九回通过周瑜之口,先向读者作了郑重的介绍:
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郭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鲁肃即指一囤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
通过这一简短介绍,可知鲁肃时隔德才兼备的人物。周瑜临死时,又给孙权上表,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称:“鲁肃忠烈,临事卜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当即接受这一推荐。即日任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
二、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禀性醇厚,恪守信义,光明磊落,忠厚待人的品质,使人感到可亲可敬。周瑜、张昭,包括孙权所玩弄的饭蜀阴谋诡计,以美人计为钓饵以赚刘备等,鲁肃都未参与,是为明证。
鲁肃三索荆州,第二次索要荆州,诸葛亮据理而论,说得鲁肃先是“缄口无言”,半响才说:“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时,是肃引孔明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性病取荆州 ,又是肃挡住;至说待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肃担承。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复?我主与周公瑾必然见罪。肃死不恨,只恐惹恼东吴,行动干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耻笑耳。”(第54回).鲁肃句句话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义,一位既有政治见底有秉性纯厚的人矗立在眼前。他为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忍辱负重,在所不辞,看似老实有余,实则胸怀阔大,修养深厚。于是诸葛亮让刘备写了一纸文书,暂借荆州为基地,待到取了西川再还。
《三国演义》中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说鲁肃参与谋害关羽。这首作者虚构的故事,目的是为了美化关羽,不惜贬低鲁肃。但是,即使在这回为神化关羽不得不丑化鲁肃的描写中,鲁肃仍不失为忠厚长者。
三、鲁肃------众人眼中的平庸者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楼上的这种纯厚忠诚的性格,使他成为众人眼中的平庸者。
在《三国演义》中他所占的篇幅是不多的,他不像主要人物那样贯穿于全书的主要情节之中,小说也没有多方面地展示他的英雄性格和作为。而罗贯中从不多的笔墨中将鲁肃刻画成了一位平庸之辈,《三国演义》反映比较多的是憨厚老好、呆头呆脑、胆小怕事,而且在鲁肃出现较多一些的场合,多少以配角出现。
《三国演义》地四十二回写曹操大军压境 ,鲁肃奉命往荆州为刘表吊丧,第一次和诸葛亮见面。时逢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鲁肃此举可谓心地善良,但在大智大谋的诸葛
4/7页
亮面前啰嗦这些,显然是多余的。
第四十三、四十四回“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是孙刘联合抗操联盟形成中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此间,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得到了最充畅的表现。而鲁肃,虽然他也力主抗曹,但表现却不多,更多的是在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斡旋,劝周瑜别杀诸葛亮。显然只是一种陪衬力量。随后的“草船借箭”,他在为诸葛亮作准备工作,“借东风”,他在南屏山帮诸葛亮相度地势,以赤功能筑坛。纯粹是老实人为聪明人做死“活路”。
赤壁之战后,是他执意“借荆州”给刘备,但刘备取西川后,仍不想还荆州。为此,孙权常叱责他,逼他去讨还荆州。鲁肃后来实在无法,想以宴请关羽加害之达到目的,不料关羽“单刀赴会”,由被动而主动。文臣斗智不如武将,鲁肃的平庸由此可见。
但罗贯中塑造 鲁肃形象,多非历史真相。 四、鲁肃的博大胸怀 如上所说,《三国演义》李刻画了一个平庸的鲁肃,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鲁肃、却不是平庸之辈。据《三国志》鲁肃本传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处乱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很早就立下了经国济民,结束战乱的远大志向,且好结交天下豪杰,讲武习兵,又善谈论,知识渊博,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公元200年,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说他“才宜佐时”,是天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欲成齐桓、晋文之功业,问计于鲁肃。于是有历史上所谓的“鲁肃密议”。鲁肃分析认为:“据我所料,汉室不能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被除掉,为将军打算,只有先巩固江东,以观天下之变;乘曹操忙于北方军务之机,进兵剿除黄祖。讨伐刘表,讲长江一线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取天下,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初率部与周瑜投江东,为孙权所依重。赤壁之战种与周瑜联刘抗曹,大败曹操。周瑜死后,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其掌管军事。
鲁肃与孙权、周瑜并称为“江东三杰”。在“江东三杰”中,如果说《三国演义》对孙权和周瑜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充分肯定他们的英雄性格、品质和作为,同时又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作了揭露、批判的话,那么对待“三杰”之一的鲁肃就完全不同了。。作者显然是以敬佩的感情来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把他写成了既富有雄才大略,又颇具长者风度的完人形象。
鲁肃在东吴集团中居于仅次于周瑜的显著地位。他不仅是继周瑜之后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孙权的高级参谋和外交使者,也是孙吴集团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鲁肃的出场是在孙权即位之初,作品第二十九回通过周瑜之口,先向读者作了郑重的介绍:
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郭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鲁肃即指一囤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
通过这一简短介绍,可知鲁肃时隔德才兼备的人物。周瑜临死时,又给孙权上表,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称:“鲁肃忠烈,临事卜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当即接受这一推荐。即日任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
二、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禀性醇厚,恪守信义,光明磊落,忠厚待人的品质,使人感到可亲可敬。周瑜、张昭,包括孙权所玩弄的饭蜀阴谋诡计,以美人计为钓饵以赚刘备等,鲁肃都未参与,是为明证。
鲁肃三索荆州,第二次索要荆州,诸葛亮据理而论,说得鲁肃先是“缄口无言”,半响才说:“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时,是肃引孔明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性病取荆州 ,又是肃挡住;至说待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肃担承。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复?我主与周公瑾必然见罪。肃死不恨,只恐惹恼东吴,行动干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耻笑耳。”(第54回).鲁肃句句话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义,一位既有政治见底有秉性纯厚的人矗立在眼前。他为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忍辱负重,在所不辞,看似老实有余,实则胸怀阔大,修养深厚。于是诸葛亮让刘备写了一纸文书,暂借荆州为基地,待到取了西川再还。
《三国演义》中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说鲁肃参与谋害关羽。这首作者虚构的故事,目的是为了美化关羽,不惜贬低鲁肃。但是,即使在这回为神化关羽不得不丑化鲁肃的描写中,鲁肃仍不失为忠厚长者。
三、鲁肃------众人眼中的平庸者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楼上的这种纯厚忠诚的性格,使他成为众人眼中的平庸者。
在《三国演义》中他所占的篇幅是不多的,他不像主要人物那样贯穿于全书的主要情节之中,小说也没有多方面地展示他的英雄性格和作为。而罗贯中从不多的笔墨中将鲁肃刻画成了一位平庸之辈,《三国演义》反映比较多的是憨厚老好、呆头呆脑、胆小怕事,而且在鲁肃出现较多一些的场合,多少以配角出现。
《三国演义》地四十二回写曹操大军压境 ,鲁肃奉命往荆州为刘表吊丧,第一次和诸葛亮见面。时逢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鲁肃此举可谓心地善良,但在大智大谋的诸葛
4/7页
亮面前啰嗦这些,显然是多余的。
第四十三、四十四回“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是孙刘联合抗操联盟形成中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此间,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得到了最充畅的表现。而鲁肃,虽然他也力主抗曹,但表现却不多,更多的是在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斡旋,劝周瑜别杀诸葛亮。显然只是一种陪衬力量。随后的“草船借箭”,他在为诸葛亮作准备工作,“借东风”,他在南屏山帮诸葛亮相度地势,以赤功能筑坛。纯粹是老实人为聪明人做死“活路”。
赤壁之战后,是他执意“借荆州”给刘备,但刘备取西川后,仍不想还荆州。为此,孙权常叱责他,逼他去讨还荆州。鲁肃后来实在无法,想以宴请关羽加害之达到目的,不料关羽“单刀赴会”,由被动而主动。文臣斗智不如武将,鲁肃的平庸由此可见。
但罗贯中塑造 鲁肃形象,多非历史真相。 四、鲁肃的博大胸怀 如上所说,《三国演义》李刻画了一个平庸的鲁肃,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鲁肃、却不是平庸之辈。据《三国志》鲁肃本传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处乱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很早就立下了经国济民,结束战乱的远大志向,且好结交天下豪杰,讲武习兵,又善谈论,知识渊博,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公元200年,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说他“才宜佐时”,是天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欲成齐桓、晋文之功业,问计于鲁肃。于是有历史上所谓的“鲁肃密议”。鲁肃分析认为:“据我所料,汉室不能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被除掉,为将军打算,只有先巩固江东,以观天下之变;乘曹操忙于北方军务之机,进兵剿除黄祖。讨伐刘表,讲长江一线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取天下,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
追答
”“鲁肃密议”与七年后诸葛亮为刘备擘画的《隆中对策》何其相似!而且毫不逊色。鲁肃的这一思想,岁曾受到老资格张昭的诋毁,说他“年少粗疏”,“谦下不足”,但孙权很重视,一直奉为主臬。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鲁肃为缔结孙刘统一战线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公元207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料曹操必将乘虚南下,即建议孙权说:“刘备是天下英雄,托他与刘表部众同心协力,我们应与之结盟抗曹。“因此,他要求去荆州以吊丧为名打探虚实。鲁肃在荆州适逢刘备、诸葛亮当阳大败,遂前往见刘备、诸葛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孙刘联合的主张。由此可见,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
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鲁肃的支持与陪同夏成形的。由于孙吴集团内部对曹操“战”、“和”分歧,孙权最初有抱观望态度,所以孙刘联合的达成经历了尖锐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鲁肃不仅挺身驳斥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相孙权力陈“战”、“和”利弊,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而且在孙权、周瑜,诸葛亮之间斡旋,调节,诸如 劝导周瑜不可加害诸葛亮等。这些都表现出了鲁肃作为卓越政治外交家的远见与博大胸怀。
赤壁之战后,为了联刘抗曹,鲁肃又力主将荆州南部四部“借”给刘备,认为这是“上策”。对此事,不知者以为鲁肃太糊涂,知者就会发现,这着棋对孙刘联盟巩固,共抗曹操是十分有利的。曹操是深知者着棋厉害的,《三国志》记载说,当曹操闻知之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五、通过鲁肃的爱才之举表现出的“尊刘贬曹”的主题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描述鲁肃荐庞统以情节更是为了突出“尊刘贬曹”的这一主题。
第五十七回描述周瑜因心胸偏狭和箭伤复发身亡后,鲁肃慧眼识英才,及时相孙权力荐庞统。可惜 江东霸主孙权以貌取人,耿嫌庞统出言不逊,所以据而不录。鲁肃有忙请庞统耐心等待录用。可庞统却说:“我想去投曹操”。鲁肃忙劝说:“这不是明珠暗投嘛。可往荆州投刘备,必被重用。“于是,庞统带着鲁肃的推荐信,前往荆州投奔刘备麾下施展雄才。
但历史上,鲁肃既没有相孙权推荐郭庞统,耿劝庞统投刘备之说。至于给刘备写信一
事到有,但不是在庞统投刘备之前,而是在其后。其原因,《三国志.庞统》中说:“先主领荆州,庞统以从事守耒阳信,在县不治,免官。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骥足耳。”可见,闻名荆襄的庞士元初投刘备时也不顺利,仅仅得了个县令,还被免官,后敬鲁肃诸葛亮的推荐,刘备才委以重任,得以施展满腹韬略。演义作者罗贯中紧紧抓住史料庞统事刘备的因由不详,有意将鲁肃的举荐信提前,巧叙“因由”,使庞统刘备的故事趋于合理。而虚构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孙权的细节,既表现了鲁肃是一位爱才的伯乐,又展示了他忠于孙权的心胸。从小说情节的发展看,罗贯中借鲁肃之口道出了人才虽不能事吴,宁可赠予盟友,也不让落入敌手,尊刘贬、曹的主题在这里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结束语】鲁肃不但对孙吴的利益与事业忠贞不渝,具有强烈的英雄主要精神和政治责任感,而且能洞察天下大势,具有远大战略眼光。但罗贯中把鲁肃写成了平庸之辈,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大仁大智。民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对说明以上事件,确实很有意思。而清人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孔明劝玄德结孙权为援,鲁肃亦不劝孙权结玄德力援,所见略同。”又说:“孔明欲得荆州,鲁肃也欲得荆州;孔明欲合东吴以破曹,鲁肃亦欲合刘备以破曹------是鲁肃识见过人处。”这种评论也是完全切合实际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 介绍: 个人基本情况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永康)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个有见识、多谋略、达权变的战略家。能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眼光远大,识见英明。有远大眼光,更有忠厚诚实的人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老好人,“长者”,在所有人都信任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