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到底为何不下船?《海上钢琴师》你真的看懂了吗?(一)
前文接:
1900为何不下船,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没看懂《海上钢琴师》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我看了很多《海上钢琴师》的影评,这些影评不但都没能清楚地回答1900到底为什么不下船的问题,而且纷纷试图为1900不下船找一个高级理由:
比如1900是为了守护音乐和自己精神家园的纯洁;比如坚持自我,成就传奇;还比如厌恶陆地上的等级、规章和世俗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都是牵强附会。
在我看过的所有影评中,最靠谱的一篇是知乎上一位叫夜小紫的作者写的。他在影评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1900这个人物以及《海上钢琴师》的主题。
这个视角是——1900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隐喻,隐喻陷落的欧洲文明,1900最终为弗吉尼亚号殉葬其实是为欧洲文明殉葬。而《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主题亦是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辉煌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
影评在提供了这个视角的同时还提供了以下几点证据:
第一,故事的发生地——弗吉尼亚号,是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的船。
第二,故事开始的时间——1900年,这个时间正是美国工业文明迅速崛起,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称霸世界的时间。
第三,1900作为弃婴出现是一种隐喻,因为他是被一心向往美国的父母抛弃的。孩子的父母,奔向了美国,抛下了婴儿,这意味着他们抛弃了欧洲的贵族文明,投入了美国工业文明的怀抱,由此可见1900就是被抛弃的欧洲贵族文明的象征。
第四:锅炉工丹尼给1900取名时说:“我是在这‘该死的’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捡到他的,我要叫他1900。为什么是‘该死的’的新世纪,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情绪:对欧洲贵族文明的留恋,对美国工业文明的抵制。
第五:1900的床头上有很多老照片,其中有纪伯伦、爱因斯坦等人的照片,也有一些艺术家的照片,而这些人正是欧洲昔日辉煌文明的代表。
第六:斗琴,斗琴并非是两个钢琴家之间的较量,而是两种文明的交锋。
所以说关于这个视角我是相当认同的,1900这个人物的身上确实带着隐喻,关于这点的证据应该说足够充分。
比如,影片的开头用了足足5分钟,两大段独白来表述人们对美国的崇拜之情:
“每次都是这样,某个人一抬头就看见了她,实在很难理解。每次航行船上足足有几千人。旅行的富人。普通的移民,奇怪的人,还有我们,但是总有一个人。也只有一个人,会第一眼看到她。也许他当时在吃东西,或者在甲板上散步,甚至只是在整理裤子。他偶尔一抬头,像海面一望,便看到了她。他看呆了,脚像是生了根,心脏狂跳。而且每一次,我敢发誓,绝对是每一次。他都会对着我们,对着船,对着每个人大喊一声——美国。”
“第一个看到美国的人,每艘船上都有一个,这绝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眼睛的错觉,这是命运。这样的人,一定会最先看到美国。命运早就标记好了,他们小的时候,眼睛就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你仔细看这双眼睛,就能看到她——美国。”
而就在说这段独白的时候,弗吉尼亚号驶入了纽约港,船上的乘客望着自由女神像发出膜拜的欢呼声,个个热泪盈眶。
船上来自欧洲各个阶层的数千名乘客的这种对美国疯狂的崇拜之情,难道不是欧洲文明陷落,美国工业文明兴起的有力证据吗?
另外一个有力证据是斗琴那场戏,这场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一场戏,当然也是1900是个有隐喻的人物的非常有力的证据。
当杰利.罗尔.莫顿弹琴的时候,有一段画外音是这样说的:
“当杰利.罗尔.莫顿不是在弹奏钢琴,他是在爱抚那些音符。琴声如同丝绸划过女人的胴体,他的手就像蝴蝶,轻盈无比。
他是在新奥尔良的红灯区起家,他的弹奏技巧都是在那些妓院学会的。在楼上办事的人可不喜欢被打搅,他们想听到那种掀动帷幔、划过床底,却又不打扰激情的音乐。
他的演奏就是这种风格。在那方面,他的确是最出色的。”
这段话真的是对琴艺的评价吗?我认为不是,我认为这段话其实是对新兴的美国工业文明的评价,核心意思是虽然看上去很华丽,但其实难登大雅。
还有,杰利.罗尔.莫顿被人前呼后拥着上下船的情形不正是人们对美国前呼后拥的象征吗?
当斗琴结束后,1900站在甲板上目送杰利.罗尔.莫顿下船时说了一句:Fuck Jazz !
1900真的是在说Jazz吗?事实上,1900对的Jazz本身应该没什么成见,1900排斥的是美国的工业文明,而1900说的Fuck Jazz的Jazz,正是和杰利.罗尔.莫顿一样享有盛誉的美国工业文明的象征。
总而言之,这位叫夜小紫的作者在影评中提出的1900是隐喻和象征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我认为他也只是看到了一部分事实,并未看到全部,而且他也没能够回答1900到底为什么不下船的问题。
就好像一只杯子摆在桌子上,很多人连那是一只杯子都没看出来,他不但看出那是只杯子,并且还看到了杯子上有精美的图案。只是从他的角度看过去,他没能发现,在杯子的另一侧还藏着精美的把手。不过,能看到这种程度,已实属难能可贵了。
为什么说他没有看到杯子的全部呢?
因为1900不只是一个隐喻,他还是一个具象的人,应该说他首先是个具象的人,只不过这个具象的人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但他并不会因为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而失去一个人的性质和特征。
故而我们必须用认识人的方法来认识1900,然后再去理解他身上背负的隐喻。而不是先去研究隐喻 ,通过隐喻来理解人物,那样的话就本末倒置了。
另外,夜小紫认为《海上钢琴师》的主题是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辉煌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关于这一点我也有想要补充的,我认为说是告别不如说是祭奠更准确。
不过告别也好,祭奠也罢,都不是影片的重中之重,影片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反思。
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为什么会殉葬?曾经无比辉煌的欧洲文明为什么会没落?我认为影片是想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就好像一个人死亡了,但人们不知道他的死因是什么。于是就把这个人送去解剖,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900死了,欧洲文明死了,我们总要问问为什么吧?
那么既然1900是天才钢琴师,同时又是欧洲文明的隐喻和象征,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解剖一下这个人物呢?
【未完,待续】
以独特视点陪你读书、观影、看世界、体察人生,请关注香橙看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