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社会学名词1
人文主义 是一种基于 理性 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 世界观 。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 推理 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 价值观 。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 人本主义 和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此一般与该宗教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运认为,人有需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乌托邦(Utopia) 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 空想社会主义 的创始人 托马斯·莫尔 (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他认为, 私有制 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反乌托邦 (Dystopia), 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 "废托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据后两者的 音译 ,又可译作坎坷邦。与 乌托邦 相对,指充满 丑恶 与 不幸 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 和平 ,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 阶级矛盾 、资源紧缺、犯罪、 迫害 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 精神文明 ,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 技术社会 并没有真正的 自由 。
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观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制度横行、自杀风气横行等等。
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量,如人工智能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带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社会达尔文主义 是根据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学理论演变而成。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特别盛行。这个理论说明了劣等的民族与其文化都会被优越的民族与文化所替代。人类的生存就像大自然中的生物一样,进行著永恒斗争,只有强者与适应者才能生存。人类的文化与社会都遵随著同样淘汰与延续的原则。
主要的倡导者是英国的 斯宾塞 与美国的瑟幕讷(William Graham Sumner,1840~1910)。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十、九世纪时被用来作为支持 资本主义 与保守主义正当性的藉口,他们认为人类之间的不平等乃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强者能致富与能控制别人,是自己努力节俭克己所造成的结果。 财富 是努力与成功的标帜。
而弱者也是咎由自取,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挑战。他们坚决反对政府采取干涉的政策,来 改革 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因为这违反了大自然运行中永不休止的竞争原则。除此之外,欧美的 帝国主义 与殖民主义者,也藉此来强调他们船坚炮利侵略行为的正确性。因为这是优越的种族与 文化 ,遵照天理必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