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6-05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宜戒轻躁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我的解读:

本章讲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忧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轻天下,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地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名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视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呢?我们将不能站稳脚跟,不能饮食,生命也无法延续下去,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分析动和静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老子认为,静是根本,动是由静决定的。老子所说的轻,可以解释为轻浮,而动可以解释为躁动不安。轻浮和躁动不安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是上天因人们不顺应自然大道而降下的祸患,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对此,如何合道而行呢?老子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意思是圣人虽然天天都在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谨慎考虑后再行动,绝不会表现出轻率焦躁的样子,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天道,并没有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也就是说,他们能够超然地面对安逸的环境,而不是沉溺于其中。如何才能像圣人那样合于道呢?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静制动,保持内心平静,无私无欲,心中不可留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这样才能进入道境。俗话说:“心里无闲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平时行得正,坐得直,自然能够泰然处之,各种杂念也就随之消失。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认为,身为一国之君,只有做到持重守静,才能克制轻浮焦躁的弱点。历史上行为不合于大道的昏庸无道之君,没有一个不遭到后人唾骂和摒弃的。

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归根,复性就是道法自然。什么是根呢?对于树来讲,根是不言而喻的,以重为根。那么对于人来说呢?心静是根。人心是躁动的,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躁动浮华的世界,人人都显得是脚步匆匆,神色焦虑。从挤公交钻地铁时的人潮汹汹,到开车疾驶,一遇前面有车辆,就不停地鸣着喇叭,催着别人给让路,都体现了现代人的一个最致命的弱点:躁动!

所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好好思索人生,才有清晰的方向;心浮气躁就会让人迷失了方向,事情就没有好结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