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付出与索取
01
最近一次班级聚会,碰到了许久未见的同学小A。谈及工作,他便向我大倒苦水,说单位人手不够,为了赶项目的工期,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经常加班加点,最后却得不到上司的好评,升职加薪也没他的份,受了莫大的委屈。小A人踏实,也乐于助人,经常在工作中扮演付出者的角色,但是不善言辞,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同学小B也遇到了类似的烦恼,乘着行业的风口,他的工资远高于同班同学。为了维系朋友间的感情,他常邀请之前的朋友吃饭聚餐,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买的单,可还有部分朋友认为他工资高,理应他结账。其实人前的风光来自于背后的汗水,小B常常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工作到深夜,又有谁来关心?
这可能也是许多人心里的困惑,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却没有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是不是付出者就低人一等,受人摆布,难道只有不断索取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02
现实中大多数人能被划为三类:付出者、互利者和索取者。
索取者深信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他们不肯吃一点点亏,不会放过一点点可能到手的利益,他们不残忍,也不会去做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他们只是小心翼翼想要保护好自己。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我不保护好自己,没人会来保护我。
付出者刚好相反,他们总想着怎么付出,总想着别人能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他们很乐意帮忙,有时候甚至不计成本、不计回报的帮忙。
互利者处在获取者和付出者中间,在社交关系里他们有付出,同时也想要获得回报,他们经常会强调公平、等价交换、公平交易的概念。
著名教授亚当·格兰特经过对这三类人的研究指出, 付出者最容易成功,也最容易失败,最善于付出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
03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愿做付出者?
可能生活的风霜改变了我们曾经的模样,我们担心别人觉得自己软弱或者幼稚,我们也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所以哪怕我们在生活当中认同付出者的价值观,但在工作当中却会自动切换到其他模式,努力去平衡付出和获取的比例。
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囚徒困境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把这个故事搬到职场中就是我们背负着生存压力,末位淘汰制、客户资源、业绩排名都会影响到收入,在所有这些情境下,人们会自然假设别人都是获取者,我要是付出就会被人利用。所以所有人都调到竞争模式,争夺价值,斤斤计较,如同当年的美苏军备竞赛。
大部分人都认为做个付出者,就是把自己的价值拱手相让,根本抢不过别人,从这个角度看付出者最容易失败,难怪每人愿意做付出者。
04
其实我们错了, 真正的付出者根本不在乎从别人那里争到多少价值,因为他们自己能创造价值。 他们相信成功不一定要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之上,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价值,而不用牺牲掉他自己,而且不仅你自己能成功,你还能带别人一起成功。
在一个团队当中,付出者的出发点是把蛋糕做大,所有人都受益。别人敬而远之的烫手山芋,他们乐意接过去,用自己的成就来让人折服,他们为团队作出的巨大贡献谁都看在眼里,同事们只有感激,不会嫉妒。反过来说,他们提出一些比较冒险的想法,同事们也会释放善意和信任,愿意倾听支持。
付出者在团队合作中的代表性特征,是他们承担起那些让团队获得最大收益的任务,即使这些任务并不一定能给他们自己带来收益,他们这么做会让团队变得更好,最终团队的每个人和他们自己都能从中收益。
05
成功的付出者与失败的付出者差别在哪?
成功的付出者不仅利他人,也利自己,而失败的付出者只是盲目的付出。
可能有人认为付出者不就应该无私奉献吗?这个要求太高,也不符合常理,这类付出者往往是没有目标的,他们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情心被过度损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利他是病态的,是对他人不健康的关注,会损害自己的需求。全身心的利他,那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成功的付出者既非一味利己,那是索取者,也非一味利他,那是圣人,而是以关注自我为重心,通过选择提供帮助,改善自身情绪,同时创造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