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的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关键时间,一方面,由于幼儿思想意识尚未成熟,还不能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却不会分辨是非、对错,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如:“偷拿”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东西,只是因为太喜欢了,自己却没有。如果成人不注意引导,坏的习惯一旦形成,便难以改正。另一方面,行为习惯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但并不象成人表现得那么深刻、定型,如果趁早采用恰当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的自我控制较差,经常出现“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情况,如果善于在幼儿每次的“反复”中,发现点滴的进步,给予一份肯定,幼儿就会多一份改正的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 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要具体,讲明白。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的意思还不是很明白,我们就要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那样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必要时,老师还可以进行示范。通过反复地讲解和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促成习惯。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离园时要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晚上入睡时要求幼儿与父母道声“晚安”……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时,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玩具、自己洗脸、刷牙等。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经常手把手地、不厌其烦地教。同时,通过借助教具练习、口头表扬、奖励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其掌握,形成良好习惯为止。 3.榜样教育,巩固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孔融让梨》、《三只蝴蝶》、《谢谢小猴子》等,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姑娘,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像小姑娘、蝴蝶、小猴子、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教育。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再如进餐时,针对个别幼儿不爱惜粮食,不吃疏菜和挑食等现象,可选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儿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诗《锄禾》等培养幼儿不讲享受,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样使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确的做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 4.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师、家长正确地指导,慢慢地引导,使其明辨是非。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责怪,只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不容忽视的环节,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家园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是家长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孩子的水平是为了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为了使家园能配合一致地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多次利用家长会、个别谈话、家访、专家介绍等形式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园地上每周一篇有关文章,为家长提供了行动指南。它在幼儿礼仪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家长对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开展家长会、宣传栏、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这些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搞好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方能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以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四、 家园沟通的意识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达到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将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识,达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沟通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双方做出努力,其中幼儿园应起主导作用,因为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幼儿教师应主动创造条件,排除家长的种种顾虑,打通沟通渠道,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 五、帮助家长提高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什么是习惯呢?就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年龄越小,肌体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使幼儿开始进入规律的生活,并注重提早对他们进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时期对儿童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幼稚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教育,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各方面都打了很深的根基。倘若在这个时期,根基稍梢不稳,将来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可能了。”而当1岁半~3岁的孩子自信心萌芽时,对家人的帮助表示拒绝,要“我自己……”,许多家长都会以“你太小,不行!”的理由,和包办代替的行为所扼制。 为引导家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给孩子自信,并克服对孩子过度保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展开全部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毅力,还要有小小的智慧。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们就在考虑怎样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培养孩子,将来就有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后悔莫及。那么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教育培养呢?教什么、培养什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孩子若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将使他一生受益无穷。因为,习惯贯穿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就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身受其累。”而从儿童生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但及时纠正也比较容易。所以,幼儿时期,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
那么幼儿阶段应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行为习惯,又该怎样培养呢?
一、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也都舍得为孩子健康投资,但孩子如果没有好的饮食习惯,不好好吃饭,化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为此我们要重视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如: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边吃边玩,不贪吃零食等。
具体要注意的是:在吃饭时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者边吃饭边看电视,对消化不好;也不要用许诺法(讲条件)让孩子吃饭,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讲理、乱化钱、任性等不良习惯;不能让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自己也不要挑食,样样都吃;吃饭时不要过于责怪、批评甚至吓唬孩子,以免孩子情绪紧张影响食欲;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更不要无限量给吃零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营养平衡、身体健康。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是幼儿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必要条件。幼儿时期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神经细胞容易疲劳,而大脑又处在发育最快的阶段,睡眠能够消除神经细胞的疲劳,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睡眠时人体又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人体长高,又能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孩子睡眠充足,精力充沛,食欲好,表现活泼快乐,智力活动提高,也就是我们说的反映快,思维敏捷、聪明。因此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睡眠时间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3-6岁的孩子每天应睡12小时左右,分二次,一次是夜里,一次是午睡当然孩子之间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需的时间略有不同,主要以孩子白天的精神状态好、情绪好为准。
培养要求主要是:按时睡觉、自己独睡。睡觉有规律,能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早晨起床也有规律,不会睡懒觉,也不会因为没睡醒而影响学习、耽误家长上班等。孩子独睡一则有利于养成好的睡眠姿势,室内空气好,二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重视孩子卫生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得各种疾病。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防病保健康,而且有利于生长发育,孩子经常生病,大人辛苦孩子发育不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重视平时,重点做好“四勤、四要、四不要”。
四勤:勤剪指甲,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漱口刷牙。
四要:早晚要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睡前要洗脚,生吃瓜果要洗净或削皮。
四不要:不喝生水,睡前不吃零食,冬天不蒙头睡觉,平时不挖鼻孔和耳朵。
另外,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合理穿衣,不要太多,有些孩子体质较差,经常感冒生病,对于这些孩子,家长不要因孩子生病就给他多穿衣服,这样反而不好,因孩子稍微运动一下就出汗,更易感冒,有的家长提出不要让孩子“玩”,这样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长期下去只能使孩子自身的疾病抵抗力将更差。再有,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不要对孩子过于包办,要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不要怕孩子动作慢,穿不好,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三、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比“知识储备”更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有的孩子平时做事不专心,一会玩玩具,一会儿要看书,三心二意,这种习惯不好,我们应该注意,一定要让孩子完成一件事后再做其它,如果在做这件事时确有困难孩子无法独立完成,那么家长可适当指导帮助一下,让他形成有困难要想办法解决的意识,而不是有困难就不做。要培养孩子做事有恒心的好习惯。
2.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有的孩子大人与他说话,只顾自己玩,老师上课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总是抢嘴或在下面讲废话、做小动作,不好好听,问他刚才教师(或同伴)说什么一问三不知,或似懂非懂,这样的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不好,所以平时我们跟孩子讲话时要让孩子的眼睛看着自己,不能三心二意,漫不经心,开始时要多提醒,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上学后也会专心听课,就能很快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
3.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和良好的看书习惯
看书习惯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和习惯,一开始孩子不会看书,大人要指导孩子看书,提醒孩子一页一页仔细看,如:看看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边看边跟他讲书,慢慢地大人小孩各自看,看后互相交流书上内容,逐渐地以孩子讲为主,这时大人要多鼓励表扬。孩子看书的习惯兴趣好了,对他以后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有利于提高孩子以后的语文写作、分析、理解能力等,并对以后的工作也大有好处。当然为孩子选购的书要合适,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图书的色彩漂亮、美观,文字与图画比例要恰当,另外要培养孩子自己管理图书。给孩子准备一个放书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做个书柜或书架,每次让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放好,形成自己的书自己整理的习惯。
四、重视孩子文明礼貌和尊敬长辈的培养教育
讲文明、有礼貌、敬老爱幼是我国的民族美德,为此我们平时要重视教育,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如亲戚朋友来家里,要让孩子主动问好,在路上碰到要打招呼,到幼儿园要向老师问早,放学说“再见”。现在家里都有电话,孩子也都喜欢接打电话,这时可教孩子有礼貌接听电话,如:“您好,找谁?请等一下。您好,请问〤〤在家吗?对不起,您打错了”。平时在公共场所要培养孩子不乱丢果壳纸屑,在家要尊敬老人,多体谅、多关心,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捶捶背、搬个椅子、端杯水,自己的事尽量不麻烦老人等。当然要让孩子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要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努力,并且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一致,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间的要求必须一致,如要求孩子不随便吃零食,有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大人吃,不可以独占,爸爸妈妈这样要求爷爷奶奶也要这样要求,不能顺孩子,不能孩子要吃就给他吃,或孩子一哭就迁就他,小孩分东西,爷爷奶奶不要舍不得吃更不要仍留给孩子,当孩子做错事一人在批评(爸爸或妈妈)时其他人不能当面庇护,因为当面庇护不但不能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二面性”甚至撒谎的坏习惯。再则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多示范、作榜样。另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引导多鼓励表扬,少包办少批评少训斥,对孩子“严”与“爱”相结合,正确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健康和谐成长。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们就在考虑怎样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培养孩子,将来就有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后悔莫及。那么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教育培养呢?教什么、培养什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孩子若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将使他一生受益无穷。因为,习惯贯穿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就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身受其累。”而从儿童生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但及时纠正也比较容易。所以,幼儿时期,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
那么幼儿阶段应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行为习惯,又该怎样培养呢?
一、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也都舍得为孩子健康投资,但孩子如果没有好的饮食习惯,不好好吃饭,化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为此我们要重视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如: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边吃边玩,不贪吃零食等。
具体要注意的是:在吃饭时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者边吃饭边看电视,对消化不好;也不要用许诺法(讲条件)让孩子吃饭,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讲理、乱化钱、任性等不良习惯;不能让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自己也不要挑食,样样都吃;吃饭时不要过于责怪、批评甚至吓唬孩子,以免孩子情绪紧张影响食欲;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更不要无限量给吃零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营养平衡、身体健康。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是幼儿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必要条件。幼儿时期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神经细胞容易疲劳,而大脑又处在发育最快的阶段,睡眠能够消除神经细胞的疲劳,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睡眠时人体又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人体长高,又能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孩子睡眠充足,精力充沛,食欲好,表现活泼快乐,智力活动提高,也就是我们说的反映快,思维敏捷、聪明。因此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睡眠时间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3-6岁的孩子每天应睡12小时左右,分二次,一次是夜里,一次是午睡当然孩子之间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需的时间略有不同,主要以孩子白天的精神状态好、情绪好为准。
培养要求主要是:按时睡觉、自己独睡。睡觉有规律,能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早晨起床也有规律,不会睡懒觉,也不会因为没睡醒而影响学习、耽误家长上班等。孩子独睡一则有利于养成好的睡眠姿势,室内空气好,二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重视孩子卫生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得各种疾病。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防病保健康,而且有利于生长发育,孩子经常生病,大人辛苦孩子发育不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重视平时,重点做好“四勤、四要、四不要”。
四勤:勤剪指甲,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漱口刷牙。
四要:早晚要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睡前要洗脚,生吃瓜果要洗净或削皮。
四不要:不喝生水,睡前不吃零食,冬天不蒙头睡觉,平时不挖鼻孔和耳朵。
另外,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合理穿衣,不要太多,有些孩子体质较差,经常感冒生病,对于这些孩子,家长不要因孩子生病就给他多穿衣服,这样反而不好,因孩子稍微运动一下就出汗,更易感冒,有的家长提出不要让孩子“玩”,这样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长期下去只能使孩子自身的疾病抵抗力将更差。再有,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不要对孩子过于包办,要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不要怕孩子动作慢,穿不好,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三、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比“知识储备”更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有的孩子平时做事不专心,一会玩玩具,一会儿要看书,三心二意,这种习惯不好,我们应该注意,一定要让孩子完成一件事后再做其它,如果在做这件事时确有困难孩子无法独立完成,那么家长可适当指导帮助一下,让他形成有困难要想办法解决的意识,而不是有困难就不做。要培养孩子做事有恒心的好习惯。
2.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有的孩子大人与他说话,只顾自己玩,老师上课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总是抢嘴或在下面讲废话、做小动作,不好好听,问他刚才教师(或同伴)说什么一问三不知,或似懂非懂,这样的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不好,所以平时我们跟孩子讲话时要让孩子的眼睛看着自己,不能三心二意,漫不经心,开始时要多提醒,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上学后也会专心听课,就能很快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
3.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和良好的看书习惯
看书习惯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和习惯,一开始孩子不会看书,大人要指导孩子看书,提醒孩子一页一页仔细看,如:看看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边看边跟他讲书,慢慢地大人小孩各自看,看后互相交流书上内容,逐渐地以孩子讲为主,这时大人要多鼓励表扬。孩子看书的习惯兴趣好了,对他以后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有利于提高孩子以后的语文写作、分析、理解能力等,并对以后的工作也大有好处。当然为孩子选购的书要合适,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图书的色彩漂亮、美观,文字与图画比例要恰当,另外要培养孩子自己管理图书。给孩子准备一个放书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做个书柜或书架,每次让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放好,形成自己的书自己整理的习惯。
四、重视孩子文明礼貌和尊敬长辈的培养教育
讲文明、有礼貌、敬老爱幼是我国的民族美德,为此我们平时要重视教育,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如亲戚朋友来家里,要让孩子主动问好,在路上碰到要打招呼,到幼儿园要向老师问早,放学说“再见”。现在家里都有电话,孩子也都喜欢接打电话,这时可教孩子有礼貌接听电话,如:“您好,找谁?请等一下。您好,请问〤〤在家吗?对不起,您打错了”。平时在公共场所要培养孩子不乱丢果壳纸屑,在家要尊敬老人,多体谅、多关心,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捶捶背、搬个椅子、端杯水,自己的事尽量不麻烦老人等。当然要让孩子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要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努力,并且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一致,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间的要求必须一致,如要求孩子不随便吃零食,有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大人吃,不可以独占,爸爸妈妈这样要求爷爷奶奶也要这样要求,不能顺孩子,不能孩子要吃就给他吃,或孩子一哭就迁就他,小孩分东西,爷爷奶奶不要舍不得吃更不要仍留给孩子,当孩子做错事一人在批评(爸爸或妈妈)时其他人不能当面庇护,因为当面庇护不但不能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二面性”甚至撒谎的坏习惯。再则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多示范、作榜样。另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引导多鼓励表扬,少包办少批评少训斥,对孩子“严”与“爱”相结合,正确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健康和谐成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