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19课《皇帝的新装》
一、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 早期创作有诗歌、剧本以及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二、故事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写成《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目,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理解词义
1.显耀:夸耀;炫示。
2.愚蠢:愚笨;不聪明。
3.急迫:需要马上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
4.妥当:稳妥适当。
5.渴望:迫切地希望。
6.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7.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0.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写皇帝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第2—4段):故事的开端,写皇帝上钩,骗子开始做“新装”。
第三部分(第5—33段):分别写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布料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34—37段):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一个小孩子戳穿了骗局。
五、问题归纳
1. 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
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这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下文中老大臣、官员、随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 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4. 第5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分析。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 运用心理描写,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5. 第6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
此题可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来品析“诚实”一词的妙处。“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6. 从第8段中老大臣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老大臣的心理、神态描写来看,他真是愚蠢透顶。 为了保住官职,保住面子,他不发一言,可见他是一个虚伪愚蠢、胆小怯懦的人。
7. 第12段中大臣为什么极力夸赞布料?
老因为他怕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只能附和骗子,极力夸赞布料。
8. 课文写诚实的官员和写老大臣看布料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写诚实的官员看布料,远比写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另外,两人的心理活动也写得不同。这样写避免了雷同。
9. 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 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 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10. 大家为什么都赞美皇帝的新装?
众大臣的赞美,表现了他们极尽奉承的丑态和愚蠢、虚伪的嘴脸。他们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11. 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
让皇帝穿着“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这出笑剧、闹剧、丑剧就出现了更为有趣的高潮,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12. 作者为何对皇帝的游行大典作细致的描绘?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皇帝的游行大典,目的是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虚伪的丑态。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使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
六、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讽了他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如果喜欢本文,敬请“关注”、“点赞”;如果咨询本人,敬请 “赞赏” 后联系。
一、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 早期创作有诗歌、剧本以及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二、故事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写成《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目,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理解词义
1.显耀:夸耀;炫示。
2.愚蠢:愚笨;不聪明。
3.急迫:需要马上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
4.妥当:稳妥适当。
5.渴望:迫切地希望。
6.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7.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0.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写皇帝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第2—4段):故事的开端,写皇帝上钩,骗子开始做“新装”。
第三部分(第5—33段):分别写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布料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34—37段):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一个小孩子戳穿了骗局。
五、问题归纳
1. 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
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这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下文中老大臣、官员、随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 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4. 第5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分析。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 运用心理描写,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5. 第6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
此题可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来品析“诚实”一词的妙处。“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6. 从第8段中老大臣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老大臣的心理、神态描写来看,他真是愚蠢透顶。 为了保住官职,保住面子,他不发一言,可见他是一个虚伪愚蠢、胆小怯懦的人。
7. 第12段中大臣为什么极力夸赞布料?
老因为他怕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只能附和骗子,极力夸赞布料。
8. 课文写诚实的官员和写老大臣看布料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写诚实的官员看布料,远比写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另外,两人的心理活动也写得不同。这样写避免了雷同。
9. 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 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 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10. 大家为什么都赞美皇帝的新装?
众大臣的赞美,表现了他们极尽奉承的丑态和愚蠢、虚伪的嘴脸。他们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11. 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
让皇帝穿着“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这出笑剧、闹剧、丑剧就出现了更为有趣的高潮,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12. 作者为何对皇帝的游行大典作细致的描绘?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皇帝的游行大典,目的是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虚伪的丑态。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使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
六、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讽了他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如果喜欢本文,敬请“关注”、“点赞”;如果咨询本人,敬请 “赞赏” 后联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