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
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
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律动的速度。节奏的律动就是节奏的生命。以下是我整理的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供大家参考。
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
音乐节奏律动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从老型最宏微观的角度看,它可以说是音乐的“进行”,这个概念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具体来说,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律动的速度。
节奏在自身的感觉
在知道拍号和每分钟有多少拍后,我们就要去感觉节拍。有的学生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也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进入内心的节奏感觉。要做到有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去感觉节奏。
许多节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实际上是由于自己本身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这就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相一致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结构,作曲法本身,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只有这样,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艺术的。
1.在技术性段落中,要划分清楚一些有规律的组织的节奏。
2.要对节奏有感觉,也就是说对每小节内强拍弱拍的区分有感觉。
举几个常用的节拍: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举例一首作品来说,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船水中摇荡的背景。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写成的。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每小节分为两组,根据六拍的节奏特点,把船在水中左右摇摆着前进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我们在演奏时,把第一拍作为一个重音,二三拍轻轻地带过去,第四拍作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个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轻轻的演奏。只要把这些力量安排好了,演奏的的时候的心里节奏就会慢慢形成。有些演奏者过远地偏离原谱和作者的构思,其根本在于不够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歪曲作品的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认真去分析节奏,并去感觉、体现它的习惯,这是保证演奏中基本的节奏感所必需的。
节奏与律动感
节奏的律动感,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其要点是结合乐曲的情绪语言、意境,选择好合适的节奏。这种律动感可说是一种韵律。真正以内心感觉到节奏,感觉到活生生的脉搏,节奏的律动就是节奏的生命。律动经常在较快速的段落和有规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确地得到运好体现。比如,在八六拍子中,每小节分成两组,每组六个八分音符。在淡雅、宁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稳而美好地缓缓向前流动着,每六个音为一个律动。这六个音中,第一个音稍重一些,作为律动的点和依靠,后五个音均匀柔和地连续下去。这时音乐的表达会让人更加的舒服,安逸,表现力大大提高。在这种感觉中,逐步去体会出合适的律动速度和意境。节奏的律动感是一种活生生的,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脉搏对人的生命那样的富有活力。我们必须多听、多想、多体会,才能有正确的自我律动。
节奏与速度
如果演奏者没有把大型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足够的思考并去感觉,就必然会出现速度上和节奏的错误。有得演奏者在刚开始表演作品是难以确定作品正确的基本速度。开始时采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错误的,往往会对整个作品产生影响,有时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进,但是表演的完整性侍悄猜却已遭到破坏。练琴时可以试用各种与原来速度略为有所不同的速度,借以确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状态,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开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开始时的速度和作品以后发展中的某个地方作一比较。
比如,一个作品速度是每分钟一百二十拍。乐曲开始,整个第一行速度极稳定。第二行第一小拍标上了加快,要求从这一小节第一拍起加快,一共两小节,这个加快,这两小节从原速开始,一拍比一拍更快,这是一个逐渐加快的.过程。 比如表现刑警开始行动,罪犯的四下逃窜的情景,演奏者常常过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渐快了。这样却违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愿。在加快之后第二行的第三小节标着回原速,从这一拍起,马上要回到一分钟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这个速度不能忘记。由此可见,乐曲速度的变化是需要演奏者长时间的学习,培养节奏的律动感。所以,在变化节奏中,变化的部分能否做到渐慢或渐快,回到原速时节奏是否清楚、稳定,是我们对节奏感的很好考验。
总之,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又是千变万化。其实每个曲子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掌握了这点,对于演奏好整个乐曲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音乐律动活动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当我们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能够随着欢快的音乐摆动手臂、有力蹬腿时,我们无不惊异于音乐对生命的强烈作用和儿童与生俱有的音乐潜质。音乐之所 以能对婴幼儿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最基本元素流动性、运动性、节律性能吸引感官不由自主地去跟随它。这种“上下翻飞”的美妙声响和有节律的运动又会 进一步刺激婴幼儿的运动神经,而我们知道,运动正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音乐律动活动的教育价值
音乐和运动不但与生命成长关系密切,而且与个体的心智发展关系密切。感官一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发生在儿童从出生到四五岁之间。它是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 方式。跟随音乐的身体律动可使幼儿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自主的表达。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调 的高低、段落的划分乃至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等。跟随音乐的身体律动还能培养幼儿听觉的专注力以及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动作反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创造力, 等等。动作还像一座连接感性和理性的桥梁,能帮助幼儿理解音调的高低,感知音乐的开始和结束,这些都可为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音乐律动活动与节奏能力发展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元素,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活力,也充满情感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肌肉的反应来感知,节奏感完全依赖于运动。儿童阶段是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年龄期。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理论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但是需要诱发和培养。只有以听音乐和做身体动作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我们可 以通过音乐与运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把音乐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等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间、 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他们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是体验节奏的第一载体,节奏是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人体运动是音乐节奏 的外在表现。
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教育理念里,音乐教育应该融语言、动作、音乐为一体,而能够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节奏。
柯达伊提出,节奏的形式及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和精细,它可使各种分散的音乐要素通过组织和规律化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节奏感培养不但是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而且能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动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律动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通过动作开展音乐教育的方法,其中的“声势”是指 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方法。基本的声势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声势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有 积极的作用。可供幼儿园选用的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动形式多样,如手指游戏、原地做动作、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等。
手指游戏较简单,并且深受幼儿喜爱,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能力。例如,配合碰碰眼睛、耳朵、手脚动作的歌曲,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发展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身体并建立起身体意识。
原地做动作是指让幼儿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探索站、坐、蹲等身体动作。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原地做动作到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幼儿对动作的控制则是从控制头部和上半身动作开始,再向控制下部肢体动作发展的。
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是指伴随音乐做弹跳、摇摆、跑动、舞蹈等动作。移动位置的运动丰富了动作样式,也促使幼儿有了更多动作想象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 可缓慢拖着脚步走,可挺起身子、脚步有力地走,可轻松地蹦跳,等等。通过轻快与沉重的对比,幼儿能够准确地体验到音乐情感的表达。又如,配合不同风格的 (轻柔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音乐即兴跳舞。可以帮助幼儿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音乐节奏,体验快乐。
设计律动活动要遵循幼儿的年龄、心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切合幼儿的实际能力。组织活动时要从他们能够做的动作开始。例如,组织小年龄幼儿开展律动活动时。可以让他们先在原地做动作,待他们有所体验后再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
纱巾、彩带、皮球、节奏棒、呼啦圈等道具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节奏感、音乐的理解。例如。可用三角铁帮助幼儿理解三拍 子;用大球、小球的不同排列帮助幼儿理解节拍的强弱规律,区分不同的节拍;用节奏棒、纱巾等配合即兴创编节奏和舞蹈动作。以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旬、段划 分;用进出呼拉圈的方式帮助幼儿探索空间位置,等等。使用道具辅助律动活动比只做徒手动作更有意思,有利于幼儿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活动开来,也有利于幼儿 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四、律动活动的实践举例
1 《小毛巾》——体验稳定拍感
《小毛巾》是一首台湾童谣,歌词诙谐,曲调朗朗上口,速度适中,适合小班幼儿歌唱。每段歌曲前两句是重复的,“小小毛巾爱玩水,洗了眼睛鼻子嘴”,幼儿 可以做洗眼睛、鼻子、嘴的动作,之后则根据所唱出的身体部位做动作,如第一段的歌词是“还跟耳朵亲亲嘴”,第二段的歌词是“还跟耳朵、还跟脖子亲亲嘴”。 第三段的歌词是“还跟耳朵、还跟脖子、还跟眉毛亲亲嘴”。歌唱时既要保留基本动作,又要逐渐增加新的动作,以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活动更有趣味 性。
理解稳定拍感是感知节奏的重要基础。练习时可引导幼儿伴随歌谣或歌唱做踏脚、拍手、走路、敲击打击乐器等动作,以感受稳定节拍,理解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特点。
2 马跑、兔蹦、蛙跳等——体验不同的节奏时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歌唱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节奏感来发展他们的节奏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幼儿从“敲门”“握手”“钉钉子”“补鞋”等动作中发现节奏,可以通过模拟自己喜爱的动物的跑、跳动作来丰富对节奏的感知。
①学习奔腾跑跳动作。这既是学习跑跳步,也是学习附点节奏。如果教学对象是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模仿马跑的动作开始。如果教学对象是年龄 较小的孩子,则可以从各种有关马的问题或故事引入。为了帮助幼儿更加准确地模仿马的奔跑节奏,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围坐在地板上用手在地板上拍击,然后跟着教师的鼓声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
②学习双脚蹦跳动作。可让幼儿通过模仿兔子、袋鼠的蹦跳动作,练习双脚蹦跳。蹦跳的节奏可以是四分音符时值,一拍一跳,也可以是八分音符时值,一拍内两跳。
③学习单脚跳动作。可给幼儿看美洲印地安人跳舞的图片或视频,启发他们发现舞蹈中单脚跳的形式。听着教师的击鼓声,孩子们做出单脚跳动作。同时口中可发出“噢、噢、噢”的欢叫声。单脚跳动作的特点是第一拍重音(这一拍也可以是双脚跳),两只脚按小节交替做动作(一小节一换脚)。教师可带领幼儿在四拍子、三拍子、二拍子的不同节拍形式中练习。
④学习弱起拍的跳跃动作。教师可先启发幼儿讨论“青蛙是如何跳跃的”。然后发现青蛙之所以跳得高、跳得远,是因为它有一个准备动作。它的节奏是,然后启发幼儿跟着教师的鼓声练习,体验这种“弱起”准备的节奏感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上述各种节奏和运动形式串联起来,配合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引导幼儿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开展音乐律动活动,教师需了解和掌握幼儿生理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说来,两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做走、跑、双脚蹦跳等动作。三 岁以下的儿童不容易做奔腾跑跳动作,但是可以让他们尝试跟着鼓声做提肩膀的动作,它同样能够帮助他们感觉到节奏的弹性、跳跃和向前推进的特点。四岁以下的 儿童往往不容易做单脚跳动作,他们常常保持不住身体的平衡,容易感到疲劳。四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做出青蛙跳动作。
3 圣诞老人的驯鹿——学习渐快和渐慢
①教师和幼儿围坐在地板上。教师出示驯鹿的照片,问幼儿:“你们知道驯鹿最特殊的工作是什么吗?”孩子们回答说:“是给圣诞老人拉雪橇。”教师又同: “它的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教师和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驯鹿喜欢听铃铛的声音,铃铛的声音和走路的声音配合起来很好听。由此吸引孩子们的注 意,进入教学环节。
②教师说:“让我们用手来当驯鹿的脚,也跑起来飞上天吧!”孩子们跟着教师用手拍击地板,经历“慢走——小跑——逐渐加 快——快跑——飞起来”(“飞起来”的时候不再拍击,而用手臂在空中做盘旋飞行的动作)的过程。教师说:“驯鹿要降落到××小朋友的家门口了,它可不是一 下子掉下来的噢,让我们帮助驯鹿慢慢地降落下来。”大家一起拍击地板,经历“快跑——小跑——走——停”的过程,体验速度的渐快和渐慢。
③教师说:“请你们大家做驯鹿,我来做铃铛,现在我们要去送礼物了!注意驯鹿走路的声音要和铃铛的声音一致啊!”教师可摇动串铃或其他金属类乐器引导幼儿感知渐快和渐慢的动作特点,当“驯鹿”飞起来时铃声停止。之后可让孩子们轮流敲击铃铛指挥动作。
④做过几次固定位置的活动后,选一个幼儿当驯鹿,让他听着铃声合拍地在圈外跑动,表示去送礼物。其他幼儿继续在地板上拍出节拍。幼儿可轮流当驯鹿。
⑤教师再启发:“驯鹿跑动时除了可以听到铃声,还可能听到其他声音吗?”教师敲击双响筒,模拟鹿蹄声。最后,铃声、鹿蹄声和幼儿跑动的声音、所做的动作融合在一起,完成从固定位置到移动位置的活动,体验速度的渐快和渐慢。
不同力度、速度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听觉敏锐程度,感受节奏的快慢,进而提高运动的控制力。未来学习歌唱或演奏器乐时就需要这种音量控制能力、肌肉控制能力、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和表现能力。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都很重视律动活动。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开发的《我的身体会唱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课程》,以音乐感受、表现为切入点,引导 幼儿快乐参与、大胆表现。帮助幼儿在丰富的体态律动游戏中提高音乐素养,发展艺术能力。我们期待能通过律动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活泼有趣的活动机会,帮助他 们获得更全面的艺术能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