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三峡第一段写出三峡什么特点
第一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山多、山连、山高的特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的山连绵不断,多。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三峡山陡、高、狭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看出极力渲染了三峡山高,江水狭窄。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作于诗人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而下抵达江陵时,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推断,这首诗应当是他流放中途遇赦返还时所作。
原文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先写山,后写水,结构严谨。先总写三峡形势(整体风貌),然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层次分明。
2、写作特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3、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以"素"字饰湍,以"绿"字饰潭,以"绝"字状山,以"怪"字写柏,真是写出了景物的神韵。再如以"清荣峻茂"四字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的山连绵不断,多。
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三峡山陡、高、狭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看出极力渲染了三峡山高,江水狭窄。
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三峡山陡、高、狭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看出极力渲染了三峡山高,江水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