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她的《渔家傲》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6-12 · TA获得超过989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我喜欢李清照,因为喜欢她的词。读她的作品时,惊讶于她的绝代才华,即使隔了八百年,仍然能感觉到她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相信喜欢她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那么,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我们的女神吧。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宋)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她自幼生活在官宦之家,藏书甚富,受到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学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成婚。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1127年,李清照44岁。宋朝北部的金人大举南侵,占了汴京,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灭亡。李清照夫妇押运15车书籍器物南下,行至镇江时,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1128年春押抵至江宁府。不幸的是,赵明诚病死于建康。

1131年,李清照赴浙江绍兴,家中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之后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带来无情的折磨,境遇十分孤苦。

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

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一个深闺里无忧无虑的少女到最后颠沛流离的妇人,不论是哪种角色,李清照都自有一股气质在,让人敬畏称许。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作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这是一首记梦词,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词作也隐寓了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的景象,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一气呵成,连接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下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穿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现实、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所以说是李清照的不寻常之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